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少年智,则中国智

——评河北卫视大型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

● 尹 鸿 《 新闻战线 》(

    摘要:原创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既是对电视形态的新探索,也是对电视文化的新补充,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推崇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维的新维度、新领域、新探索,激发更多人热爱科学、掌握科学方法,其开拓性和示范性值得重视。

    关键词:智力竞技节目    《我中国少年》    科学精神

    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成长心理的孕育下,媒体特别是在直播、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奢华、造作、庸俗之风盛行,对当下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种粉丝文化、亚文化形态中,也体现在影视剧和电视节目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管理机构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呼吁媒介传播更鲜明的正能量,呼唤阳光、阳刚等励志文化的回归,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要求。前一阶段,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级卫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视媒介的文化生态;而河北卫视推出的《我中国少年》大型原创智力竞技节目,则为文化节目提供了推崇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维的新维度、新领域、新探索。

    综艺也能秀科学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看重电视综艺的娱乐功能,而不太重视、没有勇气用综艺形式来表现科学题材和科学内容。而《我中国少年》则知难而上,啃下这块硬骨头。

    节目立足于基础科学,致力于通过对青少年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协作力的考验和测评,通过竞技节目的独到设计,发现、培养中国新一代青少年人才,树立了一群新风貌的青少年“学习榜样”,不仅传承发展科学技术,而且传播了科学精神、展现了知识力量。这既是对电视形态的新探索,也是对电视文化的新补充。即便模式本身还不够成熟,制作投入很有限,但是其创新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值得重视。

    参赛少年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相貌不同、性格迥异,成长背景也千差万别,?但是都体现出一种坚定、执著、向上、求知的共性。这种精神共性,使得这些选手们从内到外都不同于一般的演艺明星以及部分节目中那些多少有些揠苗助长的小明星。他们更加朴实、自然、真实、可亲,他们面临普通孩子一样的家庭困境、成长忧虑,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严谨的钻研精神,既展现出了个人风采,也给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带来了热爱科学、崇尚理性的积极影响。

    虽然是智力节目,《我中国少年》与那些偏重于知识性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不同,它更看重对选手思维能力的考验和培养,推崇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理念;与偏重于特异“天才”的节目不同,更看重普通人经过训练而提升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大多数普通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具有更强的示范和激励效果;与那些追求竞技性的节目不同,它更注重选手们在竞赛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成长过程。

    节目以“百人群战”为起点,通过多轮不同能力的比拼,最后甄选出6位“直通少年”与30位“突围少年”,形成守擂与攻擂阵营的对抗,第二阶段则采用30 ∶ 1的群战循环。这些环节,既是比赛的过程,也是少年选手们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年选手们增加了自信、提高了能力、懂得了合作,甚至有时候还获得了挑战自己的勇气。全季从海选赛到季赛,100名少年经历160余天的奋力竞技,虽然最终只有6人在总决赛中角逐全国总冠军,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和选手们在一起学习、成长,一起变得更加富有智慧且充实。可以说,这正是节目的价值所在,对于激发更多人热爱科学、掌握科学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走出一条竞技节目的新路

    近十年来,引进和借鉴国外的电视节目模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电视节目在整体上的全面提升。但对于《我中国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国外成熟节目形态的借鉴,需要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从现有节目来看,无论是赛制的设计,还是选手与嘉宾的关系,都注意尽量围绕智力竞赛的主题服务,围绕孩子们的成长服务,围绕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孩子们服务。节目中设计了家长出场与孩子同台竞技环节,让家长们现场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一方面增加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让家长在学校和家庭以外了解孩子们飒爽英姿的一面。这对于加强代际交往,帮助更多成年人认识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才华,有重要价值。

    节目在题型的选择上,也尽可能丰富、可视、有趣,既有科学性,也有挑战性。例如,“中国结”的不同编织一题,让工匠们现场表演、现场出题,选手们现场观察、现场答题,既考验了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关于“广场舞”的观察题,不仅让选手去实地观察而且也为观众提供了方便参与的契机;“九宫格”的游戏,让孩子们的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观众旁观也颇有趣味儿;“套娃还原”的游戏则让智力比赛有了更多的玩耍趣味,冲淡了竞争的残酷。

    这档节目通过竞技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中国少年形象。“三胞胎大哥”陆文羿稳重担当,“山东少年”周刘奥活泼机智,“专八少年”陈泽华少年意气,“世界记忆大师”肖雨昊出类拔萃,还有“数学黑马”张景博、“三朝元老”徐元璟等,个个性格鲜明、特色突出。有的以“大哥哥”角色呈现,照顾弟弟,帮助妈妈,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有的年仅12岁,英语已达“专八”水平,不仅能翻译中国古诗词,还拥有惊人的计算力与观察力;有的小小年纪便是世界冠军,有果敢人格和惊人实力;有的数学天赋极高、文学底蕴深厚;有的显示出带领团队的领军气质……各位选手各有千秋,引发电视观众共鸣,使节目在人物表达和性格塑造上呈现出独特魅力。

    虽然这是一档有综艺色彩的科学竞赛节目,但在设计上却有学习节目的特色。一群青少年相互竞争,更是在一起相互学习。节目也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优秀学者作为嘉宾,从专业角度对这些选手进行点评和指导,实际上也是为电视机前的青少年观众和家长、老师提供参考和辅导,形成了一个竞技性的课堂。大家在学习中比赛、在比赛中学习。

    弘扬科学精神,打造电视精品

    作为一档原创节目,《我中国少年》已经播出第二季。相比前一季,更加完善和成熟了。但是,如何在真人秀记录部分,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性格更加鲜明、细节更加生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纪录片手段;演播室竞赛时,要更好利用时间空间的有限性,让比赛更加丝丝入扣;当然,更重要的是比赛中要为观众设立悬念、推进节奏,甚至在装置上、舞美上更加有科学范儿,提升仪式感,这些对于节目以后的发展,应该说都是有意义的。

    可以说,《我中国少年》在为培养有知识、有科学精神的青少年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这种努力,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时间久了,看到的人多了,科学精神就更为普及了。让青少年爱科学、懂科学、学科学,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大家都深知,必须有一代懂科学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人,中国才有未来、社会才有希望。当年,梁启超先生在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世界越来越进入高科技时代,当人类越来越全面发展,我们更要说,少年智,则中国智。创造中国、创意中国、智慧中国、创新中国,将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科学理性、有求知热情的一代新青年。

    希望《我中国少年》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让节目的设置更加科学、内容更具知识性,让参与者更好展现自己的智商和情商,让参赛同学之间有更多合作,让更多孩子释放天性和个性,节目就会更具魅力,原创价值也会凸显出来,从而带动更多科学竞赛类节目,为电视荧屏增加新的文化节目类型,涵养全社会的科学理性精神,激励、勉励更多青少年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完善人格、勇于创新,并使更多的电视节目更具文化品格、更有科学含量。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芳秀

唯记耳
少年智,则中国智
党报电子阅报栏的传播方式创新
增强 “四力” , 为党报评论赋能
副刊+, 让静态的副刊 “动”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