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精心·精致·精品

——从三篇稿件的采写说新闻主题的把控

● 张学启 《 新闻战线 》(

    摘要:新闻到底在哪里?这是老话题,但新时代有新的理解和回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不断去寻找好的新闻线索,精心、精致做好思想产品“深加工”,立足岗位实践出精品。

    关键词:新闻主题     核心     关键     质量

    经常有人问:自己深入到基层了,却难以抓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掌握了许多事实材料,但不能很好地驾驭它们;对待事实材料,哪些需要舍弃,哪些应该精耕……新闻到底在哪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观山者的结论,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的选角度、抓特点亦是同理。多年来,笔者关注了众多的乡村带头人典型,先后采写出了十多篇反映村支部形象的新闻稿件,其中《村支书算出奇怪不等式》《老孟的艺术照》《日记本走入“E时代”》等3篇稿件,由于事例、角度新颖,文章短小精悍,刊发后获得多个新闻奖项。

    新闻,存在于普遍事实之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不断找寻好的新闻线索,要有艰苦深入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精心精致进行新闻产品“深加工”,全心全意创作精品力作。

    如何找准新闻主题的核心?

    在一次配合潍坊市村“两委”换届工作宣传时,笔者先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了解到许多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就在准备撸起袖子大写特写时,却发现无从下手:针对此项工作,各级媒体已刊出了众多稿件,作出了比较充分的阐述,从宣传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错。无从下手的原因显而易见,采访中仅仅掌握了素材,却忽略和缺乏主题的分析研究,没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访只是平推,得到的材料散杂、缺乏重点。

    没有主题的新闻稿件,就像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不带条条、不带框框,到现场去、到一线去,研究情况、发现新闻,这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要求,但并不意味着采访过程没有主要方向。应该注意的是,新闻采访的目的,与其他工作调研不同,不仅要了解一般的、系统的事实,还要从这些事实中发现问题,确定一个采访的主攻方向,从中挖掘所需要的新闻素材。采访时不多思多想,不逐步消化已有的事实材料,就不可能从纷繁杂乱的事实中找出新闻线索,不可能从千头万绪中理出鲜明的主题。采访的过程,不单单是收集材料的过程,更应当是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逐步形成新闻主题的过程。

    那么,先采访、后确定主题行不行?不行。这明显将整体与部分进行了割裂,后果是已掌握了较多的事实材料,但在提炼主题时却遇到材料不足、事不对题的窘况。这说明采访与主题不能分割,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边采访一边分析主题,在采访中提升对主题的认识,用不断提升的认识指导进一步的采访,这样相互促进、循环往复,才能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能准确地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主题,从而有方向、有重点地调查所需要的新闻事实。

    如何抓住新闻主题的关键?

    虽对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也从具体定题到粗拟行文进行了大体构架。在落笔成章时,却发现稿件主题走了样,一些本来很生动的材料,却写得平淡无奇。尤其在反映典型的思想和行为时,具体人物和事件细节写得过于简单,而事件效果却着墨太多,口号连天、喧宾夺主,削弱了文章主题。虽然把好的事例、好的思想、好的意见记了下来,乍一看,清楚了、明确了,却不能自然地运用到实际采写中去,细究原因,不是表达不行,而是没有真正“消化”掌握的事实精华。

    明确了主题,而又把握不住主题,说明了什么?脑袋开动得不活不深,只考虑全盘内容,没有考虑应该集中解决的问题在哪里。这是典型主题“消化不良”症,是认识问题、掌握事实材料一般化带来的结果。采访事实的深度是受思想认识直接支配的。思想认识深刻,目光才锐利,才能透过现象发现新鲜突出的问题。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关键是自己的眼力够不够。思想认识浅陋,不仅使采访难以深入,更难于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就村“两委”换届工作宣传来说,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选题。当把“选出来的人,无论是党性修养、能力品行,还是开拓精神、驾驭能力,都要经得起基层民主实践检验”这个主旨作为主题方向时,突破点找到了,采写的立意提高了,以点带面的效果立马凸显出来。为此,在写青州市益都街道叶家村支部书记李方展时,我将着力点放在了“敢担当”上,写了750字左右人物消息稿《村支书算出奇怪不等式》;在写昌乐县乔官镇孟家淳于村支部书记孟庆臣时,我将着力点放在了“作表率”上,写了660字左右的人物特写稿《老孟的艺术照》;在写临朐县大关镇刘家营村支部书记刘佃成时,我将着力点放在了“为民想”上,写了750字左右的人物特写稿《日记本走入“E时代”》。正如一位老报人说的那样:“记者的巧妙各有不同,考验一个记者的本领主要看他是否善于思想、观察问题。” 

    同时,是否抓住新闻主题的关键,与对事实本质的理解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写身边典型人物时,好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写出来的人物不是“体态臃肿”就是“瘦骨嶙峋”,头脑中“过电影”式的构思与写出的文字描述相差甚远,自己看稿件时都起一层“鸡皮疙瘩”。其实,这是对典型人物本质理解出现偏差的突出表现。当前,我们无论写何种典型人物,落脚点都应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体现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深刻理解,采写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典型人物的事迹材料,也就确保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如何提升新闻主题的质量?

    为什么同样的素材,认识的程度、处理的方法会不一样?为什么会将“西瓜”错当“芝麻”捡,把好端端的素材浪费了?最根本的原因是胸中缺少全局。

    对地市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所谓全局,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和省市委制定的系列方针、政策和根据不同时期、任务发出的有关文件、指示、重要文章等;二是经济社会普遍存在、普遍关心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三是媒体宣传的需要和动向。综合来说,新闻报道的作用和力量,在于如实地提出并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是衡量一篇报道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具体剖析3位支部书记的写作过程,对加深认知这个问题颇有受益。在采访中,因认知的局限,虽掌握了许多鲜活素材,但仅仅就事论事,始终局限在一个点上,没有上升到全局高度。经过与有关部门迅速的沟通,找到了站不高、看不远的症结所在,看到了“村‘两委’换届工作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全面小康的一件大事”,理解了“村‘两委’换届,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导向、一种结果”,也找到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典型报道的普遍指导意义……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分析,头脑清醒多了。

    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肩上有责任,对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至少有3个好处:一是能够准确评判所掌握素材新闻价值的大小,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实事求是地归纳出最具普遍典型意义的思想;二是能够推动采访的深入,挖掘出最具典型意义的新闻素材;三是有了全局观念,也就对如何选取最佳角度、最佳表现形式有了准绳,对如何筛选、裁剪手中的大量素材有了依据。由此说来,要当好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并把它自觉地贯穿于整个采写实践中。

    (作者系潍坊晚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于平淡处见繁花
精心·精致·精品
倾听百姓心声 践行新闻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