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在线

新闻战线 2021年10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新媒体报道防范差错的新路径

——以抚州日报社“机制+平台”模式为例

何建江 王晨蕾 《 新闻战线 》( 2021年10月01日   第 07 版)

    摘要:抚州日报社借助新技术积极探索新媒体报道差错防范的新路径,引进新采编系统平台,规范业务采编流程,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变“三审三校”为“N审N校”,加强各平台的交流互补。这一“机制+平台”模式,有利于采编人员业务特长和各平台效能的最大发挥,有效防范了新媒体报道差错。

    关键词:机制+平台   新媒体   差错防范

    众声喧嚣的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媒体开疆扩土,在新媒体平台牢牢占据“舆论阵地”。然而因为追求时效、流量,新媒体在突破传统媒体版面和时长限制的同时,悄然沦为了差错的“温床”。编校质量是媒体彰显权威性的重要基础,屡屡出现在新媒体报道中的差错,正侵蚀着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个“复制粘贴”成风的新媒体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精心打造的新闻作品一旦出现差错,哪怕只是一字之差,都有可能被大肆炒作,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新媒体报道差错的主要类型

    新媒体报道差错归根结底是新闻报道差错,分为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政治性差错是媒体的头号大敌,即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提法,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导向性差错,主要指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宗教、重大提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差错。例如,将港澳台与其他国家并称为“等国”。

    事实性差错,即与事实不相符的差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与真实不符的新闻报道,会严重损害媒体形象,更有甚者会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故而这类差错不容小觑。例如,袁隆平院士尚在医院抢救期间,有部分媒体未经核实就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或转载了其逝世的不实消息,引起一片哗然。

    技术性差错在新媒体报道差错中所占比例最大,指的是编辑并非有心为之,不影响新闻真伪及价值倾向的差错,包括文不对题、电头错、标点错,光标位移导致的文字排序错乱,以及漏字、漏段、多字、错别字、语病、重复、搭配错误等等。再精心编排的新媒体报道作品,如果存在这些“小错误”,在新闻奖评比中也将与奖项无缘。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固定用词上犯技术性差错,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可能导致政治性差错。

    除此之外,还有因预先报、迟报、漏报,或错将未审定稿、涉密稿件等不宜公开的文件当成新闻稿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等造成的差错。新媒体报道往往包含视频、图片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视频、图片与配文不符、重复配图等情况时有发生。此外,如果视频因文件格式问题导致无法加载播放,也会给受众留下不好的印象。

    新媒体报道差错频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新媒体报道的差错类型,归纳差错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差错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

    写稿和编稿无纸化。随着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便捷高效的无纸化办公被广泛应用,采编人员的写稿方式和编稿方式也从“纸上”变成“网上”。复制粘贴、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使采编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但也使随意性上升。如果录入时不仔细校对,就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差错,甚至可能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例如,因为复制粘贴导致人物姓名漏字,或因为输入方式相近导致出现差错,像“途经某地”错写成“途径某地”,“左顾右盼”错写成“左顾右颁”,“交警”错写成“交詟”,“生育政策”错写成“生肓政策”等。

    新闻传播速度加快。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赢取流量和时效,各大媒体争相抢发或转载稿件。稿件的时效性、新闻的庞杂和铺天盖地的网言网语,无形中增加了采编压力。新媒体平台审核人员和编辑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后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或者责任心弱化的情况,使得报道的差错率上升。

    新媒体报道形式的多元化。除了时效性,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新闻报道备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浅阅读”“快阅读”风气盛行,倒逼新媒体更倾向于采用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以期带给读者震撼的视觉冲击,获取更多的流量。但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阵营的采编人员多专研于文字编校工作,对于图片、视频的审核把关意识不强,有时甚至造成图(视频)文不符的差错。例如,记者弄混会议图片,值班编辑因疏忽未发现,致使已于前一天报道过的会议图片出现在即将发布的时政新闻稿件中。再如,编辑忽略审核图片中的文字,在某社区的活动报道稿件配图中,书法爱好者将“勿忘国耻”错写成“勿妄国耻”,该差错在终审环节才被发现。

    采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阵营迈进,人员配备问题成了媒体“排兵布阵”的关键考量。在365天不停刊、“白加黑”的高强度工作环境和新媒体报道模块多、形式新颖的大环境下,除充实骨干力量之外,唯有扩大采编人员队伍、吸纳年轻人才方能维持各新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转。新媒体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从业时间不长、政治素养不高、敏锐度不强、盲目迷信权威。把关人员松散、把关尺度放松,致使许多错误不能及时在第一道关口被发现。差错防范面临着严峻挑战,负责新媒体平台终审的“把关人”责任重大。

    “机制+平台”模式有效防堵新媒体报道差错

    编校质量直接反映媒体的态度和能力。保持高水平编校质量的媒体方能行稳致远、有口皆碑,反之,则将受到公众的质疑,公信力和影响力下降。抚州日报社自涉足新媒体平台运营以来,慎终如初地坚持以纸质党报的标准运营各大平台,其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民众的肯定。从2004年开创网站以来,抚州日报社先后开设了手机报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账号。2021年4月,抚州日报社完成融媒体改革,正式开始运营“魅力抚州”客户端,建立起全方位的新媒体矩阵。

    面对繁多的平台和海量的新媒体报道,抚州日报社在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项技术,积极探索差错防范的新路径,确立了“机制+平台”模式,在编校环节有效防堵了诸多差错,切实提高了整体编校质量,塑造了党媒的良好形象。

    引进新采编系统平台,开辟融媒体厨房,真正实现一次采写、多平台编辑。采编流程的无纸化变革,使得新媒体报道差错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为差错防堵提供了新思路。抚州日报社引进了新采编系统平台,开展相关业务培训,规范业务采编流程。

    2020年,抚州日报社与铭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打造了包括采编系统、网站、CMS系统、数字报系统及大屏指挥系统在内的融合媒体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打破报社内部各部门信息隔阂屏障,实现了“报、网、端、微、号”各媒体平台在一套采编系统内工作的目标,使各部门对同一题材稿件在各平台的处理进度了然于心,为各部门相互弥补差错及漏洞提供了技术支持。

    按照采编流程,记者采写的稿件需上传至新采编系统平台的 “融媒体厨房”。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在“融媒体厨房”取稿后,利用平台的黑马校对功能对稿件全文进行智能校对,如果文中有重大提法和固定用法出现了差错就会被标注提示。例如,“双孢菇”错写成“双胞菇”、“重温入党誓词”错写成“重温入党誓言”,这些错误都能被该平台校对系统自动识别。

    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变“三审三校”为“N审N校”。抚州日报新媒体平台报道的稿件多是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原创稿件,政府有关部门依程序刊登的文稿和中央级、省级媒体公开发表的稿件。抚州日报社推出采编审阅制度,严禁设置“免检”区。各新媒体平台刊登的所有稿件,包括上级媒体稿件,都必须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层层把关、层层负责。这意味着同一篇稿件若同时在N个平台刊登,则需经过N个“三审三校”流程,充分发挥各平台审核人员的业务特长和多部门联动机制的优势。一旦某个平台发现了差错,值班审核人员便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交流群、电话紧急通知等方式知会其他平台。该机制加强了各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互补,有效发挥了各平台的最大效能,补齐了部分平台“把关人”的业务短板,将差错防堵到最低限度,大幅提升了各新媒体平台的整体编校质量。例如,有平台编辑发现记者时政稿件中将“市委副书记”错写为“市委副市记”,第一时间告知其他平台,有效防堵了各新媒体平台出现差错。

    建立“机制+平台”模式的同时,抚州日报社十分注重新媒体平台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业务学习,全面提升编辑的业务功底,增强采编人员的政治敏锐度和质量意识,严防各类差错出现。同时,注重对新媒体平台“把关人”业务知识的培训,每日召开例会,向新媒体平台负责人传达宣传提示和其他媒体单位的差错案例。会议内容由负责人再向部门内部传达,让所有采编人员做到与时俱进、举一反三。

    抚州日报社推出差错扣罚制度和合理轮休的弹性工作制度,对各新媒体平台编辑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促使编辑强化责任心,绷紧防堵差错的弦,面对海量的文稿始终擦亮发现差错的“N双眼睛”,最大限度消除了差错隐患、守护了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者何建江系抚州日报社总编辑;王晨蕾系抚州新闻网主要负责人)

    责任编辑:曹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