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锻造实现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能力养成与创意验证

陆小华 《 新闻战线 》(

    摘要: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决定因素是实现能力。有足够强的实现能力,就能获得足够满意的实现效果。锻造实现能力必须抓住三组关键因素:能力构建须始于赋能、得于本能、成于效能,创意验证须严于得当、立于可行、臻于至善,直播实现则安于有备、立于警觉、信于实证。

    关键词:重大庆典     直播报道     实现力     能力养成      创意验证

    重大庆典是庄重、严肃、权威的国家仪式,是体现国家尊严、形象的重大事件,是国家意志的仪式性体现,既对展现与再现的准确性、完整性、得体性有异乎寻常的严格要求,也对直播呈现、专业水准、表达效果、精彩程度等有很高的要求。

    重大庆典之所以称为重大,还因为其形象之庄重、进程之精确、细节之讲究都远远超过日常典礼、仪式、事件,而且人们都期待直播效果能够跨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体现新水平,因此,需要以更深刻的领悟、更得当的把握、更专业的能力、更高超的表达去完成重大庆典报道。

    重大庆典与日常事件、重大庆典直播报道与日常报道的标准有如此大的不同,决定了不可能简单照搬日常报道经验就能完成,而必须锻造实现力、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因此,前期准备和报道过程必须同时是报道实现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创意策划过程必须同时是创意提炼过程、创意验证过程和创意执行力的提升过程。同时,因为重大庆典是一个主线突出、内容多样的复杂事件,这种精心准备、能力提升和创意验证又必须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以取得预期效果。

    在新中国六十年重大庆典大型直播报道中,新华社通过团队组建、集体策划、体系建构、综合培训、创意验证、演练提升,实施有效报道准备,锻造实现力,为成功完成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探索和思考有方法论价值。

    能力构建:始于赋能、得于本能、成于效能

    重大庆典意义重大、主线清晰、进程严谨、现场复杂、涉及广泛,要全面反映其主要事件的进程和相关事件、人物、故事,就需要在多个现场、多个点位、多个岗位工作的报道团队既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又能够在直播报道时精准履行岗位职责、有效协同工作。因而,在准备创意策划、报道方案的同时,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现能力。这包括报道团队的组建,更包括报道团队的能力提升。从方法论层面说,这种能力构建,是始于赋能、得于本能、成于效能。

    全面赋能:明德精技,知行合一

    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新华社电视报道团队的直播能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始于2009年4月初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的12个小时大型直播报道《重生》。那时新华社电视团队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实际参与过电视直播,更没有经历过政治性很强的大型新闻直播。从决定之日到直播开始,只有20多天。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培训学习自我赋能,速成一支与目标要求相匹配的队伍。为此,我们组织了多种培训。其中,既包括请索尼专业摄像技师进行设备使用技能培训,也包括进行各岗位直播能力专项培训,还包括把老手和新手混合编组的实践式培训。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和实践培训的组合迅速提升了这支队伍的直播能力。当时有十多位中文主持人报名参加直播专项培训,听课、自己准备文稿、直播演练,这既是共同提高的过程,也是遴选的过程。最终,确立了谁能上直播台。实践培训既给新手向合作方——黑龙江电视台的老手现场学习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提升水平、检验能力的机会。大型电视直播《重生》于5月12日如期开始,新老混编的5个直播组分别在汶川映秀、彭州都江堰、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剑阁青川顺利完成了直播。黑龙江电视台的人说,开始不理解新华社为什么这么玩命训练,现在明白了,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办法。

    而在新中国六十年大庆的重要当口,新华社这支队伍要从被传帮带的对象变成第一次主导、主控大型直播报道,能力水平必须比任务要求更高,才能保证安全播出。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全面赋能。而且,必须从作为总指挥、总导演的我本人开始。

    对我而言,这种全面赋能首先是立心明道。这里的立心首先是立志,立下坚决完成一场让上下左右都满意的大型直播报道的决心,立下甘冒风险完成使命任务的信心;其次是明道,既包括从政治高度、历史维度、时代要求等方面认识六十年大庆的深刻内涵,也包括认识大型直播的规律。我仔细研究国内外大型直播的相关书籍、文章,细读那些回顾、分析、研究和总导演手记之类的文章,从中找寻规律性东西和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症候。但实际上,所有的事后总结、理论阐述与我自己在摸索、实践中所遇所感相比,都显得苍白。因为,并没有什么文章写过一个全球性通讯社如何组织一场大型直播报道,而不只是提供直播信号。我在摸索中日有所遇、日有所得,对大型直播报道掌控之道有了更深认识和领悟。

    这种更高标准的全面赋能更应当是明德精技、知行合一的结合,基础是专业技能培训。因而,我们组织了更长时间的各类岗位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和实践式培训。为不影响日常报道,这种培训往往是在下班后进行。最好的培训往往不是听讲,而是自己每天训练、模拟演练后的自我小结、互相启悟和互换角色后的分析对比。对摄像记者的培训,就采用了多种看片会的形式,既包括看以往新中国大庆阅兵式的直播回放和纪录片,体悟天安门广场这个巨型空间中的场景把握、镜头表现,也包括看自己和其他摄像记者在训练、演练中拍摄的素材,点评揣摩。主持人培训更多的是采用演练的形式,这既能让技巧更娴熟,也能让他们的心态、神态更适应直播状态。

    明德精技、知行合一,更重要的体现是帮助大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让直播团队成员知其所以然,才能明“德”、悟“道”、立心、壮志。不能只是把直播团队的参与者作为“被动”的操作者,而是要想办法把他们变成“能动”的合作者。我们采取了诸多办法:

    一是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让大家了解并掌握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整体框架和每部分主要内容,帮助他们在了解全局的基础上来把握所在岗位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要求;

    二是组织大家参与策划。共同创意策划是统一意志、融通感觉的最好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报道策划的质量和可行性;

    三是通过训练和演练帮助大家提升专业水平和完成大型直播报道的信心。足够的自信是稳定发挥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直播报道中,动作变形、反应失稳的重要诱因往往是自信心出了问题。所谓直播能力,基础是稳定自信的心态。因此,我们进行了多次各类型专项模拟训练、多岗位合练和全系统演练,并对细节提出严格要求,帮助主播、记者、摄像、导播等从适应录播到适应直播;

    四是以特殊办法提升团队自信心和应急能力。分时段编导组、导播组和主播的合练是按正在起草中的直播脚本进行的,这既可以让编导组看到直播脚本“立”起来的效果,发现不足,也可以让各岗位参与者进入更仿真的状态。在一次分时段编导组和主持人、记者的合练中,我突然告诉即将上场的主持人董千齐,这时段直播脚本被否了,你进去直播吧。然后,所有参与合练的导播、编导和其他主持人就看着这位主持人在直播台上面不改色、不打磕绊地说了20多分钟,表述得当、主线清晰,直到我叫停。经此一役,我确定了这次大型直播报道负责开场、收尾的一号男主播,也让大家看到经过训练的主播在非常状态下良好的应急能力,使报道团队对这场大型直播报道有了足够信心;

    五是通过帮助直播团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优化协同,提升直播团队实现能力。知其所以然,协同合作的基础就不仅是规则,而是共同意志、共同目标。

    积为本能:规则内化,自然而然

    重大庆典阅兵式对空中编队的要求,概括为“秒米不差”。飞机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飞行,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间只有几秒。保持飞行编队接受检阅就必须是“秒米不差”。这种精确性的实现,既需要高超的技能,更需要形成本能反应、肌肉记忆。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同样对于精准性有特殊要求,也要达到与“秒米不差”相类似的“秒词不差”,这同样需要报道团队特别是一些主要岗位上的人员反应准确、操作精当,同样需要形成本能反应、肌肉记忆。要实现这种效果、达到这种境界,除了通过技能训练等赋能,还必须通过有效办法让规则内化为特殊习惯,让直播报道所需要的动作成为直播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反应。

    这样一场大型直播报道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准入报名、创意策划、器材准备、人员培训、方案模拟等多方面,涉及政治、业务、技术、后勤等多领域,而且许多工作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过时不候。当报道团队大体形成,进入创意策划、训练准备阶段后,如何有效管理、推进?实践中,我们摸索的管理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多重分工、弹性定位。所有参加大型直播报道的人员都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分工和相应职责,既可能是分时段编导组的一员,也可能同时是某个功能小组的成员。当然,他们还一定是原有行政序列中处室的成员,在日常报道中还有任务。这种多重分工有助于人尽其才,也能帮助他们掌握全局。

    二是包容组织、多种功能。多重分工、弹性定位的组织形态就是各种各样的弹性工作小组。列入新中国六十年大庆直播报道工作手册的有200多人,根据筹备工作的进展,我们把分批进入大型直播报道的人员编入各个小组。每个小组可能有多种功能,比如同一动中通直播组既负责沙河训练场,在直播开始、队伍出发后,他们又会转入下一个直播点完成后续任务。所有参与者在筹备工作中按弹性工作小组的角色定位、职责任务进行训练准备,新的角色职责也逐渐融于一心。在组织形态中,这种弹性工作小组实际上是“软组织、轻结构”,是一种包容性更强的组织形态。它不改变相关人员原有的行政隶属,但又赋予新的任务和职能,可根据进度和任务调整。虽然组织形态是具有包容性的,但角色定位、岗位职责是硬性的。

    三是编码对位、序列定位。大型直播报道流程长、工种多、协调工作复杂,直播时尤其需要有效沟通。最简捷有效的方式就是编码对位。我们根据直播点布局把直播体系前方59个拍摄点位编为A、B、C、D四个系统,每一个点位按照启用的时间顺序或空间展示逻辑赋予编号。天安门广场现场演播室也同样被赋予编码名称B11和C9,之所以有两个编码名称,是因为B系统是根据上午直播阅兵式任务确定的直播点位和功能,C系统是根据晚上直播联欢晚会任务确定的直播点位和功能,核心事件的主要拍摄区域会从上午以长安街为主转向晚上以天安门广场为主,直播点位布设有变化。虽然现场演播室位置没有变化,但依然根据任务需要赋予两个编码名称。

    这个编码系统并不只是用于对前方直播体系的管理,它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全系统信号流、画面流、信息流的准确对位。我们在矩阵各端口、各环节设备接口、各线路接头上标上编码,在演播室显示屏和直播系统各个切换端口相应标定编码,根据编码明确信号来源和归属,在硬件设施、信号连通方面实现了对位。同时,作为管理措施,我既要求每个直播组用A4纸制作本小组的编码名称,在试信号时先拍这张A4纸上的自己直播组编码名称,也要求各演播室在联络呼叫各直播点时只称其编码名称,不能像以往一样称所在地点或记者名。实际上,前方如此多人员,有的来自新华社各国内分社,后方编导、导播有的还来自黑龙江电视台,是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搞清楚人名的。这种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得一旦呼叫其编码名称,相关直播组就会有本能反应,信号连通、通信电力保障各环节也都以编码名称作为对接标识。整个直播系统的运行沟通因而变得高效准确。最终,这个编码系统清晰地载入这次大型直播报道的“工作指南”,人手一册,易于掌握。

    四是清单日志、列表核销。作为基本管理模式,我们以清单式管理、日志式管理为基础,实施列表核销、日事日毕、书面协同、备忘衔接的办法。它不仅使繁杂工作井井有条、协同高效、沟通顺畅,而且帮助直播报道参与者们自我梳理、发现问题、掌握进度,当然更便于管理者掌控进度、协调各方、保证质量。所谓清单式管理,是以多种形式的详列清单来协调推进。它既包括任务清单、需求清单,也包括待解决问题清单等;所谓日志式管理,就是要求各小组每日事每日毕,既在各种清单上记录完成情况和需继续推进、协调协同的事项,也对发现问题、获得经验等留有书面记录;在参加训练、演练后也要交各小组提交体会建议,推动工作。

    五是信息共享、推进协同。大型直播报道面对的报道对象复杂、涉及的领域广泛,特别需要建立有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的平台,既包括从一开始就建立公共邮箱,共同上传、自我下载,实现共享;也包括建立多种讨论、培训平台,分享经验心得。当然,我们为此建立的专用通信系统在直播前也充当了这样的沟通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的最重要成效,在于日积月累、相沿成习,把报道要求和规则内化于心,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

    提升效能:重在落实,强在协同

    大型直播报道的能力构建,最终要体现在效能和效果中。效能是指这个直播体系的运行效率、反应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传播效率要比日常报道更高,直播报道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保障能力更强,特别是防范风险、确保安全的能力更强,从而取得我们所希望的直播报道效果,取得更好传播影响和社会效益。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直播报道和团队效能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率、更高效能、更好效果,就需要把报道要求、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通过报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落实到位。落得越实,能力越强、效率越高、效果越好。在准备和培训阶段,我们认真做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从平常可能习以为常或有所忽视的基础技能开始培训,逐点细抠的过程就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资深的记者、摄影、主播、导播也要认真参加培训。这种逐点细抠还体现在报道准备上。我们要求每一个动中通直播组做出直播路线图,标出可能有树木、人行天桥遮挡信号的路段,标出可以提供直播信号的路段。要求每个直播组第一次勘察现场时要拍出基本画面,确定可以拍到的边界和主要画面,记录下从新华社到自己直播点的行车路线和所需时间,甚至记录下在直播点如何解决上厕所问题。有了这样的准备,直播实施时,前后方人员对何所能何所不能都了然于心,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重在落实是一种求实的态度,无论是对这支当时还没有多少直播经验的队伍,还是对当时的装备技术条件,都是如此。当时,不仅相当部分卫星小站、所有直播车是租借的,演播室和技术系统也没有经过大型直播主控演播室的检验。为此,就必须细抠每一个细节。我坐在主播台以随机方式抽查,调用某个信号源、使用某个路由,由此发现了一系列连接、调用、系统、硬件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发现了大家不够适应事先准备应对所有可能的直播需求,不够适应事先准备一个超级可靠的直播技术系统。这是必须进行的能力构建、必须提升的专业能力。我的诀窍之一是以抽查音频系统来验证整个技术系统情况,因为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看到有画面就会认为技术系统已经调通,而有时候传输过来的画面中音频可能还存在问题,而且,音频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遇到各种干扰、声场冲突等问题。随机抽查时,常常是从音频系统查出重要缺漏。经过这样的反复检验、落实,我们的大型直播报道得以顺利完成。

    高效能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重在落实,更需要强化协同。直播报道团队是一个报道体系,直播技术系统更是一个复杂体系,这两个体系又必须完美结合、有效运作才能够发挥效能,这必须得到保障系统的到位支撑。一个名单、一个身份证号报错了,都可能导致一批人拿不到准入证件。因此,有效协同才是成功运作的保证和体现。

    高效能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构建更强的传播能力,让效能适当外溢。对媒体而言,最大的效能体现,是传播效能;最大的效益体现,是传播力、影响力。一些直播点为用户提供了现场报道内容,我们利用这套直播体系同时承担了新华社电视通稿和专题的采访制作,还利用直播体系拍摄的内容,制作了纪录片,并把一些内容编辑加工后放到社交媒体上传播。为这次大型直播报道准备的主题政论片也成为新华社电视用户欢迎的节目。

    提升效能,在大型直播报道中,实际上需要主导者以强烈的使命感承担压力和阻力,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和问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需要整个报道团队处处求实、时时协同,以整体效率、效能,求得更好效果和效益。

    创意验证:严于得当、立于可行、臻于至善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涉及因素复杂、关系重大。一个微小缺失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创意策划可以尽想象力与创造力求新求变,但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创意实施,必须权衡这个创意的形态、格调、表现、效果,必须符合重大庆典庄严庄重、严肃严谨的基本要求,必须得体、适当、可行、添彩。何况,人们还会期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体现宏大气势、中国气派。因此,在案头看起来再好的创意策划,在直播报道开始前都需要验证。这种验证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完善的过程,要在验证中经过共同努力使其臻于至善。

    从创意到方案:权求得当,衡取可行

    好的策划,应当是一个个好创意、好点子的完美组合,而决不能是一系列点子、创意的堆积。是组合还是堆积、创意策划是否得当,把创意变成方案时就可以发现。从创意到方案的过程,不完全是因创意策划精彩、奇特而入选,首先是检验创意得当性、可行性的过程。从方法论层面看,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

    共同策划。这既是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逐渐丰富的过程,也是把创意变成策划、把策划变成方案的过程。共同策划之“共同”,也包括在更大的范围同步、对表,比如我们根据新华社整体报道构想调整直播创意和方案。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创意策划都会经过多种形式的比对、推敲、筛选。在共同策划中,也常常会发现有些创意、设想难以实施,而记者、摄像、导播等常常会根据场景想象、现场勘察提出一些想法和内容,其中一些这样的内容就成为直播报道时的表现重点。

    小型合练。作为全面赋能的一部分,我们组织多种专项训练和小型合练。特别是小型合练,往往是分时段编导组与主播、记者、摄像、导播等在演播室共同进行,并且是全程录像。这种小型合练实际上是根据各时段编导组的直播脚本进行。即使直播脚本还是半成品,也作为合练的依托之一。小型合练既是提升直播团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创意到方案的关键一步。在合练中,不同工种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视发现很多问题,也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案头上看起来很好的创意、表述和直播脚本,在合练中也会发现缺漏和难以执行之处。

    协同检验。把创意变成方案不只是写方案一个形态,也包括让分时段编导组根据各自导播大纲,给每个直播点提出具体拍摄任务和出镜要求。这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已经形成的创意策划和直播方案。而把具体拍摄任务和出镜要求交给前方直播组,也就有了新的检验创意策划的抓手。经过这一关,才可以说创意策划在直播时具有了业务和技术层面的实施可能性。

    优化结构。在从创意变成方案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布局性、结构性重大调整。创意策划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放弃一些构想和创意,以便换上更得当的内容、容下更新的内容。这个迭代、递进过程很快,也可以看出创意策划变化的轨迹。最初,我们曾设想,在9月30日也搞一个时段的直播。但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把所有直播活动和内容集中在国庆日当天,整个直播就可气脉连贯、完整如一,更显气势、更具传播力。而且,这样可以更集中使用我们的直播资源和力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2009年7月31日,我发信息给负责写策划方案的张平锋同志,要求他把内容框架改成五个部分:一是30日,主题可以是我的国庆、我的阅兵。介绍历史,烘托期待;二是1日凌晨至十点,主题可为走向阅兵场,是我们的重头戏;三是阅兵后至下午2点,主题可以是解密阅兵,主要是演播室访谈和精彩现场回放,穿插阅兵队伍到哪里去;四是下午到晚会前,主题可以是祖国之庆、人民之庆;五是联欢晚会及以后的时段,主题可以是凝聚力量、面向未来。8月2日,我要求他把正在做的内容框架改出一个新版本,放弃30日直播部分,把那些内容改到1日早晨阅兵前和中午阅兵后时段,并调整内容结构、叙述逻辑和相应部分。8月10日,我与创意策划组和直播组的同志一起开会,大体确定了内容结构,并在已经成形的内容框架、导播大纲基础上,增加对总的思路、脉络的阐述。3天后,直播总体策划方案基本确定下来。

    技术验证。重大庆典直播是依托专业电视装备和技术系统进行的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其创意可行与否的重要评估标准之一,是技术上能不能支撑。在天安门广场设立现场演播室的构想能否实施,决定性因素很多。在实施现场演播室创意策划过程中,准入、场地、整体设计等让我们颇费心血,技术问题的解决同样一波三折。为了解决现场演播室信号经二级切换后再送回主演播室使用的问题,我们借用了黑龙江电视台的转播车。之后,我突然得知,还需要一根100米长的光纤以连通大会堂楼上现场演播室和天井院内的转播车。那时,如此长度的光纤还颇为难找,最后是从重庆租借了一根,现场演播室这个创意才算能够真正变成方案。而拍摄阅兵队伍行进过程的创意,取决于是否能够在关键部位布设直播点和是否能找到适用的“动中通”直播车。这既包括带宽适用,也包括车况得体。最后我们借用的“动中通”直播车外表简朴,我提出的使用条件之一,就是车身上不能有任何广告和其他标识。在策划过程中,也有一些画面想象和拍摄创意因为技术条件和直播点布设条件不具备,最后没有进入直播方案。

    把策划“立”起来:实景校验,全面推敲

    把案头的剧本变成排练场上的戏剧,是把剧本“立”起来的过程。当这部戏剧得以在舞台上演出,这个剧本也就真正“活”了起来。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创意策划,亦是如此。在从案头走向直播现场的过程中,需要以多种方式试验、验证。重大庆典的特殊性在于,没有谁会把庆典现场当作试验场,没有谁能够承担失误。因此,只能在正式直播报道前排练、演练,在试验场中把创意策划“立”起来验证。

    重大庆典作为一种国家仪式,其进程与呈现必须力求严谨、严肃、精确、完美。为保证其效果,会安排重大庆典的各个方面参加者在长时间训练准备中,参加多次专项演练、部分合练和系统演练,以熟悉现场位置、检验呈现效果。重大庆典报道者有机会参与其中,给检验报道准备、创意效果、各岗协同、环节衔接、系统运行提供了宝贵机会。在现场参与演练,不仅可以了解总体、熟悉流程、把握场景,更有助于检验方案、流程。这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系统思维、问题意识和一整套检验方法,以确保直播报道的成功。

    大庆准备过程中,一共举行过4次全系统现场演练。对报道者而言,参加演练不能只是看现场、流程,更重要的是在直播现场验证创意是否能够实现,在模拟直播中验证报道流程是否顺畅、岗位设置是否合适、直播系统是否可靠。从总指挥、总导演角度看,每一次演练都需确定不同的检验重点,逐次递进,从而在演练中有效提升整体实现力。从方法论层面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检验岗位设置、流程衔接。最初得知第一次演练拟定在2009年8月22日,后来推迟了一周。获知演练时间后,我们进行了初步分工,组建直播团队。第一次演练既是实质性开始直播报道的组织准备,也是实质性开始全员创意验证和技能的准备。这不仅需要在演练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编组操作、全面负责、迅速到位,还需要让所有参与报道人员全面了解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并在演练中模拟实践。锻造实现力同样始于立心、得于人和。让全员了解全局安排以做思想、创意准备,是立心;前后方在演练中按既定直播方案模拟试用,既可进行场景想象、画面想象以丰富创意,又对创意策划、直播方案有所检验,还可以在演练试用中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及与其他岗位的衔接,协同中实现人和。经过第一次全系统演练,直播团队前后方初步磨合,找到了自信。

    检验创意设计、内容结构。通过演练模拟,必须实地检验创意设计是否得当、内容结构是否可行。这种对创意策划和直播方案的检验,参与的工种越多,检验的信度和效度越大。9月13日,我们专门召开国庆直播脚本工作会。参加人员包括国庆指挥组全体、演播室参加演练的主导播、分时段编导组所有成员、文案组人员,也包括负责记录演练问题的实习生。会议议程是:前半小时各编导组到机房观看自己时段演练录像,重点检查使用了多长时间现场、怎样使用现场、评估主持人和导播表现。然后举行全体会议,让负责记录演练问题的实习生参加,先观看自己时段演练录像,从解决问题开始。小型合练实际已经是让创意策划“立”起来的舞台,几乎每一次都能发现策划方案需要修改的地方。而演练则是一个立体、全面审视已有团队建构、方案设计、各种准备的好舞台。因此,每次演练后我们都会有小结会,进行多维度分析总结和提升。

    检验实现能力、实施效果。实施效果不够好、甚至存在问题,可能有两个维度的原因,或是因为创意策划本身存在缺陷、漏洞,或是因为团队的实现能力还存在不足。因此,参加演练之前,我们每次都会在准备会上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要求。团队实现能力首先要从强化每一位参加者的责任心、进取心开始,从切实提升个人与团队的实现能力开始。在演练中,我们曾发现直播团队在携带设备装备、执行方案指令、前后协同配合、完成规定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也发现创意策划本身在点位功能发挥、连线时间选择、时段内容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效改进了创意策划、直播脚本,也有效提升了实现能力。

    实际上,验证创意、改进方案,往往还不如有效提升直播团队的实现能力更重要。毕竟,创意策划和直播方案只是设想与安排,而在重大庆典当日,情况未必如创意策划所预想,也未必能够完全按方案进行。实际上,天安门广场现场演播室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直播方案所安排的时长、使用量和使用强度,而且多出来的这部分时间并没有现成的直播文稿可以照读,完全是现场解说、阐述、描述。相应时段编导组也只能顺应现实情况相应调整预案、完美衔接,这都有赖于前期有效训练、得当准备所提升的实现力,从而能够适应直播时必然发生的临时调整。

    检验支撑备份、指挥协同。一般来说,创意策划所预想的永远不同于演练时现场所见。对我们来说,4次演练必须是全仿真、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演练,不可或缺。演练中,在技术支撑、物资备份、指挥响应、协同方面发现了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直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影响很大。比如,除了天安门广场周边已经在一些电线杆下预设了电源接口和光纤接口,可以方便地设置光纤直播点,其他相当部分直播点没有方便的市电接口,那就要带更长的电缆,一些制高点还要联系相关安保和物业管理部门,以获得市电使用权。9月6日晚上开始的演练,就发现卫星小站所用的柴油发电机只能支持3个小时,与22.5小时的直播任务差距太大。9月13日凌晨演练结束后,我们马上进一步细化总体策划方案,改定3集主题政论片文稿的同时,特别根据演练情况梳理了保证直播安全的五个技术问题,与技术部门协商请求支持。

    演练中发现的最大问题是直播指挥中心、演播室与前方直播组的通信问题。既要实现点对点通话,又要实现可靠的一对多集群通话,以方便导播临时指挥某个直播点的记者或摄像。电视台在进行演出、比赛等现场直播时,是在直播机位与转播车之间铺设临时电缆、使用转播车上的局域通信系统。而我们59个拍摄点位分布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难以做到架设传统电视台转播车式的局域通信系统,只能寻求可满足特殊需求的通信保障方式。我们借用了武警总部的移动集群通信系统,才基本满足了需求。

    通过进行六十年大庆大型直播,我们找到了适应新华社采集网全球布局特殊需求的解决办法,改装了一个会议电话系统,我们称其为直播指挥系统,解决了对海内外多个临时设置的直播点集群指挥的问题。这个系统花钱很少,简单有效、富有特色,后来获得了王选新闻科技技术奖三等奖。

    检验流程运作、整体实施。对于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参加全仿真、全要素、全流程、全系统演练,是进行全员、全流程、全系统检验的宝贵机会。2009年9月18日的演练,直播团队前后方人员已经有近200人。而且,重大庆典的演练组织也更近于实战。演练队伍即将出发时,新华社军分社蔡晖大校拿来了通州、沙河两个阅兵村联络人员电话表和进入阅兵村的专用演练记者证。我猜测这次演练可能是最后一次,因此,格外注意直播报道、日常报道、用户服务三个流程并行是否通畅,格外注意所有岗位的协同是否有效,格外注意直播脚本整体实施是否得当,而且就像在实战中一样,注重在演练中实时解决问题。经过这样实战般的全流程、全要素检验,增强了我们的实现力,也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直播实现:安于有备、立于警觉、信于实证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必须以缜密设计的报道方案体现、放大其政治性、庄严性、权威性和仪式感,所有的故事讲述、场景表现、现场解说、背景资料都要服从于此。何况,直播还必须做到“秒词不差”。这都需要一个严谨缜密、经过演练验证的直播方案作为基础,需要一个考虑周到、运行可靠的技术系统来支撑,需要一个准备充分、严谨专业的报道团队去执行,需要一整套规则和措施确保协调运作。这四者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可以让策划“活”起来、让直播能顺利进行的直播体系。创意策划再有特色,报道方案再有质量,都需要这个直播体系来实现。当核心立意、整体框架、主线设计、特色创意、策划方案、报道安排等都落实到位后,作为直播总指挥、总导演,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直播、安全运行。从方法论层面看,直播的顺利实现、圆满收宫,安于有备、立于警觉、信于实证。

    体系能力构建:处易备猝,有备无患

    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相关要素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遵循一定法则、规则和制度安排有效运行的集合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协同系统。对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而言,构建这个协同系统时要有很强的系统思维、体系思维,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形成可靠的体系能力。所谓可靠,就是可以信赖它直播时能够正常运行,可以依靠它应对突发状况和复杂局面。另外,还要考虑适当冗余和必要备份,这在新华社六十年大庆直播报道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所谓适当冗余,主要体现在报道内容准备方面。虽然,每一个分时段编导组分别负责两到三个小时的直播,但要求他们都必须准备可以直播更多时长的内容,这包括连线安排和短片准备。事实上,这次大型直播报道,我们所准备的短片、专题片等足以播十多个小时甚至更多,主持人普遍经历了长时间训练。59个拍摄点都被要求做长时间直播的思想准备和器材准备,万一有直播点设备出现故障,另外点位也能够提供足够画面。

    所谓必要备份,体现在直播所涉及的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关键领域、环节,必须做足必要备份,哪怕因备费工、备而不用,也必须处易备猝、备预不虞。

    电视直播的规范性要求,是有主有备,特别是作为直播技术系统核心部位的演播室和传输系统。在准备工作中,主演播室的用电,实际上做到了一主两备,而且主备用电来源于市电不同变压器。备用演播室的准备,我们实际上做了几重备份。既在新华社大院里准备了备用演播室,也在备用演播室准备了包括主播、导播、摄像、音频、硬盘操作等各岗位工作人员,一旦需要,即刻可用。配备现场演播室工作人员、记者主持人的目的,就是即使主演播室出现临时故障,这个演播室依然可以支撑直播正常进行。直播点与新华社主机房的传输光纤都采用了一主一备的方式。为了保证与直播点的沟通和对直播的有效控制,除每个直播点可使用手机、部分直播点可使用有线电话外,还下发了集群移动通讯系统的终端,可以像报话机一样使用,也可以拨出电话。

    硬件的备份,在直播报道中是有例可循的。最难的是“软”的部分如何备份,即做哪些预备以防不虞。实际上,对准入问题所做的备份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30日晚上,我突然得知刚领来的专用采访证件中有长安街沿线直播点技术人员的,但缺少记者、摄像的证件。再三查询确认,是名单报送过程中出现差错。听到这个消息的社领导5分钟里给我打了3个电话,反复问我对即将开始的直播有没有把握。猝不及防之下,追究是谁的失误已没有任何意义,只能临机应对。此时,直播队伍已经出发,我一方面派车送指挥组的一位实习生把刚拿到的证件送过去,另一方面想解决办法。

    此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西单直播组甚至因为车有证、人没证已经出不了大门,二是已经出发赴长安街直播点的人们不知能否上得了制高点。最终都是我们的备份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我突然想起筹备直播过程中曾听新华社保卫处处长讲过,大门口沿线警戒、安保队伍隶属他转业前所在武警某部,我赶快请他出面协调,很快得以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是当初作为预备措施,曾经坚持把长安街沿线直播点人员名单、身份证件制表单独报给了北京市公安部门,他们下发到了每一个直播点所在的派出所和警察。依靠核对此名单和记者、摄像的身份证件,他们顺利到达了直播点位。欣慰的同时,我在电话中依然一个个直播点地问,上厕所问题是否解决。因为,这是他们能否坚持十多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直播点位工作的关键条件之一。

    直播流程确认:立于警觉,苛于衔接

    把策划“立”起来,绝不等于就能够让策划“活”起来,不代表直播方案就会顺利变成直播成果。训练、演练时信号、流程能顺利走通,并不代表直播开始时信号、流程就一定能走通。这既包括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一定会与演练时有所不同,就像我们在演练时并没有遇到晚上八点钟后车有证、人无证就不能出大门的情况;也包括直播训练、演练时实际上只是半个流程,并没有把直播演练拍摄到的场景播发出去。因此,作为指挥者,我必须有更强的问题意识、衔接警觉和系统思维,确认全流程已走通,要对联接点、衔接处有清晰、严格的警觉、检查和确认。

    9月29日晚,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谁确认过演播室的播出信号能通过卫星播出呢?晚上询问了有关技术人员,他们说已经发过测试信号,但只是从卫星机房发上天,然后用另外的机器接收。次日上班后,我特地到卫星机房查看节目信号的传输效果。作为随机测试,我要求演播室调出我临时指定的、可能提供公共信号的频道给卫星机房,这个切换居然用了近20分钟,原来是需要演播室、机房人工调整多根线的路径。而真正直播时,这个切换必须瞬间完成。在技术人员大力支持、紧急调整后,这个问题得以解决。30日上午,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谁确认过演播室播出信号既能通过卫星发给新华社的电视用户,又能通过光纤发给黑龙江电视台播出呢?技术人员核查后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调整路由、增加一个切换开关,并在凌晨直播开始前由专人专岗专责合上这个开关。晚上六点多,技术负责人告诉我,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2009年10月1日子夜,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按时开播,带有60年大庆LOGO的开场画面从我们面前的主演播室传到卫星机房和光纤机房,又通过接收机和电视系统接收回来,显示在我面前的大屏幕上,与我们直播点发来的直播画面并排在一起,验证了直播体系,结束了准备阶段,直播时间按部就班正常开始。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既包括考验思想力、洞察力、想象力的整体框架建构、特色创意提炼、方案策划设计,也包括考验发现力、引导力、表达力的内容挖掘、创意优化、传播效果等。但决定这个复杂系统设计、系统工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实现能力。有足够强实现能力,就有足够满意的实现效果。

    所幸,天时地利人和,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直播团队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大型直播报道。我们以新华社第一次主导、主控的高质量直播报道,生动有力地向全世界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就是人民的节日。

    (作者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时任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总指挥、总导演)

    责任编辑:陈利云

锻造实现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能力养成与创意验证
“内容高地+视觉精品”的完美迭代
淬炼指尖上的功夫
以改革促发展,做强主流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