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报道中民族主义话语表达现象分析

张远高 《 中国报业 》(

    [摘要]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族主义话语从过去的隐性表达变为显性表达,本文从内涵界定、特征介绍、原因剖析三个方面对民族主义话语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在承认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提防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避免对受众造成错误的引导。

    [关键词]民族主义    迎合受众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全

    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被报道次数最多的新闻主题当数“中国崛起”,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族主义表达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它不仅表现在网络媒体,也逐渐蔓延到传统媒体的采编中。

    对新闻报道中民族主义话语表达的内涵界定

    笔者以为,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族主义话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维护本国现有各种利益及文化价值观念,反对国外负向舆论的干扰,这主要反映在发生领土、领海争端时媒体的报道,另外类似人权、民主等政治敏感话题也容易激发媒体的民族主义情绪。其二,表达本国的发展诉求,反对他国的牵制和阻碍。比如媒体在敦促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改革等问题上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其三,报道国内各领域建设成就,并以此展示国力。比较典型的是科技领域的相关报道,比如航天计划、军事研发等。从报道态度上,可以分为应激性的民族主义表达和主动性的民族主义表达。应激性的民族主义表达,往往出现在国际舆论态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被动性地加以驳斥或澄清;主动性的民族主义表达,更多地呈现为对自己国家发展要求的反映和对取得成就的赞扬。

    新闻报道中民族主义话语表达特征分析

    尽管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报道中,都可以找到不少民族主义的影子,但在表达方式、种类分布等方面却呈现出极大的不同。

    首先,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网络媒体中的民族主义现象更盛。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专业素质要高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由于长期的新闻实践,传统媒体形成了优良的新闻职业规范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在具体新闻事件的表达上更为慎重;网络媒体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新闻职业道德意识较为淡薄。二是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客观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吸引读者眼球,凸显民族主义情绪便成为一个常用的操作手段。三是网络媒体的发言门槛低于传统媒体,使得民族主义言论很容易被受众接受并传播。

    其次,国际时政类媒体中的民族主义色彩要强于其他媒体,典型代表是《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世界报》等。比如,以“美国”为关键词,对《环球时报》2016年8月份的报道进行标题检索,得到59篇相关报道,其中否定美国并夸赞我国的有9篇,讥讽奚落美国的有28篇,且许多用语带有强烈的煽动性,比如“给美国脸色”“吃老本的美国民主”“踹了美国的屁股”等等。

    再次,在议题选择上,党委机关报更倾向于经济和文化方面,而市场化报纸则更乐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由于党委机关报一般是代表官方发言,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所以在话语表达上往往较为慎重。选择经济文化方面的议题,一方面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也被用来展示执政者的建设成就。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5日头版评论《中国有信心领跑G20行动队》,《光明日报》2016年9月2日头版头条《中国理念:助力全球经济治理》等。市场化报纸虽然经济和文化报道也有不少民族主义色彩,但一般更乐于报道政治、科技和军事方面的成就。比如,《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12月一期的封面上,李克强总理走在各国政府首脑的前面,意气风发,标题是《上合组织的中国新动力》;2016年8月26日《参考消息》头条为《安倍亲信来华修复受损关系》。

    最后,流于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表达越来越常见。以歼20成功试飞为例,不少的媒体刊文称“歼20撼动美国霸主地位”、歼20“世界第二”等等。如果缺乏真实数据,仅凭自我猜测便轻易得出如此结论,其结果除了迎合受众心理之外,还有可能为“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在媒体涉及印度和中国对比的报道中,骚乱、愚昧、强奸、落后等负面词汇充斥其间,自我优越感表露无遗,充满了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偏见。

    媒体民族主义话语表达兴起的原因

    媒体民族主义思潮涌动的原因,需要从当前媒体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微观背景两个方面来探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现象。

    第一,中国崛起的整体形势为媒体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话语资本。 一般而言,民族主义思潮在两个时期最为盛行:一是国力衰退,遭受外族列强欺凌或入侵,出现民族危机的时候,比如清末和抗战时期。二是国力上升,不断赶超其他国家,处于崛起阶段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是现阶段的中国和印度,在这个时期,国民往往会表现得过于自信。不仅如此,一国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原有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改变,与既得利益者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中国的民族主义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受尽外敌凌辱的集体记忆,一旦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受到挤压或者能够不屈服于他国(如人民币升值问题),便会激活这一集体记忆,引发民众强烈的心理共鸣。媒体从业者作为国民一分子,自然也难以免俗。

    第二,在社会转型期,媒体采取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方式,是进行社会整合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治从“强人政治”走向“常人政治”,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也变得日益世俗化。相应地,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手段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机制出现了深刻危机,社会矛盾和冲突也突破了原来政治意识形态的格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不再能解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从国家的角度,需要引进新的机制实现文化心理上的整合。在现有的资源结构中,最容易启动的是民族主义。

    第三,从媒体自身的生存环境来看,诉诸于民族主义是媒体实现商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尽管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媒体管理规定中,都几乎毫无例外地要求传媒机构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原则,然而,在“转企改制”的客观大背景下,旧有的理论逻辑约束不了媒体机构要求生存发展的冲动。在此情况下,媒体的新闻报道就要采取“最大公约数”的法则,尽可能地使得自己的报道赢得受众的欢迎。而民族主义便是一件既不触痛国内利益集团,又不容易引发政府管制,还能够博得读者观众欢心的“法宝”。

    理性看待新闻报道中的民族主义话语表达

    应该说,我们每一个对祖国怀有情感的人,都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主义者。然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二者之间并不能画等号。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与恐外症的结合体,它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他者的恐惧与排斥结合了起来。在这之中,既有理性的民族主义,也有狂热自大的民族主义(又称狭隘民族主义)。我国的新闻理论强调有立场的客观报道,这意味着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事件上,新闻报道要敢于进行民族主义表达,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

    不过,近年来,一种值得警惕的风向便是部分媒体大力煽动狭隘民族主义,把反对西方同美化自我结合起来。也许传媒机构的初衷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实现商业竞争中的更大成功,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此不负责任地炒作和煽动,可能造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背离的结果,亦即商业上的成功是以对受众思想的毒化为代价的。另外,在矛盾多发期,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容易使读者忽略当下我国国内的社会问题,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毫无裨益的。

    我国媒体在对新闻事件表达民族主义立场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自我的反思,改变过去的“迫害妄想症”,坦然面对自己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民族主义的正面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报社)

    参考文献

    [1]方田. 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J].. 现代传播 2009(6).

    [2]李霞,李正. 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J]. 国际新闻界. 2008(5).

    [3]任丙强. 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J]. 学海. 2004(1).

    [4]柴素芬. 网络民族主义的传播学探讨[D].甘肃: 兰州大学,2008.

    [5]骆文浩. 新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媒介表达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10.

    [6]刘中民,左彩金,骆素.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7]乐山. 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徐讯. 民族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责编/邓应华

新媒体时代报网互动及运营模式探讨
从Papi酱看互联网时代女大学生创业
新闻报道中民族主义话语表达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