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报告

新闻战线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弯道超车” 的可能性: 财经媒体深融发展前瞻

张东明 邹高翔 汤凯锋 《 新闻战线 》( 2021年06月01日   第 04 版)

    摘要:财经媒体具有垂直性,既可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细分上体现,也可在产业、行业及产业链各环节的细分上渗透。创新人力管理,岗位重新分类,划分能力层级,实施区间年薪,推行“流量+用户”考核,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积极探索,为专业类媒体推进深融、促进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财经媒体   深融   优势   挑战   前瞻

    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和“深度融合发展”标志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为“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把课堂摆在媒体融合一线的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在此过程中,财经媒体如何达到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深入探究。          

    深度融合大势下,财经媒体的优势和挑战

    财经媒体,是指以经济政策、行业产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为主要内容的传播载体,是媒体阵容中的重要部分,其融合发展既具有普遍性,也有自身特点。财经媒体与其他媒体一样,负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使命,是一块不可替代的舆论阵地。因此,推动财经媒体融合,不仅事关媒体自身生存发展,更是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必然要求,事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从整体上看,财经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媒体融合的一般进程一致。“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体转型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复制—相加—叠加—伪融—融合—深融”。①回顾财经媒体的融合实践,基本遵循这一发展趋势,总体态势是:融合大踏步,仍然在路上,目前处于脱离“伪融”、迈向“融合”的阶段。这是媒体融合普遍性的体现。

    同时,财经媒体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在此过程中的特点,并难以被一般综合性媒体所取代。财经媒体的特性表现在:一是专业性。财经报道面对经济活动的高专业信息与知识含量、高技术与资本元素等,需要媒体以国家发展全局乃至全球经济的视野,及时准确全面报道经济动态现象,并透过现象分析经济走势,深刻把握背后的经济规律、发展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服务性。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极富创新创造活力的主体,个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需要政策解读、资讯提供,以及媒体作为市场主体的合作与服务;三是民生性。老百姓的“钱袋子”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以财富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财商”,成为公众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必修课。在这方面,需要媒体提供实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指导。

    财经媒体的这些重要特性,构成了其报道领域和融合发展的垂直性,既可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细分上体现,也可在产业、行业及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细分上渗透。相比综合性市场化媒体如都市类报刊,其他垂直性媒体如娱乐生活类,财经媒体的融合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专业要求高、门槛高,复制不易;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精准传播,范围明确,便于集中精力深耕,形成“拳头效应”;普遍历史较短,包袱轻,起步即为企业化管理运作,便于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紧密对接市场,受市场反哺影响大,媒体功能与商业基因天然融合,对市场和经济效益的追逐动力倒逼其创新。

    财经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有别于其他类型媒体融合的路径指引。如,内容生产成本高、阅读门槛高,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力难度大;公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高,对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的要求高;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较小甚至没有,投入融合的财力有限,在人才引进、技术升级方面面临的制约尤为突出。这些因素都促使财经媒体必须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从国内财经媒体的现状来看,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麻辣财经”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之一,打破原有部门设置,采编人员实现“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的组合,盘活资源,爆款不断。第一财经日报成立数据中心,并与阿里巴巴合作,发挥各自在传媒与大数据领域的资源优势,联手发布覆盖主流消费市场的消费级大数据报告。同时,运用抓取、算法等技术,革新传统采编生产流程,实现“一个平台”“一个用户”“一个云端”,打通各种媒介的采编流程、用户信息库以及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每日经济新闻》着力打造新媒体矩阵,“两微一端一站”传播效果突出。

    综合类媒体方面,南方都市报走智库转型道路,财经板块推出系列课题和特色报道,在新业态、新经济研究方面有多个立项课题,如个人信息保护、独角兽企业声誉榜、新零售研究、资本市场合规指数、新业态法治研究、数字经济100人、创新英雄榜、企业社会责任、手机智慧指数和智能出行等,打造出“湾区财富三分钟”“南都财经早报”等特色融媒产品。

    对标国外财经媒体的融合实践,国内媒体还需要奋起直追。彭博新闻社是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通过其数据终端系统“彭博专业服务”,客户可查阅实时金融市场数据并交易。全球客户每年为其贡献79亿美元。彭博社大力进行移动传播,与国内媒体“移动优先、数据优先、用户优先”的理念不谋而合,财经内容专业性、垂直性的商业变现能力得到充分体现,推动彭博社成为综合性国际媒体,其报道内容已外溢至其他领域。

    四核驱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融合探索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成立于2016年11月,是经中央批准的国内首家全媒体集团,是广东贯彻落实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标杆项目。旗下主要媒体涵盖平面、广电、新媒体等多种介质,形成以报纸、电视台、广播和“21财经”APP为核心的全媒体矩阵。自成立起,即以金融数据服务为重点,着力“媒体、智库、数据、交易”的四大核心业务布局,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移动优先、数据赋能、技术赋能,打造湾区一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财经全媒体集团,取得显著成效,用户覆盖超一亿。

    媒体业务。构建由移动客户端、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组成的全媒体矩阵,融媒体拳头产品以“学习经济”频道以及“南财快评”“南财对话”“全球财经连线”“南财号”为代表,成为广东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力引导经济舆论的重要平台。

    智库业务。建立百余名资深财经采编人员组成的智库研究员团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广东海丝研究院,每年举办“南方财经国际论坛”等高端论坛、年会100多场,推出80多份高质量研究报告和系列指数、排行榜、内参。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博鳌创新论坛报告、《财经专报》《大湾区参考》等系列产品已形成广泛影响。

    数据业务。在国内外财经媒体都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必争之地的背景下,做大做强财经数据,既是主流财经媒体的政治使命,也是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的责任,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争夺全球经济定价权的使命。集团以“南财云平台”为重要支撑,高标准打造南方财经大湾区数据中心,致力于建设新阶段财经数据产品体系,提升中国及广东在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

    交易业务。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唯一一家省级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以“版权数据交易平台”和“财经数据交易平台”为抓手,打造与“双区”建设相适应的数字资产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双区”要素市场定价权。

    一方面,南财集团坚持移动优先,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作为集团在移动传播领域的主力平台,“21财经”APP着眼于产品创新、产品优化、用户体验三个方面,全力向功能化、产品化财经类综合客户端迭代升级,7.0版已正式上线,下载量突破8200万,稳居全国财经媒体客户端首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另一方面,着力打造融媒品牌。上线“南财对话”“全球财经连线”“南财号”等融媒体拳头产品,充分运用微视频、短音频、H5、动漫、长图等形式,打造主流财经爆款,在疫情报道和对乱港势力舆论斗争中,发挥引领作用。2020年,共推出10万+文章313篇,单条短视频最高点击量超亿次。

    集团还将强化技术赋能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融为一体、资源打通、刚性制度、数据赋能”四大目标设计开发,打造“报题、采访、编稿、发布、管理、控制、反馈”立体化内容生产体系,协同各单位各部门内容生产。集团自主研发的全媒体管理平台升级到3.0版,以算力数据赋能内容生产,建成媒体融合枢纽平台。同时,全力实施“优才计划”,聚焦“新能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和专业素质过硬,特别是在媒体、智库、数据、交易等业务领域担纲重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领军人才,为集团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业+垂直,财经媒体融合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深水区”,财经媒体构建“四全媒体”时不我待。笔者认为,“全程”指新闻内容生产的全过程,“全息”指传播形态的多元立体化,“全员”指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客体全面覆盖,“全效”指能精准知悉传播用户需求并全方位予以满足。“四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密切融合实践的产物,是深化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要牢牢抓住“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两个基点,进一步改革创新,将融合发展的文章进一步做好。

    重新定义“媒体”。可以将之概括为三个“一体化”。一是内容媒体与传播平台一体化。财经媒体要吸收新闻聚合类平台的成功经验,将传统媒体以新闻传播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变成无边界的区域化平台;二是媒体与用户一体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到双向到多向再到全向,最终演进到媒体与用户融为一体;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发挥媒体优势,深入挖掘自身线下长期积累的资源,以机制、模式和途径的创新打通线上线下,使之一体化,将财经媒体的“专业性+垂直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通过传播方式与路径创新,聚集用户,不断扩大新用户群,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媒体融合是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根本性变革,但并不意味着媒体生产与传播的内容和把握导向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要在新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中履行好自身使命。

    重新定义“内容”。《意见》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这完全契合财经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从融合发展的需求看,内容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新闻类产品,一是服务类产品。如果说前一类产品有时效要求,后一类则主要是针对用户需求的实用型产品。作为新闻信息为主的内容传播体系,要在进一步加强有效内容生产的同时,将之转变为“新闻+资讯”的双核内容传播体系。所谓重新定义,实际上是要求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针对用户需求,全力扩大内容生产的视野和能力。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既要让更多用户方便读、喜欢读,也要让更多用户方便用、喜欢用,从而实现媒体融合的目的。

    在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强化。移动互联时代,降低的并非是内容的社会价值。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能力,始终是立足之本。媒体融合的创新点很多,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使之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

    重新认识“技术”。“媒体融合需要内容和技术的双驱动,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简单的形式相加到深度的内容相融”。②媒体融合进程中,技术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免费模式和媒体原有基础主业营收模式上,进一步构建新的综合性运营与赢利模式,以发挥财经媒体的天然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这虽然是针对军队建设提出的,但其内涵和精髓同样适用于媒体融合发展。重新认识技术,就是要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技术主导融合的核心作用,将视域进一步投向新技术空间并积极创新应用,如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即使不能领先潮流,也不能错过“风口”。有些媒体进行业态创新、产品研发和运营管理的理念偏弱,对新闻传播社交化、互动化、分众化、多样化的认识不足,往往是有想法不能落实。财经媒体技术起步晚,体现得尤为明显,需要大力加强。起步晚,也有“一张白纸好做文章”的优势,下一次技术层面甚至整体融合的“弯道超车”就有可能由财经媒体来完成。

    媒体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在人员培训、引进人才、机构的岗位设置、评价体系、薪酬待遇、部门协作,以及个人的理念升级、业务转型、技能再造等方面,媒体从业者都要自觉融合、创新融合。南方都市报创新人力管理,岗位重新分类,划分能力层级,实施区间年薪,推行“流量+用户”考核,值得借鉴。财经媒体要创造条件培养和吸引专家型人才,积极借鉴商业网站人才理念,让人才的作用在媒体融合中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媒体深度融合,不仅是传播内容的优化、传播手段的升级、传播平台的再造,而且是媒体格局、产业结构、人员素养的质变。媒体人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将融合发展的任务完成好。

    (作者张东明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总编辑,邹高翔系南方都市报编委,汤凯锋系南方日报梅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范以锦:《有些媒体其实是伪融合》,《岭南传媒探索》2020年第5期。

    ②冷淞:《媒体融合需要内容技术双驱动》,光明日报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