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民姓民”寄初心

● 朱国顺 《 新闻战线 》(

    “姓民” “为民”是新民晚报须臾未忘的特质。始终追随着光明的足迹,始终与人民息息相连,始终把党的初心使命作为指引我们奋进的灯塔,这是新民人“永远是年轻”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几年前,随着上海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揭开序幕,新民晚报的定位确立为四个字“新民姓民”。这既是一张报纸的特色特点,也是实现共同奋斗目标大合唱中的一个声部。我们须臾不忘职责使命,心系重托,心怀读者,以民生大报特色特质,奋进在媒体融合大道上。

    今年9月9日,新民晚报将迎来创刊90周年,这也是内地媒体中第一个过90岁生日的。我们给自己的寄语是“90后,再出发”,希望90岁的新民晚报,像“90后”青年那样,朝气蓬勃更奋进。

    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气,我想,原因就在于这张报纸以及媒体融合后以“新民”为标签的全媒体,在90年历程中,始终追随着光明的足迹,始终与人民息息相连,始终把党的初心使命作为指引我们奋进的灯塔,这是新民人“永远是年轻”的基因。

    追寻光明,与党的奋斗事业休戚相关

    在光明尚未普照大地之际,新民晚报前身新民报,就抱着追寻光明的初衷,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事业紧紧联结在一起,书写了自己的重要篇章。

    当年,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两件中国共产党人的盛事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扬,得到了人民的敬重与爱戴。这两件盛事的背后,都有着新民报付出的努力。

    1944年夏秋间,一段这样的描写深深地印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

    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的了。领口是照例没有扣的,一如他的照相画像那样露着衬衣。眼睛盯着介绍人,好像在极力听取对方的姓名。谈话时,依然满口的湖南口音,不知道是否因为工作紧张的缘故,显露疲乏的样子,在谈话中简直未见笑颜。然而,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辞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我们依次听下去,从头至尾是理论的说明,却不是煽动性的演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先生。

    上述描写出自长篇通讯《延安一月》,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地方的民众第一次在出版物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这篇十万多字的通讯正面描写了作者所见所闻的延安真实情景,对于国统区的民众来说,这样的新闻前所未有。广大的中国民众,由此真切地了解到,在中国的西北角,有一支真正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力量,在为民族未来而浴血奋战。

    《延安一月》的作者,就是当年新民报主笔、后来任新民晚报社长的赵超构先生。1944年六七月间,赵超构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等地采访。前后一个多月时间,这位新民报记者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近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延安生气勃勃的景象,为此写下了生动的长篇报道,在新民报上连载,向国内外充分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充满希望的延安。这篇中国新闻史上的名作,在全民族抗战艰难时刻,为中国人民点燃了希望之火。周恩来总理后来评价说,“这是中国的《西行漫记》”。

    另一件盛事,知道的人很多,但知道与新民报密切相关的人却不多。 

    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最醒目的位置,刊登了一首词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起全国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这是这篇名作第一次公开发表。

    重庆谈判时,文友柳亚子拜访毛泽东,并向他索要诗作。毛泽东说,近期忙于事务,没有什么新作。遂将一首旧作抄写送给了柳亚子先生,这就是长征刚抵达陕北时写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柳亚子细读一遍,顿时大赞,好词!词作迅速在山城重庆传递开来,各界人士纷纷索阅,如获至宝,掀起了一股唱和热潮。但由于当时种种原因,词作始终未得公开发表,也让许多人翘首以盼。

    新民报通过多方途径得到了词作。在发行人的支持下,副刊编辑吴祖光将词作全文公开刊发在《西方夜谭》上,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词作刊登时并附有编辑后记:“毛润之氏能诗词似渺为人知。”《沁园春·雪》“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由此,全国人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中国共产党也为更多人所敬仰。

    “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

    在90年的历史长河中,新民晚报与进步共鸣,与光明相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岁月。1982年复刊后,新民晚报如“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贴近市民、服务读者。

    “姓民”“为民”始终是新民晚报须臾未忘的特质,“夏令热线”就是这份特质的重要体现。

    今年7月8日,第27届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启幕,这一著名媒体品牌连续27年在酷暑下为民排忧解难,服务市民、服务上海发展。

    “夏令热线”刚刚出现的时候,上海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远非今天可比。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二十多年前,大量的居民住宅还都是有几十年房龄的旧式民居,水电煤气的供应能力,远不敷需要。在相当一部分区域,断水断电屡屡发生。越是酷暑时分,越是用水用电高峰,经常遇到断水断电情况,居民生活不胜其扰。为了帮助市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新民晚报创办“夏令热线”,服务市民生活急需,帮助市民解决生活难题。当时,开辟专门服务热线的媒体并不多见。

    1993年夏,申城连降暴雨,全市250多条路段多次积水,住宅进水的人家难以计数。在新民晚报刚刚开通的“夏令热线”,上海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接听市民电话,现场办公。热线电话接到市民对水、电、煤、公交、出租车、商品质量、市政建设等领域的投诉之后,新民晚报记者随即进行采访,与有关部门联络解决,在二十多年前,这还是一个很新颖的为民解忧方式。“夏令热线”开通第一天,两小时之内,居民拨打电话次数就达3000次左右。1个月内,新民晚报刊出各类相关报道69篇,在解决民生难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7年后的今天,上海的城市面貌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那些热点问题,已不再是难点。现在读者来电反映更多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新的业态出现后产生的新问题。但是,新民晚报为民分忧的初心,依然没有改变。在今年接听“夏令热线”的现场,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说,“夏令热线”要做实做好,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让市民更喜爱,也让工作部门更好地联系群众。

    新民晚报每一次大的发展时刻,都与时代紧密相连。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新民晚报刊登了会议开幕消息以及邓小平同志开幕词全文和会场传真照片。当天,新民晚报发行首次超过100万份,新华社还为此发了新闻。

    1997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新民晚报发行量超过了185万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新民姓民”再奋进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新民晚报与全国各主流媒体一样,“深度融合,整体转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按照“新民姓民”的精准定位,不断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作为上海的城市符号,读者与市民对新民晚报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全媒体时代,不仅要办好一张精品报纸,更要满足受众对“新民”品牌在互联网世界的传播需求。

    2016年11月1日,新民晚报掀开了历史崭新一页。从这一天开始,已历经87年岁月的新民晚报实现了全彩色印刷。焕然一新的报纸版面、力透纸背的呈现方式,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017年8月16日,随着新民晚报融媒体中心建成启用、“新民”客户端全新改版上线,新民晚报媒体融合进入了全面融合新阶段。客户端整合为6大频道, 融媒体中心实现报纸、视频、新媒体传播多种功能为一体,构建了“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实施平台。“新民”的新闻产品,从24小时刷新一次的报纸,向24小时即时刷新变奏,融合转型进入新阶段。

    2018年7月和10月,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和效果,新民晚报分别用了3天和1周的时间,高效率地推出了微信端的“新民早报”和客户端“上海时刻”视频新平台。两大媒体融合改革举措,进一步将报纸端雄厚的采编生产能力向融媒端溢出和衍化。

    2018年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中国进一步昭示对外开放决心的一次盛会。为了全方位、全视角、全媒体传播好进博会盛况,在进博会倒计时20天之际,新民晚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视频组与大咖云集的摄影部合并,重新组建视频摄影部,将摄影记者转型为摄影、摄像两栖记者,大大激发出摄影记者的技术潜力。以短视频为主攻方向,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极大释放了采编队伍的融媒作品生产能力。

    自今年年初开始,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先后组建了“新民眼”“金海岸”“深海区”“海上客”“三分·天下”“新民夜上海”“新民帮侬忙”“新演艺”“上海歆克勒”等9个全媒体工作室,突出媒体融合专业化、垂直化优质内容的生产,实现迭代发展。

    这项工作实行将近半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媒体融合优质产品常见常新,作为地方媒体,点击过六七百万的作品已有多篇,微信阅读10万+的文章也屡见不鲜。最近上海推进垃圾分类,新民晚报各端口的相关报道,屡屡获得良好传播效果,有的微信阅读超过60万,点赞数超过3400个。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文章的传播力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报纸单篇文章的作用,主流媒体主力军不仅进入了主战场,更是有效占据了互联网舆论的制高点。

    一张即将90岁的报纸,依然有着勃勃生机,依然奋进在媒体融合的大道上,依然有着较高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与人民紧紧相依,为人民分忧解难,做人民期盼之事,这是新民晚报的奋斗秘诀和奋斗愿景。

    (作者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永不凋谢的天山红花
“新民姓民”寄初心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在行走中诠释初心
把理想和信念根植于新闻实践
心中永远住着骄傲的少年
我们的路
以新湖湘精神,勇挑传媒使命
党报守夜人
新闻为民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