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协调利益+扩大内需 助力可持续城镇化

■钟茂初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2月16日   第 09 版)

  在“城市化”加速的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尤为重要。它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手段,也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本文关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协调哪些利益关系才有利于城镇化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如何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才有利于其可持续性? 

  新型城镇化得以推进的最根本的逻辑是,拟城镇化区域的要素收益率要接近城市、其全福利水平与城市居民趋近、预期收益率要趋同、实际收益率要趋近。城镇化的直接主体是拟城镇化的区域及居民,也涉及城市区域及其居民和农业区域及其居民等利益主体。对三者来说,城镇化的根本效应和影响在于平等的发展机会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生态保护等。 所以,城镇化的“可持续性”与能否缩小城乡居民的“差别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城镇化居民与原有城镇居民的无差别化问题。在二元制度下,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在城市长久就业生活的“农民工”仍承受着由户籍差别决定的就业机会差别、工资差别、社会保障差别、公共服务差别。可想而知,伴随进一步城镇化而进入城镇就业生活的“拟城镇化人口”将面对怎样的困难。

  所以,把“农民工”及其家庭转化为无差别的城市居民,实现农民工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享有无差别待遇,是城镇化政策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有效消化大量的农民工群体,就难以融入更多的农村人口。因此,任何没有触及二元体制的城镇化政策以及不能消化既有农民工的城镇都是“不可持续的”。

  城市、拟城镇化区域、农村区域之间的差别弱化问题。城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让暂不推进城镇化的农村区域及其居民必须有明显的受益,而不再是“让一部分区域先行城镇化,进而带动全面城镇化”的思路。其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区域的延伸;二是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统筹;三是农村居民承担全社会责任应获得更高收益,如合理提高农产品价格、合理生态补偿等,这是城乡经济要素平等交换的体现方式;四是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比如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这是彻底放弃城乡“剪刀差”政策的表现。

  城镇化的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权衡问题。城镇化可提供公共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城镇化高速推进,那么公共服务或者无法均等化、或者是低水平的,或者以拉高房地产价格的方式得到短期的发展而透支未来收益。各种利益群体必然希望在城镇化“运动”中牟取其利益,但他们追求的多半是短期利益,并且在获利后变现离开,而把累积的各种问题遗留给后续接棒者,最终承担者必然是当地居民及其后代。城镇化政策必须未雨绸缪,预防这种“不可持续”的倾向。

  城镇化区域与周边大中城市的关系问题。新城镇的规划建设在结构、功能、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要有准确定位。围绕大中城市发展起来的各个城镇就是要解决大中城市现有的交通、土地资源、环境质量、人口密度等瓶颈问题。所以,各个新城镇的规划建设就是针对大中城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所吸引的就是从某种瓶颈问题“逃离”的投资者。从规划开始,就要避免重蹈城市瓶颈的覆辙。

  未来一段时期,扩大内需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城镇化。能否带动内需也是城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

  公共建设扩大内需。在城乡统筹公共投资、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下,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如,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农村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农村医疗教育养老事业、农村生态维护工程等),一方面给农村居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则为当地劳动力创造长期的公共服务就业。

  城乡双向流动促进农村新社区发展。城乡公共投资、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均等化之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可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在这一目标下,城乡双向流动或许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部分中高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因偏爱乡村环境质量和休闲式农耕活动,有“下乡”的需求。只要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变革,那么“农村庄园”就极有可能发展起来,或许还能带动农村新社区的发展。这可能是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差别定价有利于扩大需求。相关经济学表明,在可区分消费需求市场的情形下,实现城乡产品服务的差别定价,有利于实现新城镇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甚至能够带动农村社区的形成。如可采取新城镇、农村电价低于城市电价的差别方式,这样将有利于农村居民相关产品需求的扩张。

  有效增加新城镇化居民的收入和周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新城镇化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主要依靠新城镇产业化带来的就业来实现。而周边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后消费需要的释放;二是国家及省市层面应对坚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农民进行转移支付或补偿;三是基础设施完善后的农村产业发展收入,特别是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

  如果上述方面能够不断推进,那么农民收入水平就可以稳定增加,而周边城镇的总需求也就能够相应增加,并通过服务消费以带动周边城镇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协调利益+扩大内需 助力可持续城镇化
合理分散布局 治愈“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