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评论:回眸中的一份眷恋与期盼

● 赵振宇 《 新闻战线 》(

    摘要:我们正在经历伟大的变革。新形势对新闻工作提出新要求,大学的新闻学院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要“据势行事”解决其间的一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如何科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又不拒绝、限制和损害别人表达意见的自由,最终促使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新闻评论     人才培养     评论教育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发文,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申报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厅邀请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教授组成鉴定委员会,他们认为:项目组的研究工作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创新性强、特色鲜明,学生受益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具有辐射作用和良好的推广前景。为了更全面地总结十几年的办学实践,经过申报团队全体同仁的努力,今年2月,《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从新闻评论的理论研究、新闻评论的实践观察、新闻评论的人才培养等三方面展示了我校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发展历程,方便更多读者了解并直观感受有关新闻评论的思想与力量,同时也可供从事新闻评论的媒体人、学者和爱好者研究参阅。我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著作编辑,写下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

    《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记载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在这里可以看到我校新闻评论教育的创新理念和举措。它收集了来自全国众多媒体、高校、管理部门及学校、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关于新闻评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演讲、专访及学术论文,特别收录了近20年来我院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有关新闻评论的毕业论文摘编,还有反映我国新闻评论现状的年度回眸和我校新闻评论发展的大事记、会议综述等历史资料——它是我们进行新闻评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新闻评论工作的探索与发展,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研究读本。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开办新闻系的工科大学。这个创意是由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先生(1937年入党,曾任天津日报、湖南日报总编辑)提出的。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虽然近20年,但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上却走过了35年的时间。朱九思在1983年办文科时首选新闻系,并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方针。历任校长特别是杨叔子、李培根院士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新闻评论教育,30多年来,在汪新源、程世寿、吴廷俊、张昆等新老院长(系主任)的领导下,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我们才走到了今天。在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第4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获得了A,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三。张昆院长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学科评估能获得A,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在一任任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下,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成立;2005年,新闻评论方向班开办;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成立,均为全国高校首创。17年来,我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业界密切合作并服务于社会、建设开放的教学平台、走专业教育与社团活动一体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并进、专业教育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互生的发展之路,培养了一大批新闻评论人才,活跃在媒体评论部和高校的评论课堂上,被媒体誉为中国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①。

    我们正在经历伟大的变革。而本书,则从学校新闻评论教育的变革实践层面为中国高等院校新闻评论、新闻传播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二)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广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其间,新闻评论也随之发展和繁荣。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的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的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在人们的社会表达中,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意见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必将在传递观点、引导舆论、建设和谐社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和提高。新闻评论是人们直接表达自己意愿、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新形势对新闻工作提出新要求,大学的新闻学院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形势,我们要“据势行事”解决其间的一些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如何科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又不拒绝、限制和损害别人表达意见的自由,最终促使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

    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评论员到高校教授评论,长期的评论和教学实践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评论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从新闻学视野解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观点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也得到媒体的重视;从社会发展视野研究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视野阐释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世界。评论是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②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新闻评论教学进行创新。

    我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1982年毕业分配到长江日报从事新闻评论工作,2011年调入大学从事新闻评论教育,至今已近40年。现在,虽然离开了评论课讲台,但我对它的眷恋和期盼却始终不曾离去。我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目睹了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实践表明,人们对评论的需求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能提高受众的信息接受效率、增强新闻的影响力。如今,公民评论、网络评论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员素质、增加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当新闻媒体面对新形势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评论工具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时,现行的评论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却与之相差甚远。我期盼:一个融高校、媒体和管理部门为一体,能够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和宽容胸怀的新时代评论员的专门机构——中国新闻评论学院早日建成。这是“大势所趋”,我们的努力只不过“据势行事”,做了一点能够做、做得好的事。

    起步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特色教育一直得到全国高校同仁、媒体朋友、新闻管理部门领导和众多人士的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记录的是我们在过去对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探索和努力,虽有成效,但与形势发展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祈望得到诸位评论大家、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顾问、讲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焦俊波:《创办中国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4期。

    ②赵振宇:《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关于新闻评论的三点理性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4期。

深融时代的传媒伦理技术生态
新闻评论:回眸中的一份眷恋与期盼
“四力” 体现的科学思维
从哲学视角看文艺播音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