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 姜春勇 《 新闻战线 》(

    你与人民有多近,真情就会有多深,力量就会有多大。初心,需要坚持不懈地在新闻实践中去体现、去强化。一直在路上,随时准备出发,不偏不移,这是一个新闻人应有的状态。

    时间过得很快,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4年了。闲暇之余,有时也沉思:我们抵达的今天,是否就是我们梦想的彼岸?抵达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拥有出发时的初心?又是什么让我坚守至今,痴心不改?

    心中有人 笔下有情

    2004年,我主持创办了一个名为《新闻故事》的栏目,定位“百姓悲欢,人文关怀”,提出“让道德公民成为新闻主角”。

    当时的背景是,随着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采编队伍的年轻化,一些不良行为在极少数采编人员中出现,热衷“红黄灰”新闻(“红”指暴力灾害新闻,“黄”指低俗媚俗新闻,“灰”指宣扬颓废消极人生观的新闻),不深入实际,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感受,稿件缺乏人性关爱,只顾抢眼球、抄材料,道听途说的情况时有发生。

    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为此,我要求记者沉到社区街巷里去,和群众交朋友,捕捉普通人积极向上的感人故事,做社区编外干部,帮扶贫困家庭,泡在社区里。

    这一招迅速见效。记者们很快融入,找到切入点。于是,一批反映草根百姓的鲜活故事被不断挖掘,相继推出——

    数年如一日,利用暑假在千米深矿挖煤为学生缴学费的山村教师刘念友,隐姓埋名60年的抗日老军人杨养正,独自撑起一个家的8岁女童倪冬艳,热心照顾残疾儿童的小贩周书平,身患白血病仍打工挣学费的刘本玲,见义勇为血洒异乡街头的山乡少年刘君洪,勇救落水儿童牺牲的大学生李恒太,50年为妻子凿出6000级“爱情天梯”的刘国江……

    这些人普通得就像山涧的流水或暗夜里划过天空的流星,微小是他们的标签,平凡是他们的命运。但,他们真实,真实的力量胜过万千花言巧语!

    我们坚持每天推出一个普通百姓在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故事,这些凡人的善举美德、人性光辉,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感动了无数市民,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新闻故事》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优秀栏目奖,多篇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支“巷子记者”队伍也因此得以成长,我为之总结出“眼光向下、心中有人、笔下有情;摸着脉搏、巴着地皮、贴着人心”的特色定位。

    媒体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参与者。2006年初,我们组织广大市民从报道的这些人物中评选出“感动重庆十大市民”。令人欣慰的是,此后,该项活动升格为一年一度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0多届,影响力越来越大,群众参与投票数年均超过500万次,成为重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大盛事。

    我们的这些做法获得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相继做了专题报道。

    成绩归于过往,感动永存心底。至今我都还记得,在“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现场,我们请来了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大学生李恒太的父母。夫妻俩坐汽车又转火车从东北一个很偏僻的乡村赶来,在长江边一次次地眺望,希望能看到自己儿子的身影。我们请他们吃自助餐,两口子讷讷地很少动筷,我说:“吃多少都是一样的钱,多吃点吧。”两口子直说吃不下,他们一直念叨,很感谢重庆人还记得他们的儿子。

    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他们,这些可爱可敬的普通人。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他们的话却像深植大地的树根一般驻扎在了我的心里——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俯下身,察实情,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你与人民有多近,真情就会有多深,力量就会有多大。这是从业30年来最大的感受,是我一直恪守的初心。

    在“重走”中体现初心

    作为新闻人,初心要通过具体的报道来体现;要在行走中去感受初心、强化“四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新闻人初心的具体体现,深入基层、明辨是非、坚定信念、讲好故事就是新闻人的担当与使命。 

    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新闻队伍存在脚力偏软、眼力偏短、脑力偏浅、笔力偏板的问题。如何提升“四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主持策划了5次以“重走”命名的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2014年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之路”,2015年的“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2017年的“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2018年的“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还有目前正在进行的“丰碑!重走成渝铁路”,都是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重大主题进行报道。

    “重走”重在一个“走”字。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

    5次“重走”采访都有时间跨度大、行走路线长、报道规模大的特点。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报道,采访团队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横跨鄂渝两地10多个县市,辗转3000多公里,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共发稿50多篇。虽然很累,但记者们却很兴奋——因为他们正在创造历史: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报道这一历史事件。用脚步丈量先辈走过的土地,真实还原历尽艰辛的迁徙之路,追寻那份抹不去的乡愁。

    “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采访条件更为艰苦,四路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穿行在渝、湘、鄂、黔、陕之间的大山深处,险峻崇林,最终形成20个版、10多万字的报道,还有记者在登山途中不幸摔伤,卧床数月才愈。这是重庆新闻媒体首次对巴渝古盐道进行的全方位采访报道,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巴渝古盐道成为一段时间来的文化热词。

    “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历时4个多月,采访团队走遍重庆38个区县,行程上万公里。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收集全市38个区县的古诗资料、历史文献,涉及面太宽,规模很大,况且古代巴渝几经战乱,很多史料都已散失。这,对于新闻人而非专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最终,当我们“重走古诗路”系列形成36个版、10多万字的报道时,有专家惊呼,这是重庆第一次以区域为视角对巴渝古诗进行全面梳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工程。

    “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的采访团队历时6个月,走进渝黔交界的大山里,寻找“红军手迹”背后的故事;走进巫溪的深山里,寻访彭咏梧牺牲之地……采访涉及重庆近20个区县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共推出28期共计10余万字的报道。我们探寻初心的源头,解读信仰的力量,使这组报道具备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收藏性,成为践行“四力”的生动之作。

    正在进行的“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也是采访团队历时一个月,实地走访500多公里成渝铁路沿线之后的扎实之作,真实还原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修建历史,彰显共产党是为百姓谋幸福的,探寻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心。

    5次“重走”,任务重、时间紧、采访条件艰苦,但我们收获丰盈,5组报道两获中国新闻奖,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反响和热烈好评。

    作为5次“重走”的策划者与亲历者,我的体会是,这种实地寻访的大型主题报道既是对采编队伍的一次精神洗礼、一次信念的升华,也是对记者采访作风的最好锤炼,是对坚持正确新闻志向的强化。参加采访的记者都感慨,一次实地重走的收获,是在办公室读多少书都无法获得的,只有到现场去、到生活中捕获最鲜活的素材,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佳作精品,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可以这样说,“重走”系列报道已经成为重庆日报践行“走转改”、锤炼队伍、提升“四力”的重要抓手。

    责任与热爱 方能坚守

    新闻生涯对我来讲,犹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在采编一线,笔耕不辍。近5年来,我采编的作品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为了纪念重庆大轰炸中的死难者,重庆开展了过程艰辛的死难者名单调查收集工作,以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历时数年追踪此事,多次采访相关专家和受难者家属,走访大轰炸实地,细心收集诸多历史资料,多方采访,数易其稿,于2016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创作了报告文学《寻找湮灭的名字》,并获得中国新闻奖。很多读者留言说,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才能坚定前行。

    5次“重走”系列全部采用了全媒体报道手段。在“重走古诗路”中,我们更是运用了全媒体的方式传播,同时创新开展了系列衍生活动,把一个单纯的系列报道延伸到多个方面——召开“重走古诗路”系列报道研讨会、举行“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评选活动、出版图书《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举办群众性的《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巴渝古诗词诵读大会》,联手中央民族乐团、重庆民族乐团推出大型《思君不见下渝州》民族音乐会,把“冷题材”变成了“热话题”,从单一的纸质报道做成了融媒体产品,发展成系列活动与产品,增加了传播的厚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党报的责任担当。

    曾有年轻记者问我为什么总能保持工作的热情?我回答,源于我对新闻工作始终抱有的敬畏之心,对这份职业的自豪之感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了热爱才有激情,有了敬畏才能担当。

    为采访巴渝古盐道,在酷暑中,我和年轻记者一道攀爬近乎垂直的崎岖山道,衬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重走古诗路的采访中,我手脚并用爬上当地人都很少去的武陵山,去追寻古人的文化回声。重走信仰之路,我在巫溪的大山里颠簸辗转数天,为了去聆听那一个个红色故事,拜谒一处处红色遗迹。

    2016年11月7日,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从业30余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过了一个难忘的记者节!风景在前,不走怎能领略?继续上路吧,老兵!

    这是自勉,也是心声。不负信赖,初心不改,唯有前行。

    时光悠远,纸短情长。34年的努力与精进,让我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我深信,只要我们心中有人,笔下有情;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四力”并进,在一个时代的叙事里,必将有我们书写的故事;在一段时光的印记里,会留下我们的坚实足迹!

    (作者系重庆日报副总编辑,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陈  野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