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根据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审议及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共做出修改与补充30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17处。
据了解,这次修改中有多项内容涉及国土资源及环保等领域,其中在《报告》第四部分“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中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部分,增加了“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这一内容。
转型势在必行
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问题非常严峻,“一煤独大”、“一铁独大”等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让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为共和国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普遍面临着资源耗竭隐忧。2008年以来,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了这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今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尤其是来自矿业城市的代表委员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呼吁国家要继续高度重视和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但仍未摆脱资源枯竭困境。如过早‘断奶’,离开了中央财政的有力支持,转型发展可能半途而废、甚至是前功尽弃。”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迟一点给资源枯竭型城市“断奶”。
全国人大代表、辽源市市长金育辉表示,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扶持力度,再送上一程,使它实现华丽转身。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认为,针对资源城市转型,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公共服务是重要方面,同时,国家应提供生态补偿等政策扶持。
转型的难点还是民生
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吉林辽源的纺织袜业、铝制品精深加工,辽宁阜新的液压装备制造,盘锦的石油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船舶修造等接续替代产业已初具规模,资源枯竭城市正在重现活力。然而由于东北地区靠资源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位于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也面临更复杂、更艰难的环境,因此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转型之路必将是一条漫漫长路。
民生问题涉及到一个地区长期稳定和发展,对于位于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民生问题无疑是城市转移战略中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记者从辽宁省发改委转型办获悉,目前在辽宁省的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中,因为资源枯竭,仍存在大量的下岗职工,这些人的生存问题难以解决,虽然政策已经给予很大程度的支持,但是由于历史包袱很重,地方政府的负担依然很大。这些城市在经济上面临窘境,资金缺口也较大,特别是民生方面的缺口,“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无疑成为了这些城市在缓解资金缺口中的最大诉求。
新常态下新挑战
当前形势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刘学敏教授认为:从客观上看,资源枯竭后接续产业没有跟上,增长乏力,甚至出现“断崖式”增长,资源枯竭后经济始终没有“热”起来,一些接续产业在还没有完全成型就变成了过剩产能。另外,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也同样面临极大的挑战。从主观上看,资源枯竭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滞后的区域,原有的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改革最为滞后的地带,所以,这些城市还面临着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
刘学敏提出,在新的背景下,应继续探索接续产业,继续探索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重塑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非常重要。当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深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个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