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天地

新闻战线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围绕中心精准选题 融媒赋能扩大影响

——湖南日报做优深度报道的实践

程 晖 刘永涛 《 新闻战线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围绕中心、做大做强“主打产品”,瞄准焦点热点、精准选题,突出问题意识、强化舆论引导,挖掘人物特性、反映时代精神,融媒赋能、提升传播效果,都是做优深度报道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报   新媒体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一直是党报内容产品的核心形态,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尽管受新媒体冲击,用户阅读习惯改变,党报仍视深度报道为提升影响力、公信力的利器,将其放在内容建设的突出位置,与时俱进优化生产传播策略。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湖南日报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大力做优深度报道,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

    围绕中心,做大做强“主打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浪潮推动下,传媒生态深刻变革,受众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性改变,进入以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为特点的“快阅读”时代。置身这样的阅读语境,受众往往并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将会如何演变。资讯越是眼花缭乱,受众越需要了解背后真相,越想得到那幅能帮助自己认知世界的“导航地图”。在此背景下,党报深度报道的价值更显珍贵。持续优化深度报道的生产传播策略,将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做精做优,成为党报提升影响力的共同选择。

    湖南日报历来重视深度报道,推出了“特别关注”“观察”“深读”等专版。2010年成立专题新闻部,负责“特别关注”版深度报道的采写。《排污权交易缘何遇冷》《张家界需8台演艺节目吗》等稿件曾获得中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专题新闻部撤并后,深度报道的采写改由各报道部门共同承担,鼓励记者深挖“线口”资源,拓宽报道领域、提高报道质量。

    重大主题报道系党报最重要的任务,集中体现党报主体功能,理所当然是党报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报道以纵深感和穿透力来满足受众诉求,彰显党报影响力、权威性。湖南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将重大主题报道做足、做深、做透。如,2019年,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湖南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标志性工程,推出《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礼》大型系列深度报道,反映湖南人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力前行,成为独家核心产品。

    2020年,湖南日报出色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疫情防控、全国两会、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重大主题报道任务,推出大批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和融媒产品,得到省委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赞誉。2021年以来,推出多个大型系列深度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提速,必须做好党报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差异化表达。报纸上,继续减少碎片化新闻、一般性工作报道,并将之向新媒体平台转移,体现党报优势的重大深度报道则“提质增效”。今年,湖南日报将此前的“深读”“观察”等深度报道版面,整合为“深度”版,提高了辨识度,进一步强化了报道力度。

    瞄准焦点热点,精准选题

    精准选题是做优深度报道的基础。新媒体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源中选取有价值、可落地的深度报道题材,不仅体现媒体人的眼界和能力,也反映媒体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深度报道要善于抓住公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挖掘新闻背景,剖析事理、说透问题、启迪受众。湖南日报发动采编部门精准选题,并集报社编委会之力,下大气力策划重大主题深度报道,发挥党报“领唱”作用。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7月,湖南日报精心策划启动“走向胜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写刊发的近500篇各类报道中,尤以系列深度报道影响最大。开篇为 《“首倡地”的答卷》,记者深入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目睹决战决胜时刻的壮丽场景,生动呈现“精准扶贫”这份答卷的艰辛与厚重,摘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湖南日报组织近百名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自6月推出23篇大型主题深度报道《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打了一场做优深度报道的主动仗。每篇稿件1个整版,影响广泛、备受称赞。系列报道末篇《芙蓉国里尽朝晖——三湘儿女共绘“三高四新”宏伟蓝图》,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考察湖南的足迹,从“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切入,通过现场特写、故事回放、全景展示,真实呈现三湘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共绘“三高四新”宏伟蓝图的火热实践。这组报道,即得益于选题策划上的精准把握。采访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主题,以大视野、大背景、大跨度布局,切口小、故事新、情感真,易于引发读者共鸣。每篇报道在行文时用特写、回放、长镜头等划分章节,以视频镜头般的叙事语言,引导读者追随历史足音、寻觅湖湘记忆、展望美好未来。

    今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一周年之际,湖南日报及时策划推出“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湖南新篇章”系列深度报道。6篇跨版报道《最是一年秋好处》《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山乡巨变入画来》《绿水青山多绣绮》《民生关情千钧重》《赶考路上“新序章”》,分别聚焦“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立体展现湖南奋力把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的壮阔格局。系列报道在湖南日报全媒体平台呈现,出新出彩、生动厚重,吸引人眼球。

    深度报道从高处着眼、深挖细究,可以更好地达到阐释主题、凝聚共识、润物无声的效果。从实践来看,深度报道的选题不仅站位要高、视野要广,紧扣热点、焦点,还要紧接地气,“倾听民声”“敢发先声”。

    突出问题意识,强化舆论引导

    做优党报深度报道,凸显“深度”,关键要带着“问题意识”,探寻“问题”背后的“问题”,彰显思想性、引导力。要胸怀大局,努力探寻真相,避免简单的叙说渲染,充分发挥“牵引”“导航”价值。

    2019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辣条,刺痛消费者神经。湖南作为辣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省份,掀起一场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整治行动。湖南日报迅速推出深度报道《辣条,近600亿元产业何去何从》,就问题频发却“人缘”极好的辣条产业到底有何“魔力”、辣条企业如何洗刷“污点”、找寻健康发展之路等进行解析,深入探究市场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的使命担当,站位高、挖掘深、分量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复苏城市烟火气的“地摊经济”一度成为热词。如何精细分类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有序推动“地摊经济”发展?湖南日报抢抓热点话题,推出深度报道《“地摊经济”升温,如何走得更远》,多角度探究“地摊经济”的利好效应、存在问题及破解之道。

    针对“校园贷”陷阱愈演愈烈态势,湖南日报推出深度报道《杜绝“校园贷”,到底有多难》并配发短评,从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剖析,呼吁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财商培养、风险教育上狠下功夫,教育、公安、金融等部门要打出组合拳。文章见人见事,令人信服、给人启发,被广泛转发,湖南部分高校还将该报道推荐给学生学习。

    今年“五一”黄金周过后,“网红”长沙荣登全国地铁客流强度榜单榜首、 “五一”黄金周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热闹之后,如何让“网红”变“长红”?湖南日报推出《从“网红”到“实力派”长沙有几道坎需要过》予以深度解读,提出长沙变“长红”还需跨过五道坎:增鲜、活源、保质、引流、强基,回应各方关切、发出及时提醒。

    新媒体环境下,做大做强党报深度报道,“问题意识”尤为重要。瞄准问题、深入调查,通过还原过程、再现矛盾、梳理举措,凸显场景、冲突、悬念、高潮等,以真实抓人的事实和细节,使深度报道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是提升说服力、强化引导力,赢得更多“点赞”,让作品“出圈”传播的有力抓手。

    挖掘人物特性,反映时代精神

    人物深度报道也是党报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物为切入点的深度报道,更应注重细节、突出故事性,以深入挖掘人物特性为出发点,以故事化的表达呈现新闻事实。湖南日报一直都非常重视人物深度报道的采写,强调深入典型人物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以新闻性、冲突性、复杂性来反映时代精神。

    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湖南日报推出报道《特殊的“使命”》,挖掘人民拥军爱军的感人故事。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红星纵队长征途经湖南郴州嘉禾县晋屏镇甫口村,与敌人激战,34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当地村民彭助立受托安葬好战士,并将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接力棒传给了子孙。报道通过大量真实细节及原汁原味的人物对话,生动挖掘和书写彭家三代人的赤诚情怀。

    《犹记当时烽火里——三湘儿女热血保卫中华》一文,则挖掘左权等三湘儿女保卫中华的故事,内容细腻感人。1942年5月,左权指挥突围,壮烈殉国,年仅37岁。噩耗传来,毛泽东眼含热泪,周恩来撰文称左权“足以为党之模范”。1949年,解放军南下,朱德总司令命令入湘部队绕道株洲醴陵,看望左权烈士的母亲。报道中,诸如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触动人心。

    《武警警卫班,“韶山第九景”》一文,聚焦守护毛泽东主席故居的武警战士群像。其中,当初带着崇敬的心情加入故居警卫班的26岁战士吴聪,一度被“白天看游人,晚上看星星”的复杂心境困扰,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最终找到了坚守的意义。这些常年在故居班站岗执勤的战士们,还赢得了“韶山八景”之外“韶山第九景”的美誉。

    写透典型人物,最易引发共情、共鸣。今年,湖南日报还推出了《民间红色文物收藏家的传奇人生》《从5000余条标语看百年中国》《袁隆平:“湖南日记”里的耀眼星辰》等人物深度报道,从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奋斗足迹、命运轨迹入手,提振精气神、突出引导力。

    细节见高度、故事有深度。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细节,可以是人物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也可以是场景、环境描写等。有了好的细节描述与故事讲述,人物的鲜明特质便可“纤毫毕现”。

    融媒赋能,提升传播效果

    相对于新媒体,纸媒在技术以及互动性、时效性等方面的局限,制约了深度报道的更广泛传播。做优深度报道,还要以融媒传播手段赋能,全媒体、多渠道联动,让作品最大范围抵达受众,实现“二次传播”的最大化。在融媒赋能的实践中,党报应结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对深度报道的文本形式加以改造,善于用短视频来浓缩、提炼深度报道的关键内容,组合生产新的融媒产品。

    湖南日报大型主题报道《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从选题策划之初,融媒传播即是整体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网综合传播阅读量突破5000万次。系列纸媒报道除在湖南日报所属新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外,还对应每篇稿件,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视频报道。如,阅读量逾15万次的短视频《“思想路线”发轫湖湘厚土》,抓住“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这个特点,在主持人的讲解及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切换中,让党的“思想路线”入心入脑。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能为深度报道提供畅通的互动渠道。目前,党报对这种互动渠道的运用还很有限。一篇深度报道,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通常体现在文章的留言、评论功能上,交流仍是单向反馈。打通融合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深度报道更“出圈”“吸粉”。纸媒报道的同时,通过短视频、长图、H5、Vlog等方式进行呈现,能够形成与纸媒深度报道的优势互补,丰富深度报道的融合张力、拓宽内涵和外延。如,在新湖南客户端发布的短视频《粟裕故事,他讲了31年》中,罗本义倾情讲述他从粟裕同志纪念馆清洁工到讲解员的故事,配发6张照片,还插入湖南日报PDF版图,融媒产品丰富饱满,阅读量10万+。

    深度报道文字版成稿见报,只是完成了“上半场”,“下半场”的融媒传播必须跟上。因此,对党报采编人员而言,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需着眼差异化、分众化传播特点,不断提高新媒素养和融媒传播能力。从湖南日报的探索实践来看,无论是精准选题、聚焦问题创新表达、写透典型人物,还是推进深度报道的“二次传播”,都是做优深度报道,强化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抢占舆论制高点、巩固舆论主阵地的有效路径。

    (作者程晖系湖南日报社传媒研究院主任,刘永涛系该院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