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大庆典报道既是内容不断再发现的过程,也在不断验证报道者的创意提炼能力。发现宏大中的细节、图景中的象征、格局中的“奇点”,既是内容挖掘的切入点,也是创意策划的思维方式。从人与现场、人在现场、还原现场三个路径切入做现场解析,既有助于内容再发现,也会支撑创意再提升。而创意极化、创意丰化、创意简化,既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报道本身的创意水平,也可以提升报道团队的创意把控能力。
关键词:重大庆典 直播报道 内容挖掘 创意提炼 发现力
重大庆典报道一般是在一定历史节点进行,且往往在其前后形成包含几个波次的报道阶段。其特殊性在于所涉及的事实和讲述,既蕴含着历史符号,又饱藏着现实考量;既体现着历史意义,又呈现着未来愿景。因而,重大庆典报道特别考验报道者的发现力,需要从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非同一般之处,进而挖掘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引人思考、催人奋进的“点”。重大庆典报道同时在验证报道者的创意提炼能力。无论是看起来多么新颖的创意,都需要根据内容挖掘的成果进行优化和提炼。这种不断发现、挖掘、优化、提炼、升华的过程,贯穿整个报道阶段包括筹备过程。在报道过程中对如何发现、如何提炼的体悟和思考,既具有方法论意义,也有益于报道感染力、说服力的提升。在新中国六十年重大庆典直播报道中,新华社努力激发所有参与报道人员的发现力,挖掘内容、优化创意,以前期报道的铺垫推升重大庆典当天大型直播报道的质量水平。对重大庆典报道和其他重大报道而言,其中的探索和思考有方法论价值。
内容发现:挖掘内涵、提升魅力的三个切入点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不同于仪式直播,不单是以多个视角画面的组合把一个伟大仪式呈现出来,而且要围绕重大庆典进行报道,把与核心事件紧密相关的细节、画面、场景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把人物、历史、仪式深层的内涵讲出来。要让有魅力的细节成为故事叙述者,让有代表性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成为人们理解意义和影响的引导者。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直播方案基本形成后,必须花更大气力动员更多力量通过分析梳理、整合提炼等来实施内容挖掘。即使仪式部分的直播按要求采用公共信号,也需做这样的内容挖掘工作,而不是被动直播。对于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做好内容挖掘更是必须、必备和必然。
从方法论层面说,除了记者要努力挖掘人群中的故事外,内容的再发现至少可以依以下几个重点展开。
宏大中的细节
重大庆典场面宏大、精彩纷呈,有足够的场景、足够的画面用以组合直播。但任何一次重大庆典的直播报道,都不能缺少细节,而且要尽量放大、凸显细节。那些宏大场景中有象征性、说明力、故事性的细节,仿佛自己会说话,在直播报道中本身就是故事叙述者。观察与采访是获得细节的基本手段。它们有时隐藏在宏大场景中,有时需要在交谈过程中才会意识到其魅力所在。是否能够观察、感触、捕捉到,需要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发现力。
作为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的总指挥、总导演,在把握巨型空间、复杂现场、宏大场景的同时,我尤其需要这样具有象征性、说明力、故事性的细节,以进一步具象化地丰富对现场、对重大庆典的认识。2009年8月29日晚上六十年大庆演练,我和报道团队一起去现场。大家在各自点位上勘察准备时,我在天安门广场体验、感受宏大场景,发现了很多可以用于直播和报道的信息和细节。比如,广场上“1949”和“2009”两块巨大长方形彩幕不是固定在地上,而是由6台大吊车悬吊起来,吊车是首钢建设公司的。操作工人告诉我,每一台吊车的起重能力是250吨,但这个巨大长方形彩幕才重17.5吨。6台吊车共同吊起两块巨型彩幕,留出足够的余量,可以保证既平衡又稳定。从近处看,这个彩幕有四层,第一层是用发光二极管做的“1949”“2009”,后面三层中间已经挂上了烟花。虽然22日晚上没有点烟花,但烟花是按设计好的图案组合的。国庆日的晚上那个地方就会形成一个烟花彩幕,焰火晚会时,在纪念堂楼顶等高点拍,画面不仅非常漂亮而且有特殊含义。
宏大场景是由许多元素组合的,许多动态元素可能稍纵即逝。8月29日晚上的演练,我发现联欢晚会的演出中好几个段落是空着的或者放音乐。我提醒大家,空着的地方可能成为联欢晚会的亮点,放音乐的部分可能最后是人声演唱。我在天安门广场时,发现晚会导演在训练几个孩子,他们可能将是晚会的表演者。我还发现一位年轻导演在指挥15位武警战士反复演练把一架三角钢琴从平地抬到现场搭起的有六级台阶、大概十米高的演出台上,上面是一块平放的显示屏。据他们介绍,联欢晚会中从钢琴抬上显示屏那一刹那开始,演出台就会缓缓升起,钢琴家郎朗将在上面演奏,显示屏呈现各种图案,组合成一个辉煌的景象。这15个战士分工明确,抬上来后,谁掀盖,谁支杆,谁拿琴凳,摆什么位置,总共只需55秒。年轻导演每指挥抬一次,就让此刻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的同事看钢琴摆放位置是否合适。发现这样的细节,我赶快把摄像记者叫过来,先拍下素材做准备。
在宏大场景中发现象征性、说明力、故事性的细节,需要眼力,更需要脑力,毕竟,发现是观察的结果,更是灵机一动、灵感迸发的结果,有时也是深思后的直觉反应。这样的过程,也是提升报道者发现力的过程。比如,天安门广场设置了“光立方”,是由一排排挂满发光二极管的小树组合而成。由多少棵这样的小树组成的呢?开始我们用比较笨的办法一排排数过去,是66乘62的阵列。但实际上贴近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小树上都有编号,标出了是几排几号,可以很简单计算出来。只用55秒把钢琴摆到位,是我们观察的同时替他们计时的发现。这样的过程,也帮助每一个报道参与者更快地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信息搜集、线索捕捉、设备器材、技能准备等方面的不足。
图景中的象征
重大庆典场景繁复、气象宏大,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可以有多种手段捕捉画面、展现过程、放大细节、彰显气势。但在筹备这场大型直播报道时依然需要从图景、音效中挖掘、确定标识性内容,通过反复呈现,使其成为直播所传递的内容与意义的一种象征。
对这场大型直播报道而言,这些标识性内容,当然包括我们事先设计的LOGO,那是最主要的象征。但LOGO不应只是直播中的一种静态元素,应当是一种动态展现的象征性内容,因此必须设计标识性内容的标识性展现方式。比如,看片策划会上,我曾经描述过所设想的直播开篇方式。开始是几个精彩的画面,然后是一曲动人心魄的旋律,也可能就是一支小号,或者一个深沉的大提琴,奏响《红旗颂》的旋律,渐弱中主持人出现,画面是用演播室吊臂俯拍的,慢慢推上去,推到LOGO停住再拉回来,主持人开始报出本次大型直播的名称和所在地点。实际上,对LOGO的标识性展现,就是对这次大型直播报道核心立意的特殊演绎,在整个直播报道中每个时段都必须以特征性使用方式展现。
这些标识性内容,还包括核心现场和相关现场的特征性镜头。从最初直播团队进入天安门广场以外预定直播点踩点,我们就要求摄像团队一定要在自己的点位确定基本画面和特征性画面,要求要有自己的创意镜头。其后的几次演练中,各个直播点的摄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特征性镜头,代表了他们这个点位对现场场景的表达水平。他们的拍摄越来越有心得,特征性镜头也越来越有质量。最终,成为直播报道中反复使用的画面。
这些标识性内容,也包括对画面的使用方式。长画卷展示作为我们的特色创意,把分散存在的直播点和画面连接起来,成为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内容,给电视观众超越现场观看的体验。这种标识性的使用方式,最终成为以后重大事件中新华社电视直播的特征。
这些标识性内容,更包括我们所设立的现场演播室及其使用方式。2009年8月5日,我们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看场地。①在现场演播室推进过程中,如何使用现场演播室?谁在现场演播室主持以及主持人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在酝酿中一直变化。常规做法是选择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而我们选择记者出身的主题政论片的撰稿者作为主持人,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标识。对现场演播室的使用,则从规范直播内容、保障直播安全方面考量,既要在直播脚本内有安排,又要求出镜的主持人准备出镜内容。但在训练和演练过程中,我们同时要求他们要激发想象力和发现力,在描述天安门广场宏大场景、核心事件进程的同时,要展示他们的特殊发现,分享他们的特殊体验,放大有说服力的细节。当天的直播中,实际上是打破了直播脚本的预定,不断把时间交给天安门广场演播室。对现场演播室最具标识性的使用方式,是在当天早晨第一缕阳光到达天安门广场的六时十分点亮现场演播室。这不仅具有传播意义,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格局中的“奇点”
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整体架构、直播布局、展现场面一定是宏大的,这是与重大庆典本身的重要地位、宏大气象、复杂内容相匹配的。《国庆》的布局更大一些,不仅涉及核心现场之外的长安街沿线、国内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和国外重要城市,而且涉及与核心事件相关的故事。能否找到一些特殊的点来支撑这个庞大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这种特殊的点可以称为格局中的“奇点”,即“奇特的点”,这些点更像结构力学上各种力的汇聚点,牵一发动全身。大型直播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如同一个庞大的钢架结构。结构工程师总是要把一个钢架结构各种支撑力、剪切力、扭曲力、重力等汇聚引导到一个个具体的点上,从而形成稳固结构。这个“奇特的点”对于我们的大型直播报道来说,就是整体架构有特殊说明力又有特殊作用的点。
基于对直播布局的空间感觉和确保直播安全的需要,我们后来选择了在新华社新闻大厦楼顶设立直播点,就好像在直播布局中插入了一个“奇特的点”,确立了一个布局谋势中的“天眼”,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有力地反映这个大格局、构建大气象。这个点不是直播NBA篮球赛可以俯瞰篮球场的“上帝视角”,而是可以让整个直播点布局活起来的“天眼”。这个新闻大厦是北京二环内最高的楼,楼顶平台几乎就是靠近北京市中心又能环视北京的唯一最高直播点。实际上,9月16日下午我才最后决定设这个直播点。和技术局汪小维处长等勘察现场时,我在新闻大厦24层楼顶平台四角看到北京不同方向的景色,看到俯视视角下天安门城楼的独特景象,感觉这个直播点就是我的空间感觉、场景想象中那个牵领、放大、重塑空间的直播点,可以通过视域和影像把我们在北京城区的直播点和场景都连起来,一“眼”到位而使整个直播格局成“活局”。特别是在晚上,从这个直播点拍摄的影像,成为标识性内容。②
另一个格局中的“奇点”,是我们在阅兵式直升机梯队获得的拍摄点。虽然我们最初设计了较大的直播点布局,但经历多轮调整只保留下58个。第59个是最后阶段才获得的,甚至因为保密的需要都没有列入《大型直播报道〈国庆〉工作指南》,当然也没有赋予直播体系的编号,虽然按照编码规则,这个直播点应当在A系列。因为距离直播只有几天时才最后确定,一位新华社军分社通讯员获准在直升机梯队中为我们拍摄阅兵式时的视频。这个点位只能拍摄视频,没有条件直播,但可以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天眼”记录下新中国六十年大庆时的盛景。为此,我们送去了最新的专业设备。如何把这个点位拍摄的素材纳入直播,最佳方式就是直升机梯队返回通州机场落地后,由我们负责通州机场报道的A2动中通直播组取回素材,用卫星发回新华社,我们快编后插入直播报道中。好在,阅兵式后正是我们回味阅兵式的时段,最初的设计就是要迅速重现阅兵游行队伍从出发、行进、在长安街集结到走向阅兵场的精彩瞬间。
现场解析:驾驭现场、发现内涵的三个路径
重大直播报道不仅需要场景展现和画面流,而且需要对场景进行必要阐释、对画面进行必要解读、对其中的内容精华进行必要提炼。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摄像记者有足够的场景想象和现场勘察,确定在直播中所能提供的基本画面和特色画面;需要摄影记者、编导和导播能够理解现场从而能动地反映现场、驾驭现场从而发现其精华、展现其魅力和意义。但重大庆典时的大型直播报道并不只是有画面流,还有文字记者的出镜报道,有主持人和嘉宾的解说、阐释,有通过各种手段对核心立意、主线设计、特色创意的阐发和展现。因而,对于整个报道团队,都需要以发现力为依托,进行现场再发现、内容再挖掘,发现精华之所在,从而在更高层面还原现场、提升传播质量和影响力。
直播报道高度依赖现场,没有现场的场景就没有直播的影像。但现场不仅是客观存在,更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人们基于一定目的去观察、认识、定义某个事件发生地或即将发生地,它才能成为新闻报道意义上的现场。现场之所以能够成立,总是因为其与人的关系。即使某个时间特定现场空无一人,也是因为与某个事件有某种联系才成其为现场。我们去观察认识某个新闻事件发生地,是我们对现场的初次发现。而立意、创意、策划过程,还需要对现场进行再发现。
从认识论层面说,从报道核心立意阶段到报道筹划阶段,再进入创意提炼阶段,最后进入策划实施阶段,人们对于现场的认识会不断具体化又不断抽象化,对现场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由此不断进行再发现、再认识,并完成创意形成、深化、提炼、升华的过程。所谓具体化,是人们会从现场发现越来越多可以展现的场景(活动的现场景象和内容)、图景(相对静止存在的现场景象)和报道内容,从而相对清晰地表达这个现场;所谓抽象化,是人们在获得越来越多关于这个现场具体信息的同时,会有一个理性认识,或是总体情况,或是特征概括。对现场有了足够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就相对更加深化。而为了更好表达,人们在描述现场的同时会对这个现场有感性称谓或理性概括,会做特征性表达,或赋予特定名称,从而形成传播中的符号。
从方法论层面说,通过现场再发现实现内容挖掘、创意提升,至少包括三条观察与切入路径,那就是人与现场、人在现场、还原现场。
人与现场
从“人与现场”的观察路径切入,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的重点是梳理、发现、把握人与现场的关系,从而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地表达出来。现场再发现就是为了挖掘现场,首先必须不断挖掘的,就是人与核心现场、核心事件的特殊联系,以新的眼光发现其中的故事和内涵。国庆日上午最吸引人的是阅兵式,这是国家大典的重要呈现形式。参与阅兵式的人是国家庆典的一个元素,而他的家人则是人民一员。即使是他本人,在阅兵式之外也是人民的一员。这其中的联系值得好好挖掘放大,使之成为“国之典、民之庆”之间特殊联系的代言人。策划会上,我和大家探讨直播播什么、摄像拍什么、主持人和记者说什么三个基本问题时,就阐述过要对现场再认识、努力发掘人与现场的特殊联系。在重大庆典直播时,要展示一个个方阵走向天安门广场的过程,而在准备直播报道时,或是在阅兵式前演练时,或是阅兵式当天他们在等待出发时,记者要在现场寻找有故事的采访对象,可能是一个士兵或者是一个领队。他是共和国的士兵,参加阅兵式,是“国之典”的元素。我们在直播前或直播时派一组摄像记者到他家里,他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这个国家大典。这样,国家大典和人民节日通过一个人、一家人联系起来。还要去拍摄一个参加过阅兵式的团队回到训练场欢庆成功的场面,那个时候,他们就从国家大典元素恢复为人民的儿子,在欢庆这样的典礼。这样,就把“国之典、民之庆”这个核心立意的两个组成部分串在了一起。
人在现场
从“人在现场”的观察路径切入,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的重点是观察、发现、认识现场中的人,仔细观察、揣摩、抓取现场中人物或人群的神态、体态、步态、状态、动态,从而把握这个人物或人群在这个现场中的特殊心态,与日常生活、场景迥然不同的心态。这个特殊心态和其所导致的特殊神态、体态、状态、动态是最有魅力、最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也是最有理性说服力的,是重大庆典时的大型直播最应当捕捉、把握并有效表达出来的,会很有感染力地影响周围的人,同样可以有效影响观看直播的人们,使得直播的观众如同也在现场参加这样的仪式,从而激发出场景认同、情感认同、心理认同、政治认同。从直播来说,现场中人们的表情、手势、姿势以及表达出来的情绪,群体的姿态、动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氛围,队列行进的状态、步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阅兵方阵行进的形态、姿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气势,都是非常有感染力、冲击力、说服力的画面,都需要有力、有效展现,并通过现场再发现和内容再挖掘,在感性表达的同时体现其意义。
策划会上,我强调要通过现场再发现,解决好直播怎么呈现的问题。要通过现场再发现和在现场的发挥把我们的策划案“立”起来,让它“走”起来,通过画面呈现、声效音乐、现场出镜、主持解说,形成一股股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信息流。现场出镜和主持解说,很多时候要用音乐一般、诗一般的语言。当阅兵队伍从训练场出发,我们的直播车在跟拍队伍的行进,那个时候方队走向阅兵场,他们满怀着希望、梦想、激情,同时孕育着力量。这时,现场出镜和主持解说未必需要总是描述,或是介绍画面,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把独特发现和认识说出来。作为记者,要发现在现场的这个车队和所经过现场的融合点、场景的辉映点、行进中的队伍和现场观看者的某种交汇点,要把这些讲出来。一个个方阵行进在凌晨有些寂静的街道上,两边的高楼窗户可能在打开,老百姓们在观看,我们的画面,要把这些表达出来。如果只是仪式直播,可能只会去拍摄直播正在行进中的车队。而大型直播报道,既包括行进中的人们,也包括现场中的其他人们。
还原现场
从“还原现场”的观察路径切入,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的重点是在更高层面观察、认识人们所想象并期待看到的现场,解析人们看到的现场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运用体现核心立意和特色创意的直播点布局和使用方法,运用影像、音乐、解说、出镜、短片等在直播表达中重构现场,从而在更高层面、更具价值地呈现现场、还原现场。
那些在想象、期待现场的人,主要是我们要传播、感染、影响的观众,也包括现场观众和参与重大庆典的人们。这些人当时可能不方便看直播,但他们在直播报道后总是可以再回看我们重播的内容或是进行点播。因此,报道者不是单纯出于自己的思想意识、知识背景、报道目的去进行场景想象、画面想象,不是单纯去展示一个自己看到的或是认识中的现场,而是要分析、认识观众和参与典礼的人们所想象、所体验、所看到的现场。从报道过程和结果看,现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人们认识的产物,已经被在现场的人们和报道者注入了相应的情感、寓意和想象,是“人的现场”。因此,报道者必须比观众和在现场的人们更能够从人的认识、想象、期待和需求出发重新认识现场,对现场进行再发现,从而有效挖掘内容、提炼创意。
重大庆典现场是庞大、复杂而多重的。核心现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有蕴含多重意义、经历多个阶段、发生多个具体事件的多种场景,需要展现过程、放大细节、发掘意义,并汇聚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以感染、影响观众。现场的人们即使在制高点上看到的也只是现场场景的局部、侧面,只是看到一个点的事件进程;观众看直播画面的方式也是一个一个画面看、一个一个部分看,直播的整体策划与具体实施都需要通过画面流、信息流、阐释解说、现场出镜等方式,在更高层面上“重构现场”,作为呈现现场、还原现场、塑造现场的实现路径,从而帮助观众整体上把握现场、认识现场、理解现场,进而在直播报道的影响下,以其自己的方式再度还原现场,实现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所希望实现的深刻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超越人们对现场的碎片化印象,给观众和现场的人们更有感染力的画面,更有说服力的内容。客观地说,关于画卷展示的构思和表现方法、关于画面流的创意设计,都是以这种思想方法认识现场的结果。对现场的这个认识,也可以帮助出镜记者和主持人提升对现场的解析能力。在策划会上,我对出镜记者和主持人说,你的眼睛就是直播的眼睛,你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重要出镜地点,你能看到什么是直播质量的基础。看到什么内容,认为它们表现出什么内涵,就要描述出来、解析出来。要去发现这宏大场面最有特点的东西,发现其细节和灵魂并把它们表现出来,要形成新华社直播报道的风格,画面要有激情,直播要有个性、有独到画面、有自己风格,直播报道要有思想、有魂魄,成为活的直播。这些都要通过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故事、每一段描述和解析体现出来。
创意升华:创新思路、优化报道的三个突破方法
重大庆典报道的创意策划,往往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全程性,即全程进行、逐步推进。重大庆典报道从核心立意、特色创意、报道策划,已经经历了一个创新过程,而在从报道策划到报道方案、报道实施过程中,仍必须不断追求创新,从而获得更有创意的报道方案和更好的报道效果。对于重大庆典直播报道而言,创新,无论是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行动或是一种成效体现,都必须贯穿筹划、创意、实施全过程;二是整体性,即团队参与、整体推进。重大庆典报道的核心立意、整体框架、主线设计、报道策划确定后,依然需要整个报道团队依循核心立意、整体框架、主线设计,继续细化创意、丰富内容、丰满策划,以更具有可执行度的报道方案,共同协力完成报道;三是突变性,即顺势而变、优化推进。这种突变,往往在渐变的基础上发生。随着重大庆典准备过程的推进和前期采访的进行,报道团队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随着参与报道策划和实施的人员越来越多,灵感、点子、设想也越来越丰富。因而,原有的创意策划和报道方案必须随势而变,在变化中不断优化。因为某个因素的刺激而灵光一现,产生新想法甚至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重大庆典报道的创意策划就会随之有突破性变化,使创意策划水平大大提升。因此,既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推进创意提升,也要追求灵光一现的突破式提升。要突破习惯思维方式和创意路径,在思维方式和创意方法层面有所突破。
从方法论层面说,通过创新思路、激发思维、提炼创意实现创意策划的升华,至少有三个突破方法,即创意极化、创意丰化、创意简化。
创意极化
创意极化,是指在创意策划一定阶段以较大尺度向多个维度拓展想象空间和创意重点。这种极化式创意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的成长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成人在想象和思考时有习惯方式和路径。眼睛所在位置虽因人的身高有所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人们普遍习惯了人眼在正常体位时的观察视角和视距。当以极低视角、极高视角拍摄影像、照片,就会让人们感到新奇,即使是熟悉的场景。当以俯视视角拍摄体育比赛时,人们甚至会称它是“上帝视角”。而超近距拍摄对细节的放大、鱼眼镜头对场景的奇特造像、长焦镜头对主体以外场景的压缩,都会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可以说,摄影、摄像表达能力的提升,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镜头、快门速度、感光材料、感光元件等在拍摄能力上的极化式突破。特殊拍摄视角、视距赋予影像作品特殊感染力,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因此,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的创意策划一方面要发挥好特殊点位所拥有的特殊视角、视野、视距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运用这种极化拓展带来的效益,寻求突破式提升,优化创意策划。
这种创意极化方法,可以用两句通俗的话来表达,那就是大要大到格局、小就小到极致。
大要大到格局,是要求创意策划时要打开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自己的创意策划基于格局、抵达格局、把握格局、体现格局,表达出格局感。大要大到格局的创意策划方法,要求策划者的思维方式要摆脱常规思维,体现新的思维特质。
一是要体现整体思维。要从历史尺度、时代维度、全局高度观察、思考,认识、把握相关场景、事件、内容、故事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得体、巧妙、专业、有效的方式反映出来。
二是要体现联系思维。要从多个维度发现相关现场、场景、事件、故事、人物、背景、历史间的特殊关系和复杂联系,从而发现能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的或明或暗的宝贵线索。能把它们拎起来的那根细“线”,有时就是创意的最好切入点和表达关键。特别是要善于发现这些内容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找到了这种与人内心相联系的线索,就找到了创意策划发挥特殊作用的共鸣点、共振点。
三是要体现空间思维。即把所涉及的现场、场景、事件、故事、人物等内容,纳入一个空间中观察,通过空间中的想象、认识、评估、把握,找到最适宜的阐释角度和表达方式。这里的空间,首先是现实空间。比如,重大庆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就要从这个巨型空间出发把握报道对象、报道方式与表达方法。这里的空间,可能是一个比现实场景更宏大、更抽象、更有意义的想象空间。在重大庆典当天如何表现首都北京,也需要在头脑中构建这样的空间,以便进行准确评估、把握。
四是要体现结构思维。自然界有些事物的结构是外在可见的,比如建筑的结构、人的骨架;有些事物的结构是内在的,是特殊的内在联系构成的架构,就像人的神经网络、经脉系统。以结构思维去分析报道对象,就可以有更有意义的发现,就更容易把握;以结构思维去催生创意、形成策划,也更具高度和深度,更可能有独特发现和表达角度、更有特殊说明力和影响力。
五是要体现格局思维。这既是一种格局意识,也是一种以更宏大眼光、视野、胸怀去观察认识、思考体悟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能力。人们已经习惯以格局为标尺、以格局大小来判断一个人的眼光、胸怀、思维和其待人接物、理事决策的水准。“格”是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认知程度,“局”是在这种认知方式、认知能力、认知程度决定下待人接物、理事决策的对象和结果。格局大,思维、认知、决策可以包容和处理的对象就大;格局小,就只能容得下小尺度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这样的描述。“格”,就是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思维方式。“格”,就是要尽其致、穷其理。
就创意策划而言,格局思维,是要求创意策划者努力从大的格局观察、认识报道对象,提炼出能够与报道对象历史地位、现实影响、丰富内涵相称的东西;是要求创意策划本身要体现大格局、大气度、大视野,从而使依此完成的报道有大境界、大气象、大影响。因此,就创意策划而言,结构之上是格局,是因为格局本身,无论是其存在方式和人们的观察方式,都渗入了人对结构和其复杂联系的认知。
小就小到极致,是要求创意策划时要激活发现力,去发现最有特征性、说明力的东西。这不仅需要放大细节的特殊说服力,而且还要去追求、发现最特殊、最出人意料的表现方式,形成极致创意。小到极致,不单纯是在尺度上达到最小,而与格局同样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象、一种表达方式。任何大事件都有微小的细节,但往往有一些微小细节是关键性的、具有特征性和说明力的。发现、用好这样的细节,与大到格局一样,同样是达到了一种境界。实际上,创意策划就是要比常人更善于把对事物的发现和认识推到极致的境界,体悟和表现报道对象在更大格局中的位置、形势、趋向和意义,捕捉和激活报道对象在极小尺度的特征、细节、故事和内涵。由此,对报道对象的反映就一定能比中观尺度更有表现力。
小就小到极致,同样需要思维方式的拓展,需要体现其思维特质、整体思维、联系思维、空间思维、结构思维、格局思维,不能因细节小而忽略整体感、联系感、空间感、结构感、格局感,要着力去发现宏大中的细节、图景中的象征、格局中的“奇点”。
创意丰化
创意丰化,是指在创意策划一定阶段,依据采访发现、信息获得、内容挖掘的结果,不断充实、丰富创意,使之更丰满、更具魅力和表现力。创意丰化,是创意策划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重大庆典报道核心立意、整体框架、主线设计、特色创意确定后,必须不断增加更多内容和具体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完整、可执行的报道策划。这样的过程,当然是依据扎实的先期采访、充分的调研准备,在资料比较充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充实。但从方法论层面看,这样的过程又往往呈现为几种方法、几项工作的结合。
一是故事化。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在紧紧跟随事件进程直播的同时,还必须依据先期采访、现场采访中挖掘的相关故事、人物、细节,进行展现、放大和解读。故事是否合适的标准,既包括对报道对象是否有足够说明力,也包括与直播报道原有创意是否匹配。很多时候,调整原有创意策划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发现了好故事、有了好创意。
二是时序化。与一般报道不同,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是依时序展开,需要围绕整体框架、主线设计、特色创意,把已经获得的创意、内容、表现手段等,按时序铺排、连接、编织,形成可执行的报道方案。时序化的过程,也是对现有创意、策划、内容可用性的检测过程。如果某一类型内容缺乏,直播报道的时间线上就会存在空档,必须通过填充丰富创意。
三是类别化。这既包括在创意策划过程中,必须在报道方案中安排多种类型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包括让其中一些内容形成系列,成为直播中具有辨识性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从而形成特色。我们所做的主题政论片实际上就是把想表达的内容预先进行系列化。类别化的过程,有助于人们丰富认识,在复杂的场景、内容、线索中找到解锁钥匙。
四是分解化。重大庆典直播报道需要一个由多工种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在创意策划阶段,必须把主要内容分解到各个时段、点位、工种。这既包括由主要策划人员设计内容,由相关工种去完成,也包括根据策划方案提出一定要求,由参与报道的各工种根据核心立意、整体框架、主线设计、分时段任务去丰富策划内容。
五是格式化。我们要求各编导组每小时的直播脚本都要按标准格式撰写。在创意策划过程中,一旦把内容按格式化要求铺排开,就会迅速发现多了什么、缺了什么、弱了什么,从而迅速补充完善。格式化的内容,更具有可比性和可检测性。可比性便于编导组之间互相借鉴、刺激想象,从而丰富内容;可检测性便于从全局评估、检测、把控内容,把握创意策划和报道方案。
创意简化
创意简化,是指在创意策划一定阶段重新审视、梳理、精简、提纯、提炼创意策划实现方式和报道方案拟用内容,删繁就简,以简驭繁,以更简捷的实现方式体现更高专业水准、更强表现能力。创意策划过程往往表现为三个特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越来越多。创意策划时人们的行为取向往往是以增加为主,增加内容、画面、表现手段、表现方式。报道准备过程也一定伴随信息获得、采访准备而使内容不断增加。何况,从总编导到各编导组、各岗位,人们为了确保直播安全,也本能地会多准备内容;二是表现方式越来越繁复。参与一次重大报道,人们总是会尽力自我动员、挥洒才情。多种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交织在一起,最有魅力的反而可能被淹没其中;三是协同要求越来越高。《国庆》直播团队进入报道手册的人员有200多人,如此规模,协同运行水平成为关键。阅兵式对空中方队的要求是“秒米不差”,对我们22.5小时的直播,同样必须“秒词不差”,每一个画面、每一秒钟都必须衔接准确,否则就可能是直播事故。因此,必须实施创意简化,使报道主线和实施方式更清晰有力。
创意简化实际既是一种创意方法,也是一种追求境界。言简就会意赅,简明才能扼要。披沙简金本来就是创新思考、创意策划的一种描述,以简驭繁是我们掌控这种大型报道的有效工作方法,而言简意丰却正是我们追求的表达境界。核心立意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创意简化过程,直播报道涉及的场景、事件、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要以简捷有力的表达迅速让观众抓住核心、融入意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创意简化,以便在直播报道时把核心内容、特色创意、关键表达凸显出来。
从实践运用层面看,创意简化有三种具体方法。
一是梳理提纯。这要求各个层面、岗位对自己的创意策划和报道方案进行全面梳理,看看报道策划和实现方式是否紧扣主线、特色分明、操作可控、效果突出。这种过程,实现了对已有创意策划、内容准备的再认识、再提升,有利于砍掉不必要、不可控的枝枝杈杈,强化主线、主脉。
二是简述提炼。这要求把要实现的创意、要获得的内容、要实施的表达,通过“简述”“重现”的办法实现简化和提炼。这实际上是要求创意者用简单几句话或几个词把所描述的复杂创意策划简捷地表达出来,其过程就是理清思路、提炼核心的过程,就是优化创意、精彩表达的过程。
三是提示提纲。这要求在创意的最后阶段,各编导组、各岗位把自己要做的简化成一两张纸的提纲,把需要别人提供的、协同的、帮助的形成一条条提示。提纲是让报道团队可以清晰把握自己、友邻和全局要做什么,提示是让各个岗位知道自己如何与别人协同。在《国庆》创意策划的最后阶段,所有的创意策划都简化成了直播脚本,以时间为序,标明特殊时间点(具体到秒)、每一时段直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岗位的工作,而22.5小时的直播最后也简化成了两张纸的提纲。如果说提纲为“经”的话,相互发出的提示和协作要求就是“纬”,两者相交,形成直播报道的内容结构。方案简化成简洁的工作指引,创意策划和报道要求就可以融入报道团队内心,直播效果和安全保证就更扎实可控了。
内容挖掘与创意提炼的诸种方法和实践,实际上对于重大庆典报道和其他重要报道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发现宏大中的细节、图景中的象征、格局中的“奇点”,既是内容挖掘的三个切入点,也是创意策划的思维方式。从人与现场、人在现场、还原现场三个路径切入做现场解析,既有助于内容再发现,也会支撑创意再提升。而创意极化、创意丰化、创意简化,既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报道本身的创意水平,也可以提升报道团队的创意把控能力。
(作者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时任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总指挥、总导演)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关于这次直播中在天安门广场设立现场演播室的探索和思考,参见《塑造引导力:重大庆典直播现场演播室构建原则》,《新闻战线》2019年5月(上)。
②设立这个直播点体现了直播点布局中的空间感觉,以多种视角展示现场塑造超越现场的感受,参见《依托洞察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画卷构思与创意实现》,《新闻战线》2019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