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

雷金瑞 《 中国报业 》(

    [摘要]我国新闻事业蒸蒸日上,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研究重视不够,相关资料和文献不多。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发展现状出发,从其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并对其发展的趋势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传播   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新

    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传播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让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开放,也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后,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新闻传播的作用更加凸显,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空间也愈发广阔,新闻传播活动日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包含了方方面面。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领域,在社会和政府的扶持中茁壮成长,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文化和历史价值。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国家包容、富足和进步的需要,公平、全面、客观地研究少数民族新闻,有利于对新闻事实不同角度的解读,有利于促进中国新闻业健康有序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概念

    首先,应该厘清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与地区新闻史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是地区新闻史的客观主体,前者从属于后者,前者是后者出现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先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行为习惯,才能追根溯源发现地区新闻的重要信息。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与少数民族新闻史也不相同,前者更强调地域特征,后者更偏向文化特色,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融合二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最后,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新闻史,都是以中华民族新闻史为背景的,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导向,对国家和谐统一、历史记录还原,都蕴含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就是承载着当地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专业学科,帮助人们科学地学习和研究其规律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现状

    作为新闻报道最直接的受众是当地百姓,适合当地人接受的新闻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也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在新闻活动中大都采用本民族或地区的语言文字,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媒介上都能够完整地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使用的文字有13种,利用地方语言播报的传媒机构有近80家,其中广播覆盖率达86.1%,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互联网的各种平台也搭载了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新闻形式。作为文化的传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可以与非物质文化相媲美,保留各种语言形式,能够保持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发扬民族地区传统习俗,使之成为地区乃至全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界定和趋势

    1.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界定

    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先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特征。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离不开其固有的民族性,民族特色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新闻形式。少数民族新闻需要包含以下条件:一是从内容上,新闻事件报道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地区有关的人或事。二是从角度上,新闻报道的角度要符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想特点。三是从意义上,直接或间接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或者人群的新闻事实,对少数民族地区或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力。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不能以少数民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域进行简单划分,更不能以某个或几个少数民族成员的行为或活动来定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成为常态,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和角落,而汉族也有不少人长期定居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需要进行缜密的筛选和认真的考量,要对最具有民族特点的新闻进行研究。

    2.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发展方向

    新闻史发展指的是新闻事业发展和变迁的演化过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方向和趋势。通过多年来对少数民族新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发现,这类新闻就像菜系口味一样,只有符合当地民族风味的新闻,才会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鉴于少数民族成员最关心和关注的新闻内容,民族新闻主要以本民族的民生、经济、文化和政治事件为主,其新闻报道方式也与本民族的传统、习惯、风俗和心理相契合,多以正面、朴实和客观的风格进行宣传报道,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对比较闭塞和单一。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改革,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步开放和包容,年轻人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带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新闻也紧跟中央部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常态。在多媒体数字化背景下,不少地区的民族新闻事业接纳各方信息、广开言路,以更加严谨务实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同时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这也给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新闻带来了一些冲击,其中的褒贬有待商榷。但总体来说,事物的发展过程难免有些曲折,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正在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重要著作

    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的研究时间不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今天,只有短短30多年,真正能够称得上专业文献的相关资料,是90年代末由长期从事民族新闻学研究的马树勋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论民族地区新闻改革的特殊性》等。马树勋本人是内蒙古的回族人,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发表的多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论文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和出版物的发展状况,在当时引起了国内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新闻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项专门的课题,给少数民族新闻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编辑部的故事》这类题材的电视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各种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都迫不及待地展现自己,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高水平的新闻编辑,新闻报道质量也随之提高。1994年著名穆斯林思想家、上海市政协常委白润生编写了一部重要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本来只是作为上海民族类学院新闻课的讲义材料,却受到了全国其他地区民族大学生的追捧,随后其又主编了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代新闻人的思想观念。

    199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内蒙古日报五十年》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省级党报的完整记录。书中记录了50年来内蒙古日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书之后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虽然该书没有包含内蒙古地区的其他新闻传播形式,但完整地总结了该地区报纸发展的重要经验,其意义不可小觑。

    2002年,又一部开拓了新课题的著作——《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张燕(藏名益西拉姆)教授编写完成,完整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新闻传播中的显著地位、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社会作用等,涉及大众传播的形态和民族文化传播,以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角度,深入解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壁垒和优势,呈现出求融合存自我的新姿态。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到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范畴,多视角地表现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的巨大潜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闻教育大行其道,民族大学设立的新闻专业越来越多,新闻传播学及其相关专业受到学生的热捧,少数民族新闻队伍日益壮大,学术活动如火如荼,甚至受到国际新闻界的关注。云南在2009年就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专题会议,给国际专家学者提供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的途径和平台。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西藏民族学院共同主办了两届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全国业界100多位专家共同研讨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民族社会发展问题,让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覆盖了网络,年轻一代已经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他们通过电脑、手机就能实现快速交流沟通。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新闻受众很容易就能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通过字幕或翻译,能够很方便地接收信息,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来说,正是突破局限的契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可以更方便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地区新闻的优势,打破常规,保留特色,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理解。纪录片《我从新疆来》就是以记者库尔班江作为新疆人的角度,揭示新疆人民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吸引了广大观众。这类新闻作品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促进民族合作,发展新闻事业

    “时效性、 真实性、重要性”作为大众传播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汉族新闻传播中,也体现在少数民族新闻中。除此以外,各民族新闻传播从内容到形式还存在着差异性,不仅是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区别和差异。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新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永远不可能出现一种或者几种媒体垄断新闻行业的情况。少数民族新闻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少数民族新闻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更应该追求协同合作,互惠互利。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和《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中就已经明确了推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稳步合理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特别提出了少数民族“朋友圈”的思想,既然是朋友就应当互帮互助、团结一致、谋求发展、共同繁荣,这不仅是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基本原则,更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唯一出路。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虽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但是作为民族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多元化、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和形式应该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提高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地位,以求主流新闻与少数民族新闻达成共识,齐头并进。从新闻的本质上来看,报道角度越丰富,越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新闻工作者,有义务整理和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新闻,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大众,为推动我国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责任和努力。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润生.“兴起?发展?繁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100年”[J].国际新闻界,2000(6).

    [2]丁淦林.西藏地区新闻传播历史的挖掘与探索——西藏新闻传播史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东跃.略论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必要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责编/邓应华

中日动漫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