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挖“洞” 挖新“洞”

——《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创作心得

颜 斌 廖慧文 周红泉 《 新闻战线 》(

    摘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短视频专题报道类一等奖的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从一个小小的切口,生动活泼地反映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宏伟实践,提供了脱贫后不返贫真正致富奔小康的样本。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现代技术融合创新,通过Vlog形式拉近与受众距离,以个性化语言强力圈粉,在剪辑技术方面求“新”,用融合传播彰显影响力。

    关键词:Vlog     十八洞村     融合传播     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精准扶贫方略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新时代中国这场伟大脱贫攻坚战的缩影。

    作为移动端的主流党媒,把握时代发展的大方向、主旋律、新趋势,坚持践行“四力”,融合创新,用心用情讲好十八洞村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短视频专题报道类一等奖的作品《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以下简称《脱贫之后》),正是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长期关注、记录十八洞村的众多新媒体产品中的一朵浪花,是湖南日报社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所释放的强大新闻生产力。

    它从一个小小的切口,生动活泼地反映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宏伟实践,提供了十八洞村脱贫后确保不返贫且一起致富奔小康的经验,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以点带面,持续深挖,讲述脱贫奔小康的时代大主题

    对于十八洞村,我们非常熟悉。之前,我们已连续4年蹲点十八洞村,将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观测点,用笔和镜头记录这里的幸福巨变,创作出了《十八洞的19张笑脸》(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苗寨“十八”变》(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等一批新媒体作品,通过生动、具象的讲述,讴歌这一德政工程。

    2019年是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作为“精准扶贫”思想首倡地的十八洞村,如何做到脱贫之后不返贫?我们再次蹲守十八洞村,决定采用短视频的形式,以一位普通村民的视角,更深刻地记录十八洞村脱贫后不返贫,一起致富奔小康的探索和实践。 

    在十八洞村939位村民中,“致富能人”有很多,比如,第一个回村开农家乐的杨超文、大学毕业后回村为家乡做“直播带货”的施林娇,村里最大的养蜂户龙先兰,等等。那么,选择谁作为这次短视频报道的主角呢?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对比,我们把目光投在90后村民龙金彪身上。

    因为家里穷,龙金彪小时候最怕开学。一到开学,父亲就带着他四处借钱筹集学费,常常借不到。读完初中,龙金彪不得不跟随村里人前往浙江台州打工,一去就是10年。

    2016年年底,见村子发展越来越好,龙金彪回乡创业。他主动向村里的养蜂大户龙先兰拜师学艺,并加入了村里的养蜂合作社。我们见证他通过养蜂一步步脱贫,还建了新房,买了车,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脱贫之后,怎样避免返贫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等问题,是龙金彪和村里年轻人讨论最多的,也是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的着力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洞村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发展产业,搞乡村旅游。

    在十八洞村致富能人众多的情况下,因为肯干、不怕吃苦、有想法肯学习,龙金彪“意外”地被高票推选为十八洞村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为村里最年轻的“致富带头人”。

    龙金彪担任理事长的合作社,流转了全村970多亩田地。这等于是把全村的“家底”都交到了他手里。龙金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之大,故事在他一声大大的惊讶声中展开。

    一上手,龙金彪就想“搞个投资至少200万的大项目。”结果小半年过去了,合作社一个项目都没谈成。眼看着春耕临近,村民们很着急,当面质疑他:“做不了别人的牛,就不要耽误别人的春”。压力之下,合作社将部分水田改成旱地,仓促地种了辣椒,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没有经验,加上天气原因,失败了。有村民甚至放出了狠话:“再不行,明年土地就不流转给合作社了”。 

    龙金彪自己过得也很不容易。他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合作社,自己养的蜂没时间管,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妻子既心疼又埋怨:“吃力不讨好,要不就别干了”。但龙金彪是典型的倔强性格,他认定:“承诺了的事,就一定要干出点样子。”

    失败将他逼到了墙角,反而激发出他的勇气,龙金彪显现越挫越勇的可贵韧性。在驻村帮扶队的引导下,龙金彪坚守“带大家一起变得越来越好”的承诺,到处取经,学技术、学方法,引进公司化运作搞“农耕文化节”,结果人气爆棚,一下子来了四五千名游客,把村里所有的农家乐都坐满了,村民非常满意。尝到甜头后,龙金彪将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结合,接连引进“黄金菩提”“黄金茶”等市场化运作项目,在农旅产业结合中不断“打井”,终于掘到了致富“活水”,赢得了村民的认可。龙金彪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

    龙金彪是无数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中的一个。在他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十八洞村年轻一代投身乡村振兴的担当和情怀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更感受到党和政府是如何做出最大努力,激发脱贫后的农民自觉迸发勤劳致富内生动力的。这正是十八洞村脱贫后不返贫、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的“密码”,他们的奋斗经历值得书写。

    从《十八洞的19张笑脸》中村民的幸福感恩,到《苗寨“十八”变》中5位村民5年不一样的“拔穷根”故事,再到《脱贫之后》深挖一个人脱贫后不返贫故事,三个作品由表及里、由群像到个体,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到发力乡村振兴、致富奔小康,一步步走向深入,让故事的“魂”立起来。

    创新形式,融合传播,让十八洞村的故事表达“潮”起来

    如何才能把龙金彪的故事以及十八洞村对脱贫后不返贫的探索实践讲述得更有意思?我们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关键是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创新。

    Vlog记录拉近心理距离

    中国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短视频方兴未艾,视频博客Vlog深受用户喜爱。主创团队在对龙金彪深入采访中发现,他幽默感十足,表现力也极佳,手机自拍玩得很溜。Vlog形式所带来的体验式互动传播,在他身上有独到的效果。那么,能不能让他当“博主”,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Vlog,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

    为了增强报道感染力,主创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以新闻短视频为传播载体,选择有记录感的GoPro专业小机器,让龙金彪拍摄自己的视频博客Vlog。龙金彪在生活、干农活等场景里,随时随地用这台小机器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同跟受众面对面聊天,这样的方式比任何精彩的台词都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感。 

    个性语言强力圈粉

    在作品的语言把握上,主创团队非常注重接地气、个性化的语言。在描述龙金彪遇到的挫折和烦恼时,主创团队发现他是一个“篮球迷”,于是就有了“我就是打球的运动员,其他人都是裁判员,都可以吹我的哨”这样贴近年轻用户的语言,平实、生动,还自带“萌点”。

    主创团队还挖掘了大量原汁原味的苗家俚语。如在遇到困难时,乡亲们质疑龙金彪:“做不了别人的牛,就不要耽误别人的春。”这样的“土味白话”带着浓浓的泥土味,与大量生活化的场景在一起,让人听起来感到真实、愉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悦读”感。个性鲜明的语言,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剪辑技术求“新”

    短视频必须在前三秒钟吸引受众注意力,才有可能留住用户。在后期剪辑中,我们放弃了传统高、大、上的叙事方式,以连续式蒙太奇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针对龙金彪被“意外地”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时,我们在视频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同时用手绘的形式,将这一悬念进行了视觉上的渲染。在龙金彪遭遇村民质疑“做不了别人的牛,就不要耽误别人的春”时,我们融合了动画、手绘等元素,渲染了矛盾冲突。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老话对短视频同样适用。动画、手绘等新媒体元素跟故事内容完美融合,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们推出的这个6分钟短视频,拥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视觉效果,展示了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一个在脚本采写、视频实拍、画面设计上充分创新、更具网感的新媒体产品。

    融合传播显威力

    在“四全媒体”时代,好内容必须依靠全媒体多平台融合发力,才能产生裂变效应,抵达目标用户。2019年11月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6周年之际,《脱贫之后》通过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网以及湖南日报社旗下的“两微”等新媒体矩阵进行融合传播,引起裂变式分享,报网端微当日点击量破2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今日头条等予以转发传播。

    随着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从《十八洞的19张笑脸》融合报道,到《苗寨“十八”变》的创意互动,再到《脱贫之后》的短视频创意设计表达,我们的报道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了传播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衍变和创新。

    扎根基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个好的新媒体作品,要想打动用户,走进用户的心里,必须要与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脱贫之后》主创团队连续4年蹲点十八洞村的过程,绝非蜻蜓点水,而是每次都跟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带着真情、真心和村民交朋友,脚步和汗水带来充满泥土芬芳的报道,用心感受十八洞村的幸福巨变,常常被村民的纯朴和真情所感动,彼此结下深情厚谊。

    有这样一个细节:在2016年春节,记者们放弃和亲人过年的机会,走进十八洞村田间地头进行融媒体直播。大年三十,在苗家有“关门团年”的习俗——吃团年饭时外人不能在场。但十八洞村村民被记者们放弃与家人团圆来村里直播所感动,邀记者们一起团年。一家人耗费5个小时做了一桌丰盛的苗家团年饭,把记者们感动得不行。记者也得以全程见证苗家年俗传承,多维度展示、推介十八洞村的民俗风情、山水人文。

    为了最真实记录龙金彪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场景,主创团队在深秋连绵的雨水天气中跟着龙金彪一起上高山、下深谷,常常滚了一身泥。我们跟他一起感受遭受村民质疑时的煎熬和坚守,体会他将稻田养鱼和乡村旅游结合成功后的喜悦,分享他赢得村民认可并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自豪。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真情、真心的投入,龙金彪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我们也一步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在龙金彪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晚,他跟我们袒露心声,有一段话最让我们触动。他说,以前在外面打工,人在流水线上就像机器一样,每天都做重复的事情,是合作社这个平台,给了他信心、信念!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大家都搞好了,年轻人累点苦点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大家少吹几个暂停哨就可以了。

    龙金彪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朋友一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在他的背后,折射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回乡创业和建设家乡的潮时代,他们的不懈努力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短视频《脱贫之后》推出后,龙金彪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他们认为龙金彪身上有着“萌萌哒的正能量”,纷纷为他的担当、奋斗精神点赞,为脱贫之后十八洞村的继续发展点赞。

    我们深深懂得,龙金彪是十八洞村的缩影,十八洞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里,每一帧每一笔,都是每一个像龙金彪这样的平凡人的点滴汇聚。我们只有扎根基层,脚踩大地,深入践行“四力”,深挖时代主题,锐意创新传播,才能阔步前行,不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颜斌系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周红泉系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委,廖慧文系该中心编辑、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用极致精神打造新媒体“燃视频”
探寻重大主题报道融合之道
突破“边界”——谈融媒体时代的变通和触达
数据新闻融合创新,奏响中国发展主旋律
深挖“洞” 挖新“洞”
在创新中履行新媒体社会责任
完善网上“民生服务链” 画出更大公益“同心圆”
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俯下身子真扶贫”
深度融合打造问政品牌 助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融媒时代,用最恰切的形式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