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广角

新闻战线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提高老年群体报道质量的思考

——以平顶山晚报《老年生活》版为例

楚让蕊 《 新闻战线 》( 2021年06月01日   第 10 版)

    摘要: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以时代精神引领老年人、以身边榜样激励老年人、以倾听姿态亲近老年人、以真诚服务温暖老年人,展老年风采、传老年之声、言老年之事、解老年之忧、做老年之友,努力提高老年群体报道质量,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

    关键词:老年群体报道   精神需求   生活需要

    今年5月11日,国新办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比13.50%。31个省份中,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500万人,其中,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1000万人。从中可发现,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近年来,面对“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青年人通过手机了解各类信息成为普遍现象,纸媒受众群体日渐向老年人倾斜,做好老年群体报道成为报纸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关于老年群体的报道还有一些不足,有的到重阳节才唱一下“四季歌”,内容或者固化在医疗、保健、养生上;或者只把老年人当成弱势群体,是“送温暖”新闻中的配角,缺乏更全面、更丰富的形象,很多老年人不喜欢看。

    为推动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纸媒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姿态,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资讯、多层次的服务。2020年下半年,平顶山晚报设立了《老年生活》版,确保在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做好相关报道的同时,加强在养老改革、养老政策、新型养老模式等方面的选题策划,并以“展老年风采、传老年之声、言老年之事、解老年之忧、做老年之友”为宗旨,以时代精神引领老年人,为老年人搭建倾诉交流的平台,宣扬孝老爱亲的故事,提供切实有效的生活服务,努力提高老年群体报道质量。

    以时代精神引领老年人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核。

    年龄增长并不影响老年人继续“有作为”,做生活和工作中的强者。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时代精神不但存在于年轻人身上,也存在于老年人身上。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节点,不是终点。作为共产党员,我永远不会退休。”2020年11月,胡成义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在事迹材料中,他这样写道。

    72岁的胡成义2009年退休,担任平顶山市宝丰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十余年来,一直关心青少年成长:争取资金用于小学校舍改造;为幼儿园安装云平台,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积极组织慈善活动,捐助优秀学生;在7所民办小学举办留守儿童暑期托管营,免费托管学生,联系郑州大学的学生做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学知识……他常说,我要寻找机会,尽所能为党和人民做些有益的工作。

    在胡成义身上,可以看到火热的激情、冲天的干劲,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看到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平顶山晚报《老年生活》版像他这样的报道典型还有很多: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陈长江(76岁);6年行程8万公里、寻访看望抗战老兵的武振宽(67岁):10多年前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先后资助20多人的王捷三(90岁);退休后常年为居民免费理发的刘大妞(79岁)……

    这些老人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精神,大力挖掘选树这样的典型,有利于在老年人中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退休不退志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有利于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品质。

    以身边榜样激励老年人

    当下,一些国家提倡 “活跃老化”和“超越老化”的老龄化新理念,我们现实生活中亦不缺乏生活得多姿多彩的老年人榜样,推出这样的人物报道,可以引导更多老年人找到新的圈子和兴趣,鼓励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推动“积极老龄化”,可以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合理规划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目前,《老年生活》版已推出数十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物报道。如,73岁的武润民打太极、学外语、练古琴;91岁的王保禄玩电脑、练书法、P图、网购、玩微信,“新潮”程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67岁的李永祥2016年退休后,开始接触视频,从“门外汉”逐渐变成“彩视达人”,粉丝近30万,所拍彩视浏览量达1121万次;60岁的胥红荣癌症手术出院后练习太极拳,从自己练到带着病友一起练,现在已经有100多人跟着她锻炼,年龄最大的80多岁……

    榜样具有引领作用,一个榜样就像一面旗帜,宣传一个个榜样,能树立起一面面旗帜,使大家学有方向;榜样具有带动作用,这些榜样都是身边人、普通人,甚至是同一个小区的人,能学易学,一个榜样很容易带动一群人,产生“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一花开来万花开”的效果。一些老年读者反馈,他们就是通过《老年生活》的报道找到“老师”,跟着一起学习、锻炼的。

    以倾听姿态亲近老年人

    经常听到子女抱怨老人迷恋各种各样的养生讲座,尝试各种各样的理疗体验,买各种各样的三无保健品,究其原因,除了老年人特别关注自身健康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想找一个“说话的地方”,能和同龄人交流,还有服务人员不厌其烦地听他们倾诉,自然热衷“赶场”。

    做好老年群体报道,不但要解决“说什么”,还要考虑“谁在说”“怎么说”的问题。要把老年报道做到老年人心坎儿上,就要给老年人一个倾诉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顶山晚报《老年生活》版设立了“倾诉吧”,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家庭和情感生活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倾诉吧”诉说亲历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绪(为保护老年人的隐私,可使用化名)。

    “倾诉吧”还把目光对准特殊老年群体,倾听“空巢老人”的孤独,“留守老人”生活上的压力、教育孙辈的无力,“失独老人”心中的隐痛,出行、社交等方面的困难,等等。

    年轻人辛苦打拼,没有时间倾听、没有耐心倾听,有时也无法理解老年人的一些想法。老年人有些事不想找熟人说,存在怕熟人看笑话的心理。“陌生使人亲近”,有时不想对熟人说的话却能对陌生人说出来,不具真名的“倾诉吧”,让他们鼓起勇气说出闷在心里的事情,帮助治愈他们心灵的伤痛。而且,老人们倾诉的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更易引起其他老年人的共情和共鸣。

    以真诚服务温暖老年人

    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报纸人文关怀的体现。平顶山晚报一直重视报道的服务性,一方面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回应受众诉求上做文章,还有就是自己扑下身子做服务,这也是老年群体报道追求的服务理念。

    老年群体报道要“懂老”“知老”,对老年人关注的社区养老、共享养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方面的信息,及时细致予以报道。但老年新闻不能只“依老”“谈老”。老年人渴望更新知识,渴望更多了解社会发展,因此,报纸不能只做“老字号”新闻,也要刊登一些新知识、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打开老人们的眼界,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跨越数字时代带来的鸿沟。

    2020年11月,《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印发,以此为契机,《老年生活》推出新闻调查《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遭遇窘境》,呼吁服务行业采取更多措施帮助老年人。同时,建议老年人要有不服老的精神,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学习通过智能操作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

    为了用实际行动促进老年人跟上信息时代步伐,平顶山晚报联合志愿者,进社区现场教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今年1月28日,记者联合志愿者在社区举行老年人智能手机公益讲座,一些古稀老人现场学会了微信聊天、网购、交水电气费、刷抖音等。为防止老人陷入网络诈骗陷阱,志愿者还为老人讲解预防电信诈骗和非法集资等生活常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共享生活便利,老年人高兴、社区也高兴。

    平顶山晚报还注重为老年人解决其他一些生活问题,比如,联合志愿团体为老人义诊、义务理发、义务维修家电,冬天为老年环卫工人送帽子、围巾、手套。报社相亲工作室组织单身老人相亲会,帮助单身老人寻找伴侣……老人走失事件时有发生,1月27日,《老年生活》提醒家有老人的居民,多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给老人随身携带写有个人信息和家人联系方式的卡片或定位黄手环。2月2日,记者联合平顶山市义工联,为部分高龄老人送去黄手环。

    老年群体对报纸是否满意,往往取决于报纸服务的广度和力度,服务性越强,与他们的联系越紧密,在他们中的影响力越大,越值得信赖和依靠。因此,报纸要把服务观念渗透到每一篇老年群体报道中,把服务行为渗透到老年人生活中,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更好地拉近报纸与老年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得到实惠,也让报纸版面更加丰盈而鲜活。

    调查显示,报纸仍然是老年人接触时间最长,最熟悉、最信任的传播媒介,老年人也日益成为纸媒的主要受众。报纸应以平等尊重的视角关注老年群体,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提高老年报道质量方面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探索,更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

    (作者系平顶山日报社编委)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