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 “四力” 提升地方媒体区位影响力

——新民晚报“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的启示

陈 彧 《 新闻战线 》(

    2019年元旦起,新民晚报推出“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报社派出记者约100人次,北上盐城,西至安庆,南下温州,历时两个月,走遍长三角大地,用30余个报纸整版报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在新民APP和视频合集推出。本次报道启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结束于上海与江浙皖全力推动长三角核心示范区之前。各路记者通过生动的现场报道,传递苏浙皖三地在新时代的人文新貌、发展亮点和改革朝气,也向广大读者展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景和各地可资借鉴的亮点,体现了新民晚报采编队伍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地方媒体区位影响力的努力和成效。

    “脚力”:走近新闻发生地

    “脚力”,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记者工作的根基所在。只有锤炼过硬的“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宣传思想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为进一步提升新民晚报在长三角的区位影响力,报社策划推出“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选取苏浙皖三省一体化发展典型、创新案例、特色产业、生态样板等30余个“点”,由3名首席记者领衔,各自负责一个省的采访和报道。同时,通过“点将”和自愿报名的方式,抽调报社约30名优秀中青年记者参与报道。

    以江苏报道组为例,记者兵分五路,采访覆盖老江北居民、社区干事等人物,江北新区研创园、青奥体育中心、中央商务区等创新型企业,还奔赴江北新区地下管廊工程建设现场等地,在有限时间内深度采访了管委会、农家乐等,收获满满。报道刊发后,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报社所有摄影记者都参与了此次系列报道。大家克服种种困难,齐心协力完成了照片和视频拍摄任务。冬季,长三角地区气候状况不佳,雨雾天气较多,不利于图片拍摄。各位摄影记者积极应对,通过各种形式采集优质图片和视频,助力版面报道,累计刊发照片100多张,用优美的图片表现出长三角波澜壮阔的画卷。

    “脚力”是“四力”之首,练好“脚力”,首先要扎根基层、深入实际。特别报道组全媒体记者用四天采访了泰州黄桥琴韵小镇和淮安运河文化保护。在黄桥,阴雨连绵,为拍出特色小镇美丽景色,两名记者多次在深夜雨停后出门工作,还走访了革命老区、琴韵特色企业、美丽乡村等地,展现出“革命老镇换新颜”;在淮安,先后赴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衙门旧址、市文广局、市里运河办公室、河下古镇等多处实地采访,还积极寻找在运河边成长及以运河为生的人物,找到了80多岁高龄的老陈讲述保护故事,报道接地气、更可读。

    新时代的好记者,就是要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到广阔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的步伐、捕捉社会进步的浪花、采集思想智慧的矿藏、汲取精神力量的养分,讲出有触动力的故事,用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来记录社会、反映民生,努力奉献出充满时代力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眼力”:发现亮点察细节

    “眼力”,就是增强观察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眼力”,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要“触景生情”。我们常常说“见识”,有见才有识。新闻工作者要站位高远、关注大局,对准焦点、报道热点,要围绕中心工作,用好故事、好画面、好作品来展示新时代精神。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鉴别,学会望闻问切,善观大势、善谋大事,既能见人之所见,又能见之人所未见,着力增强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发现主旋律的能力、发现正能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浙江有许多城市,对于上海的读者来说都不陌生,特别是杭州、宁波等,如何写出新意? “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在事先的策划中,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主题,从报道的主线出发,寻找采访亮点。杭州的采访主要聚焦科创走廊、“一廊三城”,记者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解读杭州为什么会成为创业创新的天堂。宁波也有很多值得写的地方,记者把写作重点放在杭州湾新区,通过解读产经学研,向读者介绍了正在全面融合建设的“浙沪合作示范区”。

    增强“眼力”,需要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形象地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有了这两“镜”,才能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的眼力才能大大增强。

    在“浙江篇”报道中,有的城市较小,像乌镇、义乌等,但这些城市在全国都有标杆意义,在采写上更要寻找细节;有的城市则覆盖很多地级市,像金华等,需要将大量的采访素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最有特点的内容,让广大读者一目了然。第一位赴浙江采访的记者连续“作战”,先后采写《衢州行政服务从“最多跑一次”迈向“一次都不跑”》《丽水:秀山丽水处 画乡生态城》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两个城市的特色,为“浙江篇”开了个好头。

    记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后,是一双双具有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预见力的“记者之眼”。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同胡乔木、吴冷西同志谈话时说:“记者要善于比较。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在交换、比较、反复中不断深化认识,进而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正确结论。”面对复杂事物,新闻工作者要学会比较辨别,既要见人之所见,更要察人所未察。承担无锡物联网建设和太湖生态环境治理选题采访的记者,为了让报道更加生动,在完成既定访谈的基础上,多次实地踩点作比较式采访。在无锡的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多个明星物联网企业从这里“走出来”,记者不仅聆听企业的传奇故事,还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物联网小镇鸿山小镇,一探物联网未来发展蓝图。为了写出太湖生态的韵味,记者先后前往无锡尚贤河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公园、鼋头渚风景区以及苏州吴江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努力寻找太湖最美的“点”展示给读者。

    “脑力”:推敲素材善谋篇

    对记者而言,“脑力”主要是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如何在新闻报道、采访对象中找出亮点和特征,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在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报道中把握好时度效,都需要用好“脑力”,深入思考。

    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记者的采访和发现,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一过程中,要摆正思想,也要脑力激荡,多动脑、勤思考,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精品力作,传播正确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前往江苏常州、常熟、海门三地采访的记者,为了突出海门与上海一江之隔的特点,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故事,在经济开发区采访了整整一天,听取参与建设的老同志畅谈经历故事,还冒着雨雪前往上海建工钢结构公司以及招商局重工的码头基地,实地探访项目建设情况,抓取“中国制造”的亮点深入思考,突出了地方特色,展示了创新创业的蓬勃朝气。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不仅重速度、求广度,更要体现记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反映时代的进步。江苏盐城大丰被称为“北上海”。特别报道组的记者两天时间里马不停蹄跑了大丰地区9家企业、园区的单位,尤其关注当地与上海的“双城元素”,从承载着上海知青记忆和“米袋菜篮”的农场,到高规格共建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从“沪丰专线”开通大丰港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到大丰打造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成为上海“后花园”,用一组组翔实数据、一个个真实案例、一张张生动照片,描绘“飞地经济”的升级发展,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一曲悠远昂扬的“飞歌”。 去浙江的记者聚焦发展典型、创新案例、特色产业、生态样板等,先后对丽水、乌镇、金华、杭州等地进行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报道。 

    “笔力”:全媒表达见功底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增强“笔力”,就是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与水平。“笔力”,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体现的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政治素质、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新闻宣传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儿的。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履职本领的集中体现。

    在全媒体发展态势下,“笔力”更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上。好的报道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心,既有赖于好策划、好选题,也离不开写作、编辑等新闻表达功底。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民晚报“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坚持内容创新,挖掘优质内容,创新话语体系,确立清新文风,不仅有“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还有“指尖”之力、达“刷屏之效”。

    特别报道版面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强。文字编辑和版面视觉编辑提前两天预拼版面、不断修正。版面采用别致的竖报头,各版编排上风格一致。除主打稿件外,《地方名片》栏目简单介绍采访地区和单位的特点;《双城故事》栏目则讲述上海与当地的关系,包括穿梭两地工作生活的人物、两地共同推进的项目或者两地历史渊源关系等,将上海读者与采访地点的关系拉得更近更自然,读起来也更为亲切,更能感受到上海与整个长三角城市互依共荣的血脉关系;二是照片虚实搭配。整个系列漂亮照片很多,编辑也很用心,通常一个版面使用两张照片,题图采用当地的美景,文内配图采用具体的人物、事例、项目等,虚实结合,使版面更有层次;三是用心制作标题。像《南京:江北崛起未来城》《义乌:小商品拨浪大市场》等,充满力量和气势,《秀山丽水处 画乡生态城(丽水)》《儒风浩荡地,营商友好城(衢州)》《粮仓老字号 绿色新科技(安庆)》等,以“城字头”巧妙对仗,“米袋子 后花园 喂给港 智造城(大丰)”等,则轻松有趣、朗朗上口,成为系列报道的一道风景线,很容易第一时间吸引读者关注。

    为了展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变化和人文新貌,系列报道还推出短视频合辑《飞“阅”长三角》,以航拍形式,从高空俯瞰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长江三角洲。飞“阅”长三角分为浙江、江苏、安徽三集,航拍画面大气壮观,且采用统一的后期包装,以体现视频合辑的概念。视频合辑二维码在最后一期的报纸版面上推出,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端发布。

    “四力”是辩证统一体,既层层递进又相辅相成,既是认识论也是实践论,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无限丰富的题材,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增强“四力”,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

    (作者单位:新民晚报社)

    责任编辑:陈利云

展现总书记人民情怀 凝聚中国梦强大力量
以 “四力” 提升地方媒体区位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