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基于受众视角的微博舆论引导

—— 以“高铁救人被索要医师证”事件为例

彭仕亨 《 新闻战线 》(

    摘要:旅客突发疾病,列车广播找医生,救治过程被列车员悄悄录像,患者好转后医生被索要医师证并要求手写情况说明。一条“高铁救人被索要医师证”的微博引爆舆论。前后两个官方回复,一个让负面舆论升温,一个将舆论引向理性,差别在于是否“对焦”受众关注点。

    关键词:受众态度     舆论引导     微博

    2019年3月17日中午,由柳州开往南宁的列车上,一名旅客突发疾病,陈医生听到广播求助后,立刻前往救助。在救治过程中,列车工作人员在陈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全程录像。患者好转后,陈医生被乘务员要求出示医师证并手写情况说明。随后,该事件传播到微博平台,列车员的行为遭到网民声讨,南宁客运段和广西卫健委利用官方微博先后发声,舆论对二者的反响大不相同。

    归根到底,舆论引导是将受众的关注点和聚焦点引导到理性、正确的方向上。从该事件可以看到,有效的舆论引导需针对受众心理进行。

    受众态度分析

    认知:从对事件的抱怨到对制度的思考

    舆情事件最初被引入微博平台,缘于网友将陈医生发朋友圈的内容以及微信公众号“江淮医学”针对这起事件的推文截图发送至新浪微博。这条微博文字为:女医生高铁救人被索要医师证,全程录像、签字画押,教科书式丢锅!排练过很多次了吧。爆了我的朋友圈,微博却静悄悄。铁老总以后每列火车雇一个随军医生好了,也不要再广播找医生了,我觉得乘务员百度都能救乘客。文中的“签字画押”“教科书式丢锅”“百度救乘客”等词无疑是非常吸睛的,且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给网友对这起事件的初步认知定了基调。网友评论中,认为列车员处理不当的有53条,占22.5%;认为相关制度存在问题的有64条,占27.1%;有部分医护人员表示以后不愿在医院之外参与救助,共有18条,占比7.6%。由此可见,该事件最初引入微博平台时,已造成负面舆论并开始发酵。

    3月19日上午9时左右,南宁客运段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对列车员的行为予以解释,认为是列车工作人员未和陈医生做好沟通工作造成误解,为此表示歉意。然而,这一舆论引导并不成功,受众评论认为这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官方套话,铁路局仅把问题聚焦于“沟通”,有意避重就轻,这种看法占18.6%;认为列车员处理方式不当和相关制度有问题的评论均占15.3%。从时间上看,南宁客运段的回应较为及时,但在应对负面舆论的过程中,“对焦”不准,产生了“火上浇油”的后果,使负面舆论升温。

    广西卫健委官方微博于3月19日13时左右推文,首先对陈医生的做法予以褒扬,并引用《执业医师证》和《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说明陈医生对病人的救助不属超范围执业,从情和法的角度对舆情事件进行说明。在这条推文的评论区,针对列车员和铁路局的负面评论占比已下降至11.6%;有57条评论都在理性探讨医护制度和铁路局制度,占比31.5%;有11.6%的评论对陈医生表示赞扬。这一推文的引导比较成功,原因在于给予肯定和褒扬的同时,善于运用相关条例摆事实、讲道理,将受众注意力引导到对制度的理性思考上。

    情感:爆发式负面情绪的渐进式修复

    受众的认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情感态度。该事件引入微博平台时已被贴上负面标签,受众在最初接触时已受负面标签的影响。南宁客运段官方微博发声,因未能找准公众焦虑点,铁路部门再次成为网民的众矢之的,推文发出后,负面情绪占比高达94.5%。幸而广西卫健委的推文成功触碰到了事件的矛盾点:一方面,赞扬了陈医生的做法,契合受众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另一方面,眼光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上升到相关条例,促使受众进行理性思考,消极情绪的评论下降到54.7%。

    行为倾向:从网络围观到网络动员

    根据拉维奇和斯坦纳建立的传播效果阶梯模式,受众在对事件产生认知和情感倾向之后,可能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倾向。在舆情事件刚进入微博平台时,大部分评论仅属于围观行为,是对列车员和铁路局表示不满;随后,南宁客运段的道歉声明引爆舆论,更多受众开始参与评论和转发,希望动员更多的人对南宁客运段进行声讨;最后,广西卫健委的推文从情和理两个方面评价了陈医生的行为,并避开列车员的处理方式和铁路局的制度等敏感带,以较为缓和的方式作出回应,网友由此开始了关于《执业医师法》等话题的讨论,隐性地提出相关法规条例需要完善。

    微博平台舆论引导策略

    相对于微信、论坛等舆论场,微博平台以弱关系连结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网友,就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公开探讨,于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浪潮,是目前官方力量与民间话语博弈的重要场所。“高铁救人被索要医师证”事件只是众多微博平台舆情事件的缩影,在把关较弱的情况下,微博平台上大部分舆情事件都是由网民引入,其传播相对来说较为片面且具有煽动性,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引导。

    抢夺定义权以构建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许多官方媒体在做公关工作或宣传时,总感觉舆情事件在引导的过程中始终难以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原因在于事件首发信息中过多的负面标签占据了时间优势,受众在官方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前就有了第一印象和最初态度。

    另外,该事件在微博平台的起承转合几乎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足以证明微博平台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与聚合力,这也是为何舆情事件的处理时间由“黄金24小时”变为了“黄金4小时”,进而变成现在的“黄金1小时”。因此,官方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把握好时效性,抢夺定义权,构建受众对舆情事件的第一印象。如若错失了定义权,也应当在事件还未恶化扩散的情况下,及时辟谣并进行跟进式说明,构建真诚负责的形象。

    多元化传播形式塑造沉浸式感性体验

    人本能对视觉信息有偏好,在进行信息筛选时,受众会更加倾向于图片、视频形式。在爆出该起事件及回应该事件的3篇微博文章中,南宁客运段的博文仅有文字内容,另外两篇都附有图片说明,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舆论平息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的微博推文还附有短视频,报道形式更加多元。

    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南宁客运站于3月19日上午就已经找到陈医生当面道歉,如若能将道歉现场以及双方沟通理解的视频放到微博平台上,“道歉不真诚”“模式化的道歉”等评论也许会大大减少。

    先情后理找准受众聚焦点

    相对于南宁客运段的舆论引导,广西卫健委在这方面的做法相对成功。由于该事件同时牵涉到“医患关系”“社会信任”“以德报怨”等热门话题,触碰到了国人的敏感神经,所以单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方式不一定行得通。广西卫健委的推文首先对陈医生的做法高度赞扬,这符合大部分受众心理预期。在情感上与此时义愤填膺的受众靠近,再通过相关法律等社会契约说明陈医生的做法合情合理,安抚了受众激动的情绪,也避免了负面舆论的持续发酵。另外,广西卫健委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直接找准了公众的聚焦点,列车员的行为只是相关条例的外在体现,归根结底是对制度的思考而非对列车员个人的谴责。这一推文成功将受众的争论引向更高层次,而非无休止地进行情感宣泄。

    这说明,舆论引导时,涉事机构的官方微博要通过评论区的留言分析受众态度,找准公众在舆情事件中的痛点,争取一针见血直击事件矛盾点,将舆论引导至理性正确的道路上,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和情绪宣泄。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建  文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内容产业创新
视频博客: 两会报道最具创新性的应用
传统媒体客户端移动直播的对比分析
基于受众视角的微博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