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捡来” 的故事感动了江海大地

——江海晚报践行“四力”办温暖媒体的实践和体会

● 宋 捷 叶 国 单 峰 《 新闻战线 》(

    摘要:用脚丈量,沉下身才能积累最动人的鲜活素材;用眼观察,接地气方能捕捉到最生动的感人细节;用脑思考,观风云才能讲出有共鸣的温暖故事;用笔还原,付真情才能写出拥抱时代的优秀作品。深耕江海大地,传承爱的故事。江海晚报一直高高举起温暖的旗帜,鼓励记者多写有温度的新闻,多讲有灵魂的故事,用真情和平实传播正能量。践行“四力”,办温暖媒体的实践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践行“四力”    温暖媒体     江海晚报

    3月15日,江海晚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刊发的消息《女教师一通电话,救了学生一家》刷屏。次日,晚报隆重推出的暖新闻《学生没来上课,家长语焉不详,一切太反常……老师及时上门救下三条人命》也在江海大地产生深远影响,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诸多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在6月中旬公示结束的南通市第40次文明新风典型评选中,海门市能仁小学四(3)班班主任黄琴老师高票入选。

    这个记者在医院高压氧舱治疗时偶然听到的故事,仅是江海晚报践行“四力”走温暖路线的寻常片段。多年来,江海晚报深耕江海大地,讲温暖人心的故事,办有温度的报纸,用“主流、本土、温暖、实用、好看”凝聚受众,守住了新闻舆论阵地。

    用脚丈量,沉下身才能积累最动人的鲜活素材

    5月,一部献礼建国70周年和致敬教师群体的电影《海安舅舅》在南通海安取景。从1988年开始,海安的老师们就不辞辛劳远赴云南宁蒗支教,31年从没中断,至今已为当地培养两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舅舅”在宁蒗是最尊贵最亲切的称呼,而当地人都称海安支教老师为“舅舅”,可见他们对支教老师的感情。在这部讲述支教教师用真诚付出给宁蒗带去巨大变化的电影中,诸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情节,都来自江海晚报记者深入宁蒗一线的报道。多年来,江海晚报先后派出10余批记者,远赴几千公里以外的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地,对“教育之乡”南通智力支边的壮举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采访。

    从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如东籍老山战友等先进群体,到磨刀老人吴锦泉、修车老汉胡汉生、排雷英雄尤建华、救人英雄赵顺秋、救火英雄周江疆等“中国好人”,晚报记者从江海大地起步,直至祖国边陲各地,采访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他们以过硬的脚力走过千山万水,在无数个一手素材中,“捡”出了一个个感动南通、享誉全国的精神文明典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要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首先需要用“脚力”到一线寻找有分量的新闻素材。只有迈开腿、俯下身,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与采访对象坐一张凳,面对面、心贴心,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没有好脚力作保障,眼力、脑力、笔力就根本无从谈起。但锤炼脚力的同时,必须用好眼力、脑力,善于发现捕捉事件、人物的闪光点,否则就算走遍千山万水,也难有收获。

    以通讯《通州“抱抱哥”蹿红网络》为例。起先是记者在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时,无意中看到同学女儿画了一幅《大手拉小手》,便随口问了一句,“你画的是谁啊?”没想到,孩子开始一个劲地“数落”起画中这个警察的“好”。见记者有些诧异,孩子的爸爸说,“这个警察每天早上在幼儿园抱送孩子,都两年多了,不容易。据说,在通州好人评选时期,许多家长联名写信要求选他呢。”

    记者敏锐察觉到这事不简单:当下老百姓需要这样实实在在为民服务的好警察!第二天,记者便到那家幼儿园走访,一边实地察看警察的工作状态,一边和路边的家长闲聊: “每次他都帮我把小孩抱出来,现在我跟小孩说,你自己下来吧,她都不肯。”“从他每天数百次为家长弯腰抱小孩的弧度中,我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度。”“看到他的身影,我们心里就很踏实。”……家长们出奇一致的好评,更坚定了记者最初的判断,随即又接连走访了幼儿园老师和交警部门:“我们站一个小时都觉得累,他每天都弯腰抱孩子,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他天天如此,真的不简单。我们打心底里佩服他。他这一抱,抱出了人民警察对群众的爱”……

    就这样,在不断的走访中,一个在平凡岗位数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雷锋式好警察形象便越来越丰满了。经过精心打磨,江海晚报在3月2日“学雷锋日”前整版推出了这篇通讯,随即温暖全城,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被称为“抱抱哥”的陈忠林也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最美警察”荣誉称号,荣记一等功。

    江海晚报众多的典型报道证明:越接近,越出彩。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坚持用脚丈量这片热土,便能源源不断汲取鲜活素材,创作出时代所需的新闻佳作。《关爱一线牵》栏目6名“80后”记者10年如一日,每周走访10名困难群众,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完成小小心愿。这样一个爱的传承得到全城呼应,成为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公益行动之一,在这个群体中还涌现出了江苏省唯一一位来自基层新闻单位的“80后”政协委员龚丹。

    用眼观察,接地气方能捕捉最生动的感人细节

    多彩多姿的现实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要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味生活,盯住一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刨根问底进行深入采访,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年3月,江海晚报一位记者因突发性耳聋,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每天要做一个小时的高压氧舱治疗,手机不好带入,与外界暂时失联。治疗第一天,他发现同时进舱的6位病友中有一个三口之家,是因煤气中毒住院的。30多年职业生涯练就的眼力让记者敏锐捕捉到这个海门小家庭背后的一段故事。原来,一家三口前一天煤气中毒,全部躺倒在家中。女儿陈思怡早上没去晨读,班主任黄琴和家长电话联系,坚持不懈地拨打了8次,铃声终于震醒了父亲。因为语焉不详,黄老师发现不对劲,便火急火燎地赶到陈家,在多次重重地敲门后,门终于打开了。三人被及时送到了医院……

    一通电话,三条人命,记者在高压氧舱里“捡”到这么一个感人的正能量新闻,眼前一亮。治疗一结束,他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舱门……半个多小时后,初稿就在南通发布和江海晚报公众微信号上推出,晚上又精心打磨,在次日晚报《城事版》头条位置推出。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机构,每天的选题来源有很多。选题不缺,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怎样才能沙里淘金,把好故事选出来呢?这正是考验眼力的地方。练眼力的终极目标是:任你乱云飞渡,我仍目光如炬。

    心明才能眼亮,眼亮才能心明。在医院高压氧舱里捡到一条“活鱼”,看似偶然,不可复制,但处处留心生活、在任何场合都保持高度好奇心的态度是可以复制的。记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要看火热生活、国家大局、世界大势,要锻造一双火眼金睛。当然,好眼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除了需要扎实的新闻基础,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辨别力,更需要忠诚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行力。

    用脑思考,观风云才能讲出有共鸣的温暖故事

    当前,传统媒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都市类媒体,在惨淡的市场竞争中日渐式微。业界甚至有人认为,晚报都市报已经阶段性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对这样的论点,我们不敢苟同。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传播介质怎么演进,人们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温暖人心的情怀。在众生喧哗中,客观公正、传统操守、专业主义精神,始终是新闻人的“吉祥三宝”,有温度有故事的新闻永远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而讲述温暖的故事正是晚报都市报的强项。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达的搜索引擎功能,给记者写稿带来很多便捷。但是,一篇能打动人心的好新闻,绝不是坐在电脑前,找一点资料、打几个电话就能完成的。要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脑力,深入思考以后,才能凝聚在笔端。不充分发掘脑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江海晚报一直高高举起温暖的旗帜,鼓励记者多写有温度的新闻,多讲有灵魂的故事,用真情和平实传播正能量。今年5月10日刊发的消息《通剧咚咚锵,凝聚邻里情|八旬老人自掏腰包请村民看戏30年》,便是记者在理发时“捡来”的。记者在小区理发时听到咚咚锵的锣鼓声,循声而去,发现100多位老人在聚精会神地听地方戏,如痴如醉。戏班子是哪里的?听戏的老人又来自何方?看戏的钱谁来买单?脑海里冒出的一系列问号,驱使记者去探个究竟。仔细一打听,故事还真不少:戏班子是崇川区文化馆的,听戏的来自相隔几公里的两个社区,请客的是一位八旬老人。再细问,买单的老人却三缄其口,怎么都不肯说。记者急中生智,抛出通剧鼻祖陈泉是自己亲戚这个诱饵,终于感动了老人。原来,老人请邻居看地方戏已经坚持了30年。7年前老家拆迁,老邻居“劳燕分飞”,住的比较散,老人就决定在老邻居相对较集中的天都花苑搭台唱戏,还邀请老街坊的新邻居们一起听戏,传播文明新风。文艺搭台、文明唱戏,一个暖暖的故事,就这样传播开了,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用脑思考建立在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的基础上,同时用脑思考又是用笔还原的前提。只有经过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拨开迷雾见明月,才能在千头万绪的素材中“捡”出读者需要,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启迪引领作用的温暖故事。

    用笔还原,付真情才能写出拥抱时代的优秀作品

    “高高盘起的发髻,修长的身材,出众的气质,葛敏的身上处处都能看到一名出色舞者的痕迹。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她仍乐观、阳光;面对每一个前来问候或合影的人,她都报以灿烂的笑容……”

    “别人的帮助或同情只能是锦上添花,自己的信念和行动才是良药。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的那天,关键在于无愧我心……”

    上面两段文字出自江海晚报的通讯《从舞蹈精灵到渐冻症患者 葛敏:信念和行动是唯一解药》一文。细腻的笔法、朴实的言语、清新的文风……记者寥寥数笔便将葛敏与命运顽强抗争,不妥协、不放弃、不言败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数读者被这种当今社会最需要、最值得发扬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不经意间热泪盈眶。这个张海迪式的生命强者典型经江海晚报率先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反响,人民日报两次整版讲述了葛敏的故事。

    这是记者千锤百炼的笔力展现。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反映在笔力上。笔力,从字面上看是笔下生辉的能力,但背后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理想情怀、知识涵养和专业功底等综合素质的展现,练就非凡笔力,需要记者勤写苦练、精雕细琢;需要记者不断改进文风,创新话语体系。

    “文生于情。”记者只有在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脚丈量中产生真情实感,才能用心还原出引起广泛共鸣的温暖故事。由江海晚报首发的离休党员姜美善、宋英裸捐百万慈善助学的系列报道,之所以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正是如此。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老人大爱之举背后的情怀,江海晚报记者远赴云南,一路从昆明到墨江,再到思茅,沿着两位老人曾经的足迹,一路踏访他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聆听老人同事的真情讲述,亲身感受二老在云滇大地上播散青春与汗水的艰辛与坚韧,越走近,越感动。寻访的过程,也成了记者净化心灵的过程。

    白天路上颠簸三四百公里走访,晚上旅馆挑灯奋战写稿直至凌晨,就这样,记者一口气发回了《怀着崇敬的心情西行》《大爱在千里之外荡漾》《越走近,越感动》《盛满浓浓爱意返程》《捐赠的是一百万,更是储蓄了一辈子的大爱》《把青春和大爱播撒在云滇大地》等6篇稿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如今,从昆明到墨江,走G8511高速公路,行程260多公里,4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望着车窗外从崇山峻岭中蜿蜒前伸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想象,50多年前,两位老人在没有平坦道路和交通工具的特殊环境下,是如何跋涉走到这里的……”

    “草甸、梯田、雨林、湖泊、江水……彩云之南蕴藏了太多神奇美丽的风景。而姜美善宋英两位老人扎根西南边疆,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革命本色,心系群众、扶贫济困的大爱情怀,却构筑了一道共产党人坚守精神家园的别样风景。在我们看来,这道风景远胜于其他风景……”

    这些能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字,与记者讲述故事时自然流露的真切情怀是分不开的。

    用脚丈量,沉下身才能积累最动人的鲜活素材;用眼观察,接地气方能捕捉到最生动的感人细节;用脑思考,观风云才能讲出有共鸣的温暖故事;用笔还原,付真情才能写出拥抱时代的优秀作品。应该说,新闻工作者所需具备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需要新闻工作者胸怀讴歌时代、记录历史的理想抱负,守正创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与付出。深耕江海大地,传承爱的故事,江海晚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要求,办温暖媒体的实践永远在路上。

    (作者宋捷系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海晚报总编辑;叶国系该集团卫生健康工作部主任;单峰系该集团全媒体发布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捡来” 的故事感动了江海大地
党报评论:从 “内容+” 到 “视觉+”
以 “四力” 纠 “四风” ,搞好舆论监督报道
保持历史耐心,成就副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