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新闻战线 2021年03月20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张涛甫 李 阔 《 新闻战线 》( 2021年03月20日   第 01 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个百年大党从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了当今的盛世辉煌。在这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笔杆子”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也擅长做宣传思想工作,借助笔杆子智慧和力量,打开一个个事业关口,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各种价值观并存、相互影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不公正秩序受到挑战,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多种动机围堵中国,国际舆论斗争日益激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针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重大命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中的一系列篇章对这些命题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对世界新传播格局作出了崭新的判断,为执政党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倡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的现代史就是一部“世界历史”,是一部由西方霸权演绎的历史叙事。这部历史充满了文明和野蛮的纠结。伴随着西方的殖民行动,为其护航、辩护的是其一整套进攻性的“世界观”。西方国家编织了一套“看上去很美”、在逻辑上自我循环的所谓“普世”价值体系,借此为他们的一系列进攻性行动辩护。但是,这种西方价值单边主义的文化殖民并不能持久,即便它能成功于一时,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多元文化星球的秩序问题。

    在国际交往中,崛起的中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声音。中国的崛起必须有中国话语的保驾护航。失去话语权,即便你做的全是对的,西方也说你是错的,将你的行为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须有自己的话语“护卫舰”。但现实的处境是:中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在国际交往中的失语,造成我们难以为自身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辩护,更难赢得“他者”的认同。中国对外交流的话语“失声”,关键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中国话语去说明中国、解释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作出更为系统、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④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⑤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⑧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中国对世界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透。越是了解世界,越是珍惜自身的精华,也越能对自身文化持有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将文明和文化静态化、文物化,而是要把文化内化、活化为我们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精神力量,要把文化激活为中华民族的共享价值系统和认知模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⑨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权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试图通过话语霸权构建来维系其世界霸权。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⑩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媒体为轴心的全球传播秩序,经常以“普世”的名义,掌控舆论战的主导权,成为全球舆论议程的定义者。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亟须中国媒体提升塑造他者偏好和制定议程设置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要想让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有更好的了解和沟通。首先是要有信心,我们既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遵循传播规律和技巧。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互联网技术在领海、领土、领空、太空这四维空间之外拓展出了第五维空间——网络空间。传统的社会空间相对固化,流动性差,而网络空间自身虽然没有实体和边界,但每一个国家、地区、网络组织和网民是其有形的存在主体。针对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一种全新的全球化网络治理观应运而生。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分别对应现实和虚拟世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也促使人们的目光打破政治、经济、生态领域的局限,投向更加广袤的网络领域。由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细化和深耕,为互联网传播格局和舆论话语权分配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验层面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支持,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实践层面结合具体现实进行优化改进,规避国际交往中的“零和博弈”陷阱,真正实现各层面的合作共赢。在这个多维立体的动态重构过程中,各主体要明确利益诉求和可合作领域,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互联网为人类文化交往提供了全新的疆域,从此,人类交往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天涯若比邻”,文化交往变得更为便利,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并提出,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在互联网空间里,如何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8·19”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互联网空间为人们认识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和空间,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新的平台。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不能缺席,并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我们很难想象,全球政治在“去全球化”的颓势下,失去作为全球化主角的中国,世界会是怎样的情境? 

    在互联网语境下,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首先要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互联互通,让原先身处在各处、散落在各处的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展开平等、对等的交流、对话、互鉴,各美其美,彼此尊重,相互欣赏。其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归根到底是给受众讲述一个好故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既没讲好,反而把自己讲低、讲没了,以至于到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如今,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而且要讲好。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他者”可理解、可意会的话语、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三,是展开文化创新。互联网空间成为孕育新文化的新疆域。我们应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互联网空间进行文化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20&ZD323】、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18JZD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涛甫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李阔系该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62页。

    ②同①,第402页。

    ③同①,第400、401页。

    ④同①,第401、402页。

    ⑤同①,第66页。

    ⑥同①,第10页。

    ⑦同①,第90页。

    ⑧同①,第406、407页。

    ⑨同①,第49、50页。

    ⑩同①,第230页。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同①,第219页。

    同①,第226页。

    同①,第228页。

    同①,第248页。

    同①,第120、121页。

    同①,第173页。

    同①,第174页。

    同①,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