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时政报道贴近群众

——时政报道深度化的探讨

文 | 张 剑 《 中国报业 》(

    [摘要]当前,时政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进行以深度报道为重心的媒体报道时,其重要性也日渐显现。如何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群众,更加使受众易于接受成为每个媒体人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时政深度报道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为基础进行研究,力求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剖析时政深度报道,分析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描绘其贴近群众的构建模式,以及探察新闻话语呈现受到的深层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是时政报道深度化探讨,是对时政新闻报道如何能够更为贴近群众,在进行报道时如何确定新闻特点,如何能够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面而展开,分析具有特定性,并不对时政新闻的全面特性做出论述。

    [关键词]新闻话语   意识形态   时政   深度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众

    所周知,新闻话语以采用新闻报道等经验材料为文本对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社会现实生态。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尝试并探讨时政深度报道的新视角。在本文的探讨中,笔者尝试以如何使时政新闻更加贴近群众进行探讨,从而分析总结出一套使时政新闻走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在笔者看来,时政深度报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政报道,二是深度报道,只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对于时政深入报道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是进行深度化探讨的必要前提。下面笔者以如何使时政报道更加贴合群众为视角,对时政报道深度化进行一些探讨。

    重新界定时政新闻开办理念,使新闻联播更为贴合群众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新闻媒体普遍采用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两大板块。近年来,随着媒体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程度的日益加深,也出现了很多专业模块。但不可否认的是,时政和民生依然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主要阵地,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可受性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具体来讲,区分主要在于时政类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等,而民生类则主要服务于社会大众,以普通人身边发生的事件和活动为基础进行编排,在节目思路编排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在这样的前提下,部分学者将时政类新闻归类为党政机关实施举措、部署工作及发布思想政治动态的专题报道,于是很多地方的媒体便单一地将时政新闻理解为一种专属性新闻。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方式是不正确的,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如果新闻只关注大政方针,忽略政治思想,那么本身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可以这样说,当前的时政新闻报道基本上仍以传统的内容分析为主。换句话说即不能成为“大新闻”,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的政治生活也越来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身边事、身边人,而逐步将视线扩大到了社会大环境。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遵循过往的新闻理念,将会造成大众的逐步脱离,因此,让新闻联播成为新闻之大成,则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新闻发展之必然。笔者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变时政新闻既往模式,在大众充分了解党政机关思想、决策的前提下,换句话说就是在满足大众知情权的前提下,要坚持两手抓,即也要抓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热点,新闻媒体应当努力在关注党政重点工作的同时,使时政报道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真正使时政新闻成为大新闻,可以使大众在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了解到新闻事件对其的实实在在的影响,成为传播的重要窗口。在笔者的写作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已经出现很多媒体,对时政新闻进行了重新界定,产生了新时政新闻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更为贴合了实际,贴合大众需求,改变了长久以来时政新闻不注重受众感受的问题,在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一些相关人物、相关政策的解读,力求通过解读,使受众能够理解和掌握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政府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导向做到深入理解。

    切实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模式,使之更为贴近生活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背景,时政新闻报道一直是党政机关进行报道其工作的重要阵地,内容基本围绕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的时政要闻。由于国内情况如此,很多地方台也受此影响,具备了一般性特征。长久以来,由于地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具备更强地域性的特点,笔者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时候应当贴近生活、具备地方特色,也只有更加接地气,新闻报道才能够更加受欢迎,受到大众的喜欢,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也不应当片面追求地方特色,正确的方式应当保留时政新闻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地方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一是党政机关新闻报道占据主流,即大面积地报道领导活动、会议情况,而对民生热点关注力度不够,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还没有深入地关注研究和报道。二是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往往是依据领导级别高低进行排序,这样的排序方式有待考究,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三是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往往存在官话多、讲话多等情况,缺少必要的群众化语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缺乏有效的群众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规定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进一步改进会议内容报道。具体来讲,对于全局性、涉面较广的问题,应当大篇幅进行报道,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报道方式,对于文件会议等已经明确的内容应当简略,对于解读、影响等应适当给予关注,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对于一般性事件,应当能减则减,把一些不必要的要素进行整合,进行删减,对关于物价、就业、医疗、收入等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环节应当重要宣传。二是应当充分发挥标题和导语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记者在进行时政新闻的撰写和报道时,不注重标题和导语,认为其可有可无。殊不知,标题和导语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时政报道是否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因为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往往时间较为紧张,重要信息会一闪而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标题和导语就成为了人民群众接受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一段吸引人的新闻导语,往往可以使人民群众直接获得新闻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能够活泼生动,能将新闻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从而体现新闻价值。三是应当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大众看新闻,因为没有选择性,客观上只能是播什么看什么,而如果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大量使用书面语言,则会造成受众兴趣的丧失。由于时政新闻本身的严肃性特点,如果报道语言再出现生硬的情况,则会使时政新闻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当直截了当、不要拐弯抹角,要尽可能地使用客观的语言,保留新闻的客观性。四是应当特别注意同期声的运用。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往往是作为主角的受访者很少靠口,大多数内容由播音员进行播报,这样的模式造成了时政新闻单一乏味,缺乏个性化色彩,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可想而知。笔者认为真实感和人性个性化是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应当特别注重使用现场感和同期声。五是应当充分运用细节捕捉方式。在进行时政报道的时候,应当更加注重细节,如果只是一味地播事不播人,新闻的吸引力会大大下降。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时,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想要知道、想要明白的内容。

    典型报道做到见物见人,引发广泛关注和高端参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报道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八股现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事件和人物本身所要传达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贴近生活,走到群众生活中去,要尽可能地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时政新闻,进行典型报道。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多地展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背后的细节,使新闻报道成为一项整体,改变过去单一、生硬的报道模式。在此基础上,要通过采用高端参与方式,并使之成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必要要求,使报道更加引人关注,更加贴合人民大众的需求。因为只有当时政新闻报道满足了需求之后,才可以使报道更加深入,更加吸引受众,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才可以得以彰显。同时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要谨记新闻报道的尺度。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于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报道本身应当是客观的,是不应当过多地融合媒体人自身感情色彩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是人在做,是人在播,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媒体人自身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广大媒体人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站到一个比较公开、比较公正的角度进行报道,要考虑到新闻报道之后的影响,对于其连锁效应当有一个比较充分的预估,并根据报道效果进行后续跟进,使报道更为完整。在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媒体人应当重视发挥新闻策划作用,让编辑部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官方化、程序化,应当在进行新闻报道、典型事件通报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正能量,为社会提供积极的、有益的评价,以此带动更多的群众热情,使其愿意去了解和掌握时政新闻。只有这样,才能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贴合群众,才能使国家党政机关的声音得以正确且有效地传达。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1页.

    [2]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8页.

    [3]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注意话语建构(台湾)[J].新闻学研究,2002(72).

    [4]李悦娥,范宏雅编著.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64.

    [5]胡曙中.英汉传媒话语修辞学对比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6]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责编/夏阳

让时政报道贴近群众
行业新闻宣传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