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1年10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本质剖析

郭之恩 陈佳艺 罗 锐 《 新闻战线 》( 2021年10月01日   第 10 版)

    摘要:西方媒体涉华报道总是“执着”于某些“激动人心”的理念,但在实际报道中却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这些理念的内涵及外延,造成报道逻辑混乱。西方媒体记者貌似客观公正,却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常常无视基本事实。新闻报道只有完整呈现事件背后的语境,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正影响。

    关键词:西方媒体报道   歪曲报道   逻辑剖析

    从中国国家形象到相关产业(新疆棉花行业),英国记者沙磊带有严重偏差的涉华报道,对中国的攻击越来越肆无忌惮,当然,激起的抗议也越来越大。中国普通民众不仅参与到舆论战中,而且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中国政府和民众针对西方媒体歪曲不实报道的斗争越来越有理、有据、有节。经过这一场闹剧的洗礼,不仅是中国民众,全世界人民的媒介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文尝试从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逻辑入手,结合其近期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强将相关当因果

    表面上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总是“执着”于某些“激动人心的理念”,如“平等”“自由”“人权”等,然而,在实际报道中,却往往随意扩大或者缩小这些理念的内涵及外延,造成报道逻辑混乱。看上去澎湃着“精神”和“情怀”的引领,但是,细究其逻辑,不免令人生疑。

    2014年12月,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篇长达4页的深度报道,《中国的生猪养殖:猪的帝国》。作者奔赴江西泸溪县的养殖场,调查中国的生猪生产。从猪场养殖供不应求、中国人钟情猪肉开始,展现了中国文化,还肯定了改革开放后的成绩。然而,记者笔锋一转:因为中国的庞大需求,巴西砍伐亚马孙热带雨林2500万公顷种植大豆……十万亿吨的屠宰废弃物成为环境灾难……养猪同时增加了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氮氧化合物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还要强上300倍……

    这种“中国一口肉,雨林毁掉了、癌症起来了、病毒泛滥了、大气改变了”的论调逻辑恰如“蝴蝶效应”的隐喻般简单——“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这里,我们不妨试着把“猪”置换成“牛”,把“中国”换成“西方”。诸君请看:为了西方社会一口牛肉,草原被垦殖殆尽、土地沙漠化进一步严重;西方不食用牛下水,因此屠宰污染更甚;养牛产生的废气也是氮氧化合物……一个简单的“情境置换游戏”就能揭示西方媒体报道背后荒唐的逻辑。

    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被这种逻辑所迷惑。因为它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披上了各种“政治正确”的华丽外衣:经济控制、气候问题、生态灾难。这种看似合理却悖逆社会的推断,“妖魔化”中国发展,忽视各国政府自己的管制努力,否定西方一直引以为傲的市场自发机制。这种报道视角将各系统的复杂性统统降维,进行简单化的“勾连”。人类社会若真如这种逻辑般简单,那么,许多人类社会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早就找到解决之道了。

    这种穿凿附会的逻辑,最终把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变成了中国引发的问题,把“锅”甩给了中国。西方媒体谈论中国人吃肉问题的文章不在少数,类似的文章还有《时代》周刊的文章《假如中国人在餐桌上不吃肉,世界将被如何改变》、《纽约时报》的报道《不可思议的饺子:中国会买人造肉吗?》。西方媒体常常将自身社会问题隐藏起来,将自己放置在事件和问题之外,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现,貌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意识形态偏见,无视基本事实,肆意进行歪曲报道。

    偏执的污名化情结

    西方媒体在歪曲报道中国的时候,经常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如BBC记者沙磊不遗余力紧盯新疆“人权”话题。2019年5月,带着预先编好的“剧本”跑到新疆采访教培中心,一路上对着铁门、围墙、交通摄像头甚至厕所猛拍,积累所谓“新闻素材”,然后费尽心机剪辑拼接,再配上恐怖电影音乐和臭名昭著的“阴间滤镜”;把教培中心污名化为“再教育营”“思想转化营”;把“寄宿学校”污名化为对维吾尔族“文化隔离”“骨肉分离”的场所;把修整、重建清真寺污名化为“消灭”清真寺,把“强迫劳动”跟“新疆棉花”挂上钩,为了实现污名化中国罔顾基本事实。

    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相关内容时往往抓住一个争议点穷追不舍、以偏概全,忽略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这种报道视角的形成是由于西方媒体对意识形态偏见的先入为主,无论是中国的政治决策、经济发展还是科技动态,在西方视角中都被视为中国对全球新秩序的觊觎。窄化的报道视角使得西方媒体根本无法还原事件全貌,只会加深刻板印象。

    2020年5月13日,美国福克斯新闻头条报道,中国发射的长征五号B型火箭残骸险些落入美国纽约,由于燃烧时间足够长最终落入西非海岸。报道采访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教授乔纳森·麦克道威尔,他表示“虽然体积庞大的物体不可能完整落回地面,但一些重达数百磅的碎片仍能穿过大气层掉下来。”福克斯新闻引用美国太空部队在社交媒体发表的言论,表示其部队在5月4日晚检测到一部分人造物体落入大西洋。报道立场先行,认为中国发展太空技术对地球安全造成了威胁,并试图用专家言论、专业媒体报道等论据证实这一立场。事实上,这篇报道中消息源的准确性并不确定:首先,并没有证据证实那些碎片为中国发射火箭的残骸;其次,长征五号B型火箭的发射轨迹是否经过美国有待考证。

    环球时报专访中国航天专家邢强博士,他透露,火箭残骸进入大气层大多都被高温焚毁,对地面造成的不利影响微乎其微。并表示,中国运载火箭残骸的运动路径历来都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密计算,且残骸最终都会落入南太平洋一处人迹罕至之地。福克斯新闻被既定立场蒙蔽了双眼,无法还原事件原貌。

    新闻报道只有完整呈现事件背后的语境,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事件真正的影响。上述报道流露出的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深深的不安,复杂的幕后动机,促使他们选择性地挑选事实,“一‘业’障目”。“业”是组成因果关系的元素,在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语境中,就是偏执于污名化中国的情结。

    报道逻辑难自洽

    在涉华议题上,由于媒体的多元性,对华歪曲报道呈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报道逻辑上难以自洽。西方媒体对中国数字货币发展的报道,也呈现出了这种现象。

    2021年3月21日,《悉尼先驱晨报》刊发报道《收紧影响力:中国数字货币对西方产生威胁》。报道紧紧围绕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攻击,认为中国推进数字货币的实质是扩大自身权力。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以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为表现形式的法定货币,它本身不是物理实体,而是用于网络投资、交易和储存、代表一定量价值的数字化信息。数字货币对于大众来说,使用更加便捷,杜绝了假币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流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数据把握更加精准、金融监管更加便捷。央行数字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法定货币,具有法律效力,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则是移动支付的手段。但在《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中,概念被偷换,将新型货币的尝试定性为国家削弱并取代民营电子支付巨头的手段。

    数字货币的发展是一种全球化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全球80%的中央银行已经启动数字货币研发。尽管各国对于是否发行数字货币态度不同,但中国并不是唯一积极推进数字货币进程的国家。2020年10月,欧洲央行发布《数字欧元报告》明确相关政策,提出2021年可能启动数字欧元项目。

    数据隐私是全球关注讨论的热门话题。数字货币在境内外流通透明是报道被诟病的核心原因之一。在报道中,作者将“放大镜”置于隐私安全上,围绕这一冲突详细展开,将其描述为中国发展数字货币的特有风险,认为这正是中国拥有全球野心的体现。

    无独有偶,BBC对比特币的一篇报道中也有同样的漏洞。文章引用了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论文,研究的是在挖掘比特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可能会利用比特币作为金融投机的工具来操控市场,成为中国的武器。

    首先,中国政府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一致,不承认比特币的流通地位。中国民间耗费大量的资源“挖矿”恰恰是西方不合理、不合法的所谓“自由市场机制”主导的“世界分工”带来的问题。比特币带来碳排放应该是一个区块链技术发展中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在美国国内同样面临着来自环保人士的压力。但在这篇报道里,西方世界又一次隐形了,把比特币当成了中国问题。

    其次,根据调查,为了获取更为廉价的电力资源,许多“矿主”选择隐匿于中国西南深山,控制并垄断“小水电”来“挖矿”。BBC的报道显然没有深入采矿“一线”,而是想当然把电力问题与碳排放挂上钩。过度延伸、随意勾连事件、不考虑背后复杂的现实背景,最终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差。

    再次,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政府一道致力于解决比特币非法流通和炒作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75%的算力在中国,但是比特币的价格机制并不为中国所控制。在BBC的“阴谋论”报道中,比特币却成了中国的金融武器。这种逻辑除了西方媒体的“腹黑”,似乎没有更加合理的解释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视频报道成为西方媒体歪曲中国的重要形式。《纽约时报》视频报道部2020年7月上线《中国问题》视频报道专栏。甫一上线,就“夺人眼球”。借着当时疫情突发全球口罩稀缺和“新疆问题”大做文章。耸人听闻的标题,加上权威媒体的素材“背书”(视频画面全部使用央视、新疆卫视新闻报道组接而成),坐实了中国的“问题”。

    与电视剧、电影不同,对于视频新闻而言,画面镜头组接需要遵循“现场”“写实”等要求,但仅有画面是无法承载叙事逻辑的,需要由旁白(播音)或者字幕来承担。西方媒体极其擅长利用这种画面逻辑与叙事逻辑的分离来进行歪曲报道。

    通过“造假”等拙劣手段“炮制”的报道易于辨识、容易拆穿,其破坏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有限的。但是,那种似是而非而又言之凿凿,无法细究出其逻辑漏洞的歪曲报道,对于中国的“杀伤力”更大,更需警惕。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经济学人》报道中的北京城市形象研究”的成果,

    项目编号:16JDXCB012

    (作者郭之恩系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佳艺、罗锐系该学院2018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