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

摄影人眼中的“黑白世界”(艺术大家)

——专访摄影师程玉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唐靖宇 《 中国城市报 》( 2015年02月09日   第 21 版)

  编者按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改革,数码摄影技术逐渐成为时代主流。在修图成风的今天,传统摄影技术显得尤为可贵。能够不借助或极少借助后期求图而呈现摄影作品,拼得是“真功夫”。这里的“真功夫”不仅单指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与感悟融入作品中。本期,记者通过摄影大师程玉杨为读者讲述传统摄影技术的真谛。

  

  中国城市报:您的作品以黑白色调而出名,您为什么对黑白色系情有独钟?

  程玉杨:我刚开始接触摄影时学的就是黑白摄影,从黑白摄影的标志性人物达盖尔开始,黑白摄影的历史距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我最开始接触的摄影技术,就是先通过银盐技术涂抹胶片,再拍照、冲洗,再用黑白的银盐相纸做印像或放大。因为我对这种技术研究较多,积攒了一定经验和技巧,因此就比较喜欢黑白摄影。银盐影像已经传承了170年,仍有许多人喜爱它、研究它,是因为银盐技术所呈现出的印象给人的视觉感受带来强烈冲击。银盐技术经过170多年的发展,从最早的银版影像发展到用相纸、透明胶片通过银盐技术复制,技术能够逐渐变革和传承与它本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银盐技术的操作十分复杂,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容易失败,而如今的数码技术,拍照后即可看到成像,没有胶片摄影的等待过程,因此,黑白摄影在大众传播领域和普及方面基本已绝迹。即便数码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仍旧无法掩盖黑白摄影的魅力,我决定将数码技术先放在一边,回归传统的黑白摄影技术。一方面,摄影创作是属于思维层面、艺术层面的,它不能被绝对地“数字化”,不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传统的影像有一个被期待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幸福的过程。另一方面,我跳出了传统的黑白摄影,我在摄影创作中加入了一些创新元素,如《返》系列我就大胆地运用了拼接技术。我所作的一些都是将黑白摄影壮大、推进,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将这种古老的摄影技术发扬光大。

  中国城市报:听闻您常常把自己比作一个“枪手”,有什么特别缘由吗?

  程玉杨:枪手每发射出一发子弹,是否命中目标在发射子弹的刹那间已无意义,正如一件摄影作品,成功便是成功,失败便是失败,无法在失败的作品上弥补、修复,这就是督促枪手在发射出子弹之前要努力锻炼自己的技法,提高自己的命中率。

  中国城市报:现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摄影,三分靠拍,七分靠修”,您怎么看?(摄影技术与PS关系)

  程玉杨:在传统摄影里,依旧遵循着“七分靠拍,三分靠修”的原理,于传统摄影而言,后期的补救措施极少,这就要求摄影者的思想与技术要完美统一,二者不能单纯强调其一。从技术层面讲,传统摄影要求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就将一切构图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想好,将所有准备工作做好。而数码摄影可以根据后期的修图技术让图片更加完美。

  中国城市报:您常说“艺术品绝不是产品,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要坚持创作初衷和原则。”那您对摄影创作的初衷和原则是什么?

  程玉杨:我一直信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摄影作品,做到连自己都挑不出毛病才能拿给别人欣赏。我置身于社会、生活、人类,从这片土地上、大家身上汲取营养,因而我的摄影作品都是接地气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就是隐藏在你、我心中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语言”。这种艺术可以超越民族、地域,甚至时空。迎合市场恰恰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喜好去拍摄自己喜欢的东西,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中国城市报:我们都知道您的摄影作品《神人》已经被美国超级资本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收藏,那您是如何呈现这幅作品的呢?

  程玉杨:这还要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说起,我并未用镜头直接表达那些生灵涂炭的画面,我通过表现神的遭遇来表达人的境遇:连人们崇拜的神灵都无法自保,更何况这些普通的人——手无寸铁的人们在灾难之中所表现出的无能和无奈,大家会因此产生无限遐想。

  中国城市报:您是如何处理《北京胡同》这幅作品的?是用镜头将北京胡同的原貌重现?还是在拍摄中您揉入了自己的元素?

  程玉杨:我主要是在摄影作品中加入了我的个人风格。我通过长焦镜头,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再加上大画幅拼接的创意,把类似“破碎的梦境”拼接起来,不是传统的拼接,是一种似接非接的手法,就好像我们每个人从梦中醒来后再回忆梦中的情景,并非是完整的场景而是零碎的片段。我们的胡同就如同梦境一样,是飘渺的片段。我未必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我一直坚持着我自己的理念去创作有我个人印记的作品。2015年我将进行新系列作品《重生》的创作,以传承和创新并进作为我的创作思路。

摄影人眼中的“黑白世界”(艺术大家)
3D漫画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