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工匠精神让 “融媒小厨” 大放光彩

——中青报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机找差距、抓落实

● 张 坤 《 新闻战线 》(

    中国青年报社以喜迎新中国成立70年为契机,以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以“以政治建设统领,建一流新型主流青年媒体”为目标,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自找差距,真抓落实。

    以工匠精神推进“融媒小厨”全面转化升级

    报社上下思想统一,以主要矛盾为突破口,查摆问题,精益求精,努力把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化为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的实际行动,把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整体融合成效明显的中青报特色“融媒小厨”全面转化升级,让工匠精神在“融媒小厨”大放光彩。

    更规范严谨,践行“四力”出精品

    一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对全媒体产品的内容、策划、编校、设计把好质量关,而且要严把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尤其要重视提高融媒精品再造转化率、运营获益率等。记者要不断以工匠精神进行自我检视:有没有写稿,写了几篇好稿;有没有创制融媒产品,创了几个精品。

    中青报就如何进一步改进采编队伍作风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存在不少尽职履责方面的问题,不规范和出现差错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报社进一步修订绩效考评条例,对一线优秀融媒采编人员(包括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挂职的同志)实行优劳优得,加大奖励力度,让“融媒小厨”更规范严谨,践行“四力”出精品。

    更温暖贴心,“采编为宝”出精兵

    深度融合中的中青报,规模扩大、成本增大、影响放大,但做大不等于做强,在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将内容创新作为最重要创新,如何真正围绕“采编为宝”,落实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机制留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我们还发现了“融媒小厨”很多深层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以工匠精神推动纵深改革。

    比如,一些采编人员状态不好,要么是任务设计、绩效考核、人力管理等还不够科学,失之于松;要么是追求做一名优秀融媒记者的氛围还不够浓、机制还不够健全。为了办一些手续,有些采编人员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填表说明,有时还是“白跑”,表面上看似乎程序上没毛病,但深层次原因还是服务群众的情感不够、本领不足。

    今后工作中,能不能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水平;融媒生产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服务管理等全媒体价值链,能不能齐心协力、分工有序;顶层管理设计与基层机制创新能不能有机结合,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更高效透明,守正创新出新路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是当前代表性、引领性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实现万物泛在互联、人机深度交互,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设施。

    通过前期对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上报集团、津云集团等媒体融合经验的调研、学习,中青报从迎接5G时代的战略高度,就如何以工匠精神做好技术优化融合、进一步将传播力与组织力有效转化整合、将各项纵深改革与发扬中青报优良传统有机衔接融合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按照“守正创新,将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的目标要求,将新闻、调查、评论、深度报道、运营、技术、资金(本)等优质资源向新媒体端集结。 

    以自我革命精神倒逼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融媒小厨”健康快速成长,还面临诸多考验和问题。比如,精品迭出的同时,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个大问题;推动进一步融合,意识形态责任制如何落实并执行到位是个大问题;面对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内容驱动,是否能用得好融媒小厨的人才是个大问题。另外,如何通过加速“一体化”融合改革,更彻底地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自我革命,不断扩大中青报品牌覆盖面和影响力;如何真正把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也都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并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正纵深推进融合改革的中青报,与具备一流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青年主流媒体差距还较大,凸显出“技不如人”“对内外平台和技术用得不够好”等危机和隐忧。在大规模提高互联网技术能力前,需要“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技术为“宝”,服务特色“私家菜”和“订制菜”;技术成“贝”,服务“家常菜”和“标配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技术研发设计人才,尽快培养出更多优秀“融媒制片人”“融媒导演”“融媒运营官”“融媒设计师”“融媒主编”等,掀起全员“技不压身”“技压群芳”“一技独秀”的学习热潮。

    尊重现代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互联网市场运营规律,中青报“自我革命”,一面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一面举起品牌的“产业锤”,倒逼自身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

    所谓有思想的“视觉锤”,就是要创新表达,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找到“理性”“温暖”“向上向善”等着力点,用心、用情、用力,一锤一锤“砸”下去,在多样化、精准化、分类化的精品再造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突破;所谓品牌的“产业锤”,就是紧紧围绕主责主业、传媒产业链和青年文化消费市场拓展业务,提高市场盈利能力。要依托中青报70年的品牌优势,通过“跨界融合、价值变现”,以“文体IP”“商业服务”“游戏文创”“内容孵化”“资本运营”等为着力点,在跨界化、多元化、资本化的产业衍生过程中,围绕内容打造全媒体产业链。

    惟有改革,我们才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的过程中,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惟有改革,一个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的一流新型青年主流媒体,才能在全媒体时代浪潮中不断成长壮大,写下媒体融合发展的“中青答卷”,写下担当职责使命的“青春答卷”。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利云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建设新型传媒集团
工匠精神让 “融媒小厨” 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