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关于《打响旅游厕所革命攻坚战》的文章。这样激扬的题目的确有点久违的感觉,把建设厕所视为“革命”,把要做的事定位为“攻坚战”,立意之高,决心之大,令人振奋和期待。
回忆一下,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厕所问题曾多次被旅游部门提起,有的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此事,发起了旅游厕所运动。还有的地方,巨金建造“五星级厕所”。的确,近年来公共厕所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新建成的机场中,厕所设施从数量、布局、维护都做得不错;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像北京颐和园,其厕所更得到普遍好评。但厕所仍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地方,一些优秀旅游城市尚未解决好这个问题,更别提一般城市或乡镇了。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需要改变些思路的,不能只靠某个系统或一次“战役”来解决这个庞大的社会问题。
其一,厕所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
过去,重“吃喝”而轻“拉撒”的现象普遍存在,前者被视为“天”,不惜用“美”、“佳”形容;而后者,虽凡人皆不可省,但往往用“方便”、“解手”等隐喻来表述。经济的改善让人类开始关注“方便”之事,使“方便”之事变得更加方便,并逐渐与舒适结缘。
相对贫困落后的中国,在解决“方便之所”问题上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自然有情可原。真正解决温饱问题之前,“方便”之事,政府不会优先考虑。改革开放后,为了挣“洋钱”,曾把改善厕所的责任交给了旅游部门,在景区建起了“旅游厕所”,甚至根据需求确定开放人群和时段。以发展国际旅游的名义,建造“旅游厕所”。或许从多数照顾少数、从纯商业、从尊重宾客的角度,这样做在当时可以解释。然而,现在来看,却有失公允。且这种特殊政策,实际证明并不成功,旅游部门的人力和财力只是杯水车薪,而游客一次不爽的遭遇则会把之前的光环吹跑。这做法在过去还有点效果,然而到今天,就显得有些蹩脚了。各级政府有必要为全体市民和访客的共同利益统筹改善“方便之所”,而不是特定人群、阶级,当然残疾人厕所除外。
其二,从实际出发,多务实,少花架
在中国,政府习惯于搞运动,为出成绩,往往形成一些短命的形象工程。就如厕所,要搞就得“革命”,弄出响声来,运动过去了,又恢复了原样。有的地方提出来要让厕所阔绰起来,于是出现了“星级厕所”;有的地方提出要让厕所“香起来”,“美起来”,美其名曰“城市形象”。殊不知,城市要解决“方便”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是数量充裕,“方便”时能够有足够的厕所;其二是容易找到,有显眼标识和指示牌;其三是卫生安全,可以放心地“方便”,而不是额外的奢华。
仔细分析,厕所不足问题是存在的,“只对内,不对外”的封闭理念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一些本来是公共设施的地方,也会把可以服务于公众的厕所封闭起来作为专用。地铁车站会把原本是厕所的设计改为它途,饭店、餐馆的厕所只对自己的顾客提供服务,一些机关更不会将这些设施给路人一个方便。也许这些单位或机构考虑的是节约维护成本,然而,大家只管自己方便,不给别人方便,其结果不方便之窘境就相互分享。
其三,抓“厕所”问题,先抓素质与教育
目前,作为公共设施的厕所总体水平的确不高。与生活一样,大家赚钱就努力改善自己家庭的居住环境,单位热心于本单位各类条件的改善,而走出家门、单位,遇到问题时,大家都并不上心解决。同时,另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对待公共设施缺乏责任心,只顾自己一时方便和痛快。有些公共厕所刚开放时,还相当不错,然而,使用者非常任性,糟蹋完后扬长而去。还有一些人,见到爱占公家便宜,笔者也的确见到有人在机场厕所里,不仅挥纸如土,而且顺手牵羊。
当自己辛苦的努力未受到尊重,痛心的维护人员,则会采取些非常手段对待,干脆弄个“铁将军”把门。北京有些公园里的公厕的设计和建造得不错,但很多会长期锁着门,还有一些门坏窗破,让人不敢使用。因此,解决厕所问题,应当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环境越干净了,大家就越收敛了,而一旦糟蹋了,没有人管,就会有人更放肆。素质教育要从儿童做起,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的厕所问题是个大问题,应当下决心去解决,但解决的办法要灵活一些、实际一些。
我们的两个邻邦——日本和韩国。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得比我们好得多。韩国水原市,那里有个“厕所市长”——沈载德先生,他为解决水原市厕所问题呕心沥血。他生前将私宅改建成马桶形状的建筑物,起了个雅号“解忧斋”,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厕所博物馆。有意思的是,笔者曾看到该市的城市观光车上印着一条别致的英文标语:“Enjoy World Heritage Hwaseong & Beautiful Restroom Tour”,翻译成中文是“享受世界遗产华城和美好卫生间的旅游”。这位“厕所先生”让“厕所文化”登上了文明的论坛,令世人尊敬和仰慕。看来,中国也应当做做“厕所文化”和“厕所文明”的事了,显然,这是靠从日本买马桶盖所难以解决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