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其历史发展中“失血”过多,因此,目前其转型主要靠国家政策支持,即“输血”。需要强调的是,“输血”需有方。
首先,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讲,绿色、低碳转型是现在和未来的主题。即使是一般性城市,其产业发展也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重构自身的产业时,一开始就选择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变传统“黑色”为“绿色”,这就可以避免在未来某一个时间段又要进行“二次转型”,达到所谓“弯道超车”的目的。这种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主要把原来的废弃物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还应该包括为了恢复生态,把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起来,生态建设产业化;再就是要根据各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发现新产业的生长点。上述这些都应该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
其次,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重塑产业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与所在更大区域的产业之间的关系。人们往往刻意塑造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并且总是机械或者教条地理解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越好。其实不然!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对于一个国家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就未必是正确的了,这就是所谓“分析谬误”。资源枯竭型城市未来产业以何为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完全要看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切不可先验地设定。
再次,资源枯竭型城市依资源而生,也因资源而困,而且它们往往与大型国有企业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体制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缺乏市场活力是几乎所有资源枯竭城市的通病。尽管从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市场的力量在不断成长,但总体来说,市场的力量仍然不足。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都处在内地,与沿海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很多方面差距还很大。因此,激发市场活力,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仍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时,更应该重视市场的手段,尤其是在产业选择时,通过政府输入经济参数,使市场主体依此来进行决策,让市场选择产业。
最后,尽管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应该说远未摆脱困境。如果说,所谓“断奶”指的是政府的财力支持,那么目前还不存在“断奶”的问题,否则真的是会前功尽弃。其实,从目前大家奉为圭臬的世界转型最为成功的德国鲁尔区,其转型也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转型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产业单一、经济社会问题严峻的状态下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也需要政府有一个长期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社会各界的智力支持。即使是完全实现了转型,这种支持也是必要的。因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也就不存在“断奶”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个动力源,但这个动力源是外在的。真正的动力源来自于资源枯竭城市自身,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居民和社会各界追求美好生活才是其实现转型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下,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将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