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保健品行业乱象何时休

《 中国报业 》(

    在健康产业的相关领域中,保健品营销市场非常庞大。据测算,不包括医疗保健器械,2018年我国仅营养保健食品行业收入就超过3500亿元。同时,保健品市场也是健康产业中最混乱的行业之一。本文辑取网民观点,讨论如何治理这一行业乱象。

    保健品4000亿市场的乱象

    显露冰山一角

    文  王法治

    保健品,即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合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一种药品从研究到上市,往往要经历细胞和动物水平实验,而后是临床试验,最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通过之后才有可能上市,而保健品则不需要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同意,而且上市之前不需要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保健品似乎早已突破食品的定义,试图披上治病的伪装。“抗癌克星”“补肾良药”“包治百病”,各类宣传铺天盖地,消费者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不经意间就中了“招”。保健品和药品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在保健品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之下变得渐渐模糊。

    保健品市场出现的这种乱象归根结底是暴利的诱惑。资料显示,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生产商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的实验费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把的钞票用在了宣传、推广和营销上。几乎所有的保健品厂商在宣传时都会表明自己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以实现“品牌溢价”。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有效成分的原料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卖到三四百元一盒。

    对于保健品宣传的乱象,监管部门并非一无所知。早在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实行监督管理,明确“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并对其广告做出相关规定。但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难度,执法权在工商部门,但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门,而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多头管理的不便让虚假宣传屡禁不止。

    除此之外,消费者健康意识与健康知识之间的失衡情况同样堪忧。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保健品行业的社会需求十分强劲。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从洞察到行动:掘金中国保健消费品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保健消费品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在健康意识增强的同时,健康知识却相对匮乏。中国科协公布的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这也为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土壤。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标志。不可否认,保健品市场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种种宣传乱象也让这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向未来,只有商家不断自律、消费者明辨意识提升、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才能逐渐形成行业的良性循环,让人民吃得放心。 

    (来源:海外网)

    保健品市场不能江湖化

    文  王  宁

    2018年12月25日,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引发关注。这篇来自医学科普平台“丁香医生”的推文称,一位农民父亲为了救患有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女儿周洋,中断了女儿在医院的治疗,让她吃了两个月“权健”的抗癌产品,导致病情复发、恶化,最终不幸离世。文章认为,这是一场“魏则西式的悲剧”。

    该文发出后,引起公众热议,有网友评论权健产品是“药品骗局”。至今,“百亿保健帝国权健”依然在舆论的焦点上,互联网上的发酵还在持续。

    恰恰就是在一年前,也发生一起具有标志意义的“鸿茅药酒”事件。2017年12月19日,广东医生谭秦东在某APP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帖子。文章援引多地食药监部门的通报和媒体公开报道,指出鸿茅药酒存在夸大宣传、曾被责令停售的问题。鸿茅药酒虽然含有67种中药材,但其中“不乏何首乌、附子、乌药、半夏之类的常见的毒性中药材”。2018年1月10日晚上6时多,谭秦东在自家小区楼下被凉城县公安局便衣民警带走。1月25日,谭秦东的家属收到一份《逮捕通知书》。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成为2017年岁末的舆论热点。

    中国内地保健品市场庞大,各类怪现象层出不穷,只是像“权健”“鸿茅药酒”事件越来越有标志性,越来越指向深层次的问题。2018年12月20日,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8年以来公安部部署打击保健品诈骗犯罪情况。2018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此类案件3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人,追赃挽回损失1.4亿元。很显然,这只是冰山的一部分,只是保健品市场江湖的一角。

    观察内地保健品市场及其运作,江湖色彩一直伴生。许多经营者没有真正接受国家法规、行业标准、市场监管等应有的约束,几十年来一直任性而为,即使出了人命依然我行我素,似乎保健品领域游离于整个社会,无关市场治理体系。

    2018年10月,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近年来保健品诈骗犯罪案件多发,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作,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打着高科技产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号蒙骗老年人,犯罪手段欺骗性强、危害大。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指出,部分经营者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民事纠纷,而是违法犯罪。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生命一号、中华鳖精、蚁力神、太阳神、三株口服液到神功元气袋、哈慈五行针,再到今天的权健产品,据说30年来涌现出3000多个保健品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在超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人、一些公司无视法规与监管,总有“绝地反击”的套路,让保健品市场近乎法外世界。

    光怪陆离的保健品市场江湖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无视消费者健康甚至生命的结果必然导致生命的悲剧。当健康与生命代价都无法阻止保健品乱象狂奔之时,只能让这个市场更加魔幻,更加远离法治和科学。

    公众苦于保健品乱象久矣。如今引爆公众关注的权健问题或许能成为一次治理市场的契机,相关部门若能对保健品市场展开有效的整顿,切实监管起来,不仅是公众之福,其实也是市场经济之福。保健品市场不能再江湖化了。

    (来源:大同晚报)  

    常念“紧箍咒”整治

    保健食品市场乱象

    文  罗  曼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段时间以来,保健品直销市场乱象丛生。由于直销模式比传统的销售模式更容易摆脱囤货困扰,而为了让产品迅速销售,销售机构往往会对保健产品夸大功效,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欲。实际上,一些直销企业默许经销商将保健品当作药品对外宣传,比如几年前保健品市场上曾刮过一股“灵芝热”,很多厂家就在灵芝产品的宣传语中号称“治癌灵药”,但随着研究专家最终证实,灵芝孢子粉、孢子油产品对肿瘤并无抑制作用,这一热潮才逐渐冷却。

    可见,关键在于进一步厘清保健品和药品之间的界限。事实上,2015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从定义中能看到,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但目前充斥市场的保健品名目繁多,一些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在对外宣传时都有意在功能和疗效上大做文章,甚至将其吹嘘成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而误导消费者,致使有的消费者把保健品错当药品使用,且不乏因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因此,有必要抓住保健食品监管的“牛鼻子”,为保健食品命名和宣传念起“紧箍咒”,进一步厘清保健食品与药品之间的界限,压缩保健食品生产商、经销商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的空间,进一步去除保健食品市场的“虚火”。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经常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称疗效”等非法宣传营销陷阱,并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当然,家庭成员也应该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必要时进行劝阻,把好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关口。

    (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编/陈永和

保健品行业乱象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