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走心”的新闻去“吸粉”

● 王毅红 《 新闻战线 》(

    摘要:真正的好新闻,不是靠时尚与光鲜“吸睛”,而是靠“走心”讲述好故事“吸粉”。南阳日报社坚持做带着体温的传感型新闻、深入钻探的挖掘型新闻、联动传播的融媒型新闻,留住了老朋友、赢得了新朋友。

    关键词:好新闻     守正创新     新媒体变革

    新媒体携快传播、云数据、浅阅读掀起变革风暴,一家又一家报纸或休刊或转型挥手作别。身处“纸媒寒冬”,如何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中站稳脚跟“活下来”、负重前行“冲上去”,已经成为“报人”不得不直面、不得不破解的“必答题”。

    媒体变革、受众分流,“传播为王”挑战“内容为王”

    新媒体强势启动了属于它的“创世纪”,猛烈冲击着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新闻行业传统格局。

    报纸长于文字表述,广播长于语言表达,电视长于画面传播,而“互联网+”成功地将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到一起,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让这场由互联网激起的媒体变革愈加汹涌澎湃——新闻求“新”,其“保鲜度”由传播速度决定,借助智能手机这一几乎人人拥有、须臾不离的展示平台,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让海量新闻带着现场气息插了翅膀一般“飞”到每个人眼前,比杨贵妃手上的荔枝更新鲜。

    与优势融合相比,快捷传播这一“天赋技能”是这场媒体变革的源动力,强大的传播力极度放大了新闻的引导力与影响力。因此,业内人士纷纷感叹,新闻行业“内容为王”的时代将被“传播为王”的时代所取代。然而,形式与内容终究需要同频共振,不管传播速度飙到多快,新闻最终还是要回归“内容”这一本源。

    新媒体风风火火“跑马圈地”般“圈粉”之后,驻守领域、受众群体相对稳定下来,这场变革必将转入新的阶段、进入新的战场。如何守住自己的“朋友圈”,进而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唯有在“内容”上再亮笔锋、再见真章。彼时,将是一场比拼底蕴、比拼沉淀、比拼人才的“持久战”。

    传统媒体并没有被褫夺得一无所有,手中仍握着坚挺的公信力与强大的新闻原创生产力。谈论新闻,人们常说“报纸上写的”、“电视上播的”、“广播上说的”、“网络上传的”。一个“传”字,一针见血地将当前新媒体公信力不足、新闻原创生产力欠缺的短板暴露无遗。在深耕新闻的“持久战”中,传统媒体充分发挥长期以来积淀的公信力优势,以公信力反哺引导力,以引导力提振影响力,“内容为王”有足够的底气与“传播为王”分庭抗礼。

    作为最被唱衰的传统媒体,报纸必须树立问题导向,正确研判新闻行业发展趋势,切中肯綮,精准发力,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不断强起来,以“走心”的新闻强化“吸粉”能力,留住老朋友、赢得新朋友。

    以近打远、以实击虚,面对面、手拉手,做带着体温的传感型新闻

    新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就其实质而言,争的就是人。传统媒体因为受众被新媒体严重分流以致出现生存危机,窘迫不堪。换位思量,面对“掉粉”,新媒体何尝不是压力山大?

    “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只要打得开心扉、住得进心窝,就能暖人心、筑同心。新媒体隔着屏幕线上交流、指尖沟通,看似无距离,但本身也是一种距离。传统媒体没有手机时刻陪伴左右的优势,但脚下有泥土,奔走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精准建群,做让读者既阅读、又参与的新闻

    有人说,现在的报纸,只有写的人和被写的人看。这种调侃有些尖酸,但以问题导向、有解思维去看这句话,却是一种吸引受众的思路。既然如此,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就去办“群体报”,去写特定的人群,去让他们的文字变成我们报纸上的铅字,去做让读者既阅读又参与的新闻。

    我们为小学生打造《小记者报》。一篇孩子写的作文发表出来,在学校里有老师、同学看,在家里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看,连亲戚朋友也争着看。短短一年多时间,在快乐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小记者的数量发展到6000余人,他们手中的6000余份报纸辗转传阅,以高阅读率打造了超有效发行,报纸影响力显著提升。很快,小记者数量最多的两所学校以《小记者报》为平台办起了校报,使《小记者报》拥有了稳固的根据地,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一跃成为报纸发行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我们开辟《夕阳红》专版。老年人是一个离新媒体比较远、离传统媒体比较近的群体,他们大多玩不转手机,对传统媒体依然葆有深厚情怀。两年前,裁撤《电视节目预告》版,刚一执行,报社热线就响个不停,两天接了3000多个电话,全部是老年人打来的,强烈要求保留这个版面,理由固执而温暖:这个版面,他们已经看了几十年,一直看,天天看,不看这个版面,就不知道该看什么电视节目。《夕阳红》版推出之后,很快赢得了老年人的青睐。

    我们为文学爱好者设置《晨语》专版、《连载》专版。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恒昌,“南阳作家群”强势崛起并长期占领文化高地,文学爱好者群体持续壮大。我们在已有文化版、副刊版的情况下,增设《晨语》专版、《连载》专版,为南阳文学爱好者开辟创作新天地、展示新平台。《晨语》专版刊发时评,《连载》专版刊发小说,这两个专版的最大特色就是地地道道的本土风味,完全由本地文学爱好者供稿。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文学爱好者在《晨语》专版上笔耕不辍,文字功底快速提升,两年之后成功跻身河南省作家协会。

    温暖发力,创作出为读者办实事、办好事的新闻

    作为党的媒体、人民的媒体,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推出《今晨播报》专版,为读者贴心提供详尽的办事指南、生活资讯。大到政府公告、部门通知,细到哪片区域停水停电、哪条道路封闭维修、哪路公交车改变线路,从天气预报说到穿衣吃饭,从彩票开奖聊到缴费纳税,衣食住行,无所不及,甚至设置《每周菜价》专栏,由记者走进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了解主要食品价格,供读者对比、参考。这个版面的报道带着浓郁的烟火气,聊闲话、拉家常一般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调和得有滋有味、联系得亲亲密密。

    我们推出《社区新闻》专版,为读者贴身提供周到的便民服务、温馨的居家关切。这个小区垃圾处理不及时,那个家属院下水道堵塞,拨通热线电话,记者立即赶到现场采访,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这家有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那家有个知冷知热的好婆婆,那里有个助人为乐的好街坊,访一访、谈一谈,这些暖心的事儿登到报纸上,满小区的人都要看一看、夸一夸……

    我们推出《生活馆》专版,为读者推介全国各地的名优特产,并为读者争取优惠价格,让读者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经过精挑细选后推介给读者的产品,迅速成为“爆款”,备受青睐,供不应求。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在这种更有生活味儿的互动中悄然提升。

    民生无小事,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家长里短沾满泥土的报道,恰恰是最贴近读者生活的新闻,办实事、办好事,读者一看到就眼中放光、心中温暖。

    以深破浅、以精制博,亮特色、出精品,做深入钻探的挖掘型新闻

    传统媒体不可能在传播速度上与新媒体抗衡,也不可能在信息数量上与新媒体“掰手腕”。但碎片新闻、浅阅读这种媒体变革初期的“冲动反应”,既不是新闻传播的本质,更不是阅读的本质,不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常态、阅读的常态。这是“内容为王”制衡“传播为王”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强大的新闻原创生产力,以深破浅、以精制博,亮特色、出精品,做深入钻探的挖掘型新闻。

    权威发布,做有高度、有力度的精品新闻

    公信力这一基石与底线,铸就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持续强化主题新闻,充分利用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的首发优势,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持续创新报道方式,打造专版、开辟专栏、推出专访,更细致、更新颖地做好纵深报道,打造有高度、有力度的精品新闻,更生动、更接地气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党和政府的形象与作为,举旗帜、聚民心,不断提升读者的信任度、认可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中国·南阳玉雕文化节暨季花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要事的宣传报道出色地回应了读者关切,满足了读者期待。

    我们开设《求证》专栏,站在权威的高度,发布准确消息,破除网络谣言、还原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面对网络谣言的袭扰,彷徨的人们选择信赖传统媒体,尤其期待“白纸黑字”的报纸给出答案,以正视听。专栏先后刊发百余篇稿件,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深受读者信赖。

    深入挖掘,做有厚度、有亮度的特色新闻

    真正的阅读是慢下来、沉下来的深阅读、细思考,“读”新闻也是这样,要“新”,更要有内容。传播新闻的人,总是“知道得早的人”“知道得多的人”“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的人”。有厚度、有亮度的特色新闻,从来不缺乏读者。

    什么是特色?本土,就是最大的特色。南阳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里积淀了太多人们想要知道的“古老的新闻”。

    我们开设《南都访古》专版,深入挖掘那些几近湮灭、甚至连档案馆里都找不到资料的古城故事,先后推出了“老南阳那些大宅门”“老南阳八大书院”等系列报道。新闻做得很慢,记者沉得很深,因为这些历史的知情人实在太少、太难找,在大街小巷里辗转奔波几十趟、耐心打听很多人,也许才能得到一点聊胜于无的线索。深耕细作,必有收获。《南都访古》专版刊发的每一篇稿件,都在读者当中引起较大反响,及至后来,不仅有读者打电话催稿或到报社提供线索,还轻松“占领”了众多微信公众号的“头条”,就连考古部门、文物部门都登门了解具体情况,探讨文保事宜。

    我们开设《非遗守艺人》专版,寻访非遗传承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阳的非遗项目,了解这些非遗项目曾经的辉煌和传承的现状。看似土里土气的内乡县衙“打春牛”,流传两千多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二十四节气”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十大支撑点之一,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偏远的小山村,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古缯国”,百余年前美国“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商品拐河丝绸的唯一传承人,在这里默默坚守;小小一尊石猴,红遍中原、走向全国,传承了1000多年,留下了美好的文化印记……这组系列报道刊发后,其轰动程度甚至超越了《南都访古》系列。

    真正的好新闻,不是靠时尚与光鲜“吸睛”,而是靠“走心”讲述好故事“吸粉”,足以突破传播媒介的屏障。

    以融搏融、以长补短,多元化、立体化,做联动传播的融媒型新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究其本质,是一场由创新所引发的传播技术的剧烈交汇,解决的途径是创新,最终的结果是融合。看清这一点越早,实施创新就越快,在相互融合中的主动权就越大。因此,我们要以融搏融、以长补短,将传播方式多元化、立体化,做联动传播的融媒型新闻。

    主动融合,拓展新闻传播渠道

    融合,乃是大势所趋,但由谁来主导,结果大相径庭。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纸媒行业虽然处境最为艰难,但却拥有最有价值的“硬通货”——新闻原创生产力,因此,在融合的进程中,纸媒行业最有资格拿到更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指导,精准决策、强力实施、快速推进,以自主研发的移动客户端“龙腾南阳”为载体,以旗下“三报一网”为核心,吸纳游离于周边的众多新媒体,成功打造完全以报业集团为主导的“区域性新闻微矩阵”,整合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渠道,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大潮中成功抢占潮头。

    守正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守正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成为新闻行业的当务之急。多元化、立体化的优质新闻传播渠道,必须要有优质新闻内容、传播效果与之相匹配,这是全新的挑战,更是全新的机遇。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创新运营机制,为旗下“三报一网”重新确立定位,为“微矩阵”成员明确责任分工,统一调整人员分配;创新新闻原创生产模式,优化处理新闻资源,在强化文字新闻的同时,加入现场直播、视频推送,丰富新闻产品种类、提升新闻产品质量;合理分发新闻产品,多元传播“主流声音”,让媒体融合与新闻原创生产力的优势发挥出更大功效。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新时代必然提供新机遇,新机遇必然要求新担当;新征程必然面临新挑战,新挑战必然要求新作为。纸短情长,对“报人”而言,只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就能书写诗一样的远方。

    (作者系南阳日报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郭潇颖

依托洞察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画卷构思与创意实现
寻找更多 “公约数” 放大国际传播实效
新媒体时代,行业媒体如何增强影响力
让“走心”的新闻去“吸粉”
全媒传播、 全案执行、 全心服务, 打造创新服务型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