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依托洞察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画卷构思与创意实现

● 陆小华 《 新闻战线 》(

    摘要:重大庆典报道创新,需要依托对庆典本身、相关场景、相关内容及其内在特质的洞察,依托对在新历史时点人们情绪、情感、价值观共鸣共振需求的洞察,充分进行场景、画面想象,在此基础上展开直播点布局、画卷构思和创意策划,并努力加以实现。

    关键词:重大庆典     直播报道     画卷构思     创意实现

    重大庆典是饱含历史深意和时代特征的国家仪式。重大庆典报道对新闻媒体的特殊考验在于:每一次重大庆典都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点发生,有其独特性,而且与以往庆典既有历史联系又有相似性。新华社在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策划实施大型电视直播报道,以创新为追求,以洞察力为依托,以想象力为牵引,以创意实现为努力目标,圆满完成了这次重大庆典直播报道。其中的探索与思考,为业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论。

    直播点布局:结构思维与场景想象

    对一场重大庆典直播而言,直播点布局是报道主题、主线的结构性体现,是整体架构的具体支撑,是报道实施的物质基础。直播点如何布局,既体现了报道者对这次重大庆典本身特质、意义的洞察,也反映了报道者对报道策略的理解和定位。

    为做好这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我们明确了“国之典就是民之庆”的核心立意,强化了新的创意主线,即不仅要展现好阅兵前后的天安门广场这个核心现场,更要展现好与核心现场紧密相关的长安街沿线和重要革命圣地现场;明确了要把这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定位于两种类型直播的结合,即一是围绕核心现场(天安门广场)核心事件进程展开的直播报道,二是与核心事件、核心现场紧密相连、主线清晰的多现场直播报道。①这决定了我们的直播点布局与以往国庆庆典的直播点布局有很大区别,必须按照核心立意、整体框架和主线设计全新筹划。

    场景想象:按事件发展逻辑选择有说明力的节点做直播

    发挥新华社全球布局的优势,做一个大型多现场直播报道,这是对新中国六十年大庆所做的大型电视直播报道的定位。如何选择这多个现场,选择逻辑是什么?需要在筹备期相关信息极少的情况下,先按事件发展逻辑做场景想象,以选择好直播点。在报道实施时,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的场景想象,支撑了直播点选择与画面实现,构成了此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的特色和优势。

    六十年大庆这场重大庆典核心事件发生地就是核心现场。以往的国庆庆典直播,并没有清楚地展示阅兵部队从哪里来、阅兵后到哪里去。从核心现场这个点延伸,展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构成我们的报道优势,这个事件发展逻辑就成为我们选择与核心现场紧密相关现场的基本逻辑。阅兵部队从训练场出发,走向阅兵前的集结地,即天安门广场东侧长安街沿线。阅兵之后,他们经过天安门广场西侧的西长安街,返回训练场。按照以往的公开报道,徒步分队和装备分队的训练场分别在北京的东部和北部。我研究两个分队可能经过的路线,在必经的节点如立交桥、人行天桥或是高楼上设立直播点,同时以直播车为跟随拍摄的游动拍摄点,形成了直播点布局的主体架构。直播点大体确定后,我们把直播体系分为4个子系统,依此为每个直播点编号。在长安街及阅兵与游行队伍行进路线上设置的拍摄点,编为A系统;跟随阅兵队伍拍摄的两路动中通直播车,分别编为A1、A2,体现事件发展逻辑。实际上,这两路动中通直播车也是最早动用的直播点。相应地,因为准入管理更为特殊,他们在9月30日下午6点左右拿到证件,最先出发去做直播准备。

    电视直播的创意策划,考验策划者、组织者的场景想象力与影像表达力。选择具体直播点的基础是洞察直播内容的魅力所在。具体直播点的初选与最后确定,场景想象与节点思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长安街沿线并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大型直播,直播点的选择没有经验可循,更需要场景想象。

    确定了直播点布局的基本架构后,如何布设直播点呢?虽然天安门广场与长安街沿线都需要多布设,但依然需要按照场景想象与影像叙事逻辑选择有说明力的拍摄点,需要考虑高点与地面直播点不同视角、可拍摄场景的合理搭配,这需要我们有清晰的结构思维和节点思维。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徒步分队和装备分队分别出发,都要集结到东长安街。在无法提前获得行进路线权威信息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北京城区路网结构大体拟定城区外行进路线和城区内关键节点。如果把天安门广场视为一个巨大空间,把阅兵部队行进路线视为这个空间放射线的话,就需要把放射线分为两部分,三环路以外以关键节点拍摄和跟随拍摄为主,三环路以内及东长安街沿线则需要多设高点和地面直播点。

    2009年7月29日中午,因为接到通知要马上报备长安街沿线高点拍摄点,我们一行三人从新华社出发,沿长安街向东行驶到四环,边行驶边想象路边的楼可以拍摄到的场景。经过当天和两周后的两次删减,最终确定了支撑大型电视直播报道的长安街沿线直播点。在东长安街沿线,选择北京饭店楼上作为直播点,是常规思维。出于本能,我们选择了永安里丁字路口西南侧的双子座,因为这个点可以拍摄多个场景和角度,还可以拍摄东大桥路、永安里路口贵友大厦上新华社的大屏,甚至可以拍摄大屏上的画面。这个场景得到了超出想象的回报:国庆日前几天,我们得到确切消息,工人体育场是花车队伍的重要集结点,双子座直播点可以拍到他们由北向南行进、拐上长安街的画面,这个拍摄点成为直播报道中非常重要的节点。

    场景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而是要有内在逻辑。我们想象,阅兵队伍在阅兵后会依然整齐地通过西长安街。因此,在西单这个必经节点设立了一个直播点。后来,我一直在想,每一个直播点还能怎么使用呢?西单这个点能否在直播时拍到著名的北京电报大楼大钟,作为直播流程中的节点性画面,每个整点播出来?按这个想法,就把西单直播点向西挪动了一些。

    事件的发展一定会出现事先策划时想象不到的画面。但按照事件发展逻辑思考,场景想象有时可以给报道者意外惊喜。在直播指挥中心,我不断看到天安门广场现场演播室和各直播点拍回的画面,不仅精彩纷呈,而且许多超出了预先的设想,那真是视觉的盛宴,不断出现激动人心的时刻,各时段导播也不断在直播中使用这些画面。

    结构思维:把多个现场、多种场景、多组画面编织成有机体

    大型电视直播报道绝不只是现场的渐次出现,更不是画面的堆积。直播中出现的画面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必须有其内在逻辑。因此,我们要求必须依循事件发展逻辑、直播叙述逻辑、人们的关注逻辑②。这三个逻辑的展开,必须有布局得当的直播点做支撑。

    六十年大庆庆典必然随时间线、事件线展开多个现场、多种场景、多组画面,主题线也需要相应的现场、场景与画面做支撑,主演播室、现场演播室、在哈尔滨的黑龙江卫视演播室也会出现多个场景与画面。所涉及的多个、多组画面如何编织到大型电视直播报道中?即使是按事件发生顺序这种最简单的方式编织画面,依然有一个如何主观能动反映现场的问题。因此,创意策划时就需要有更强的场景想象,以很强的结构意识和把控能力实施直播点布局,以结构思维把多种场景、多个现场编织起来,构成直播有机体。

    围绕天安门广场这个国庆庆典核心现场,阅兵式、群众游行、联欢晚会虽然是渐次发生,但核心位置、事件发展状况又有明显不同。阅兵式在长安街,群众联欢主要在天安门广场中间部分。因此,直播点的布局,必须既针对不同事件、场景、任务的特殊需要,又相互支撑,便于兼顾同一现场不同事件、不同拍摄任务。因此,我们把这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国庆》所设置的59个拍摄点位(部分点位布置了多机位,实施了二级切换)编为4个系统。整体上,是点式布局、线式布局、放射式布局等3类布局的结合。所谓点式布局指在天安门广场内按庆祝大会与联欢晚会的不同报道需要,分别设置拍摄点,形成B、C两个直播系统;所谓线式布局,指在长安街及阅兵、游行队伍行进路线上设置拍摄点,即为A系统;所谓放射式布局,指与天安门广场这核心现场紧密相关的海内外直播点,即为D系统。这4个系统在直播中提供了同时报道、展现多个现场的可能。同时,其相当部分是“复用”的,直播组要依任务的需要转场工作,因此,大多数人都要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

    这里的点式布局部分,分别针对上午的庆祝大会和晚上的联欢晚会,准备了两套直播点布局,分为B、C两个直播系统。实际上,两个系统的多个点位是同一组人,到晚上进入另一直播系统,而且在下午时段还要继续支撑直播,有些B系统点位的人员晚上前还要换到C直播系统的另一岗位。

    这里的线式布局,体现了直播按时间线、事件线展现场景、画面的需要,便于对当天阅兵准备、出发、受阅、撤离过程进行全程展现。从通州、沙河到长安街沿线的各直播点接力式直播,展现阅兵部队、花车、群众游行队伍的行进过程。《国庆》的上半阕《国之典》篇章,就是以庆典活动为核心,以展现阅兵过程为立足点,以演播室主持人为串联,以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电视直播、演播室访谈、专题片为主要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形式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

    这里的放射式布局,主要是满足主题线直播所需。我们选择了上海、延安、深圳、北川,这几个地点都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选择了巴黎、纽约、香港等作为海外直播点,展现新中国国庆在海外引起的反响和世界意义;选择了要开庆祝会的清华大学、队伍的集结点鲁迅中学、东单体育馆和哈尔滨等几个地点,这都是“有故事”的地方。

    作为把多种场景、多个现场编织成直播有机体的体现,直播策划案中,还明确提示了《国之典》篇章各主题板块的脉络:一是以方阵走向天安门的顺序为时间轴,划分小单元,围绕特定主题讲故事;二是以天安门广场为空间轴原点,以广场庆典为核心搭建主题框架,同时兼顾世界各地庆祝活动,通过明暗线结合的手法,突出新华社的报道优势和直播特色。

    空间感觉:以多种视角展示现场,塑造超越现场的感受

    电视直播是一个以实时画面流影响受众思维和内心感受的传播手段。重大庆典核心事件所涉及的多个现场、多种场景,会随核心事件和相关事件发展出现在受众眼前,既体现为时间的连续性,也体现为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展开空间想象,多个现场、多种场景、多组画面构成的空间,是一种连续性空间。在创意策划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是,大型电视直播报道不仅必须把空间连续性、特殊性展现出来,还需要通过视角变换、时空转换重构现场,以画面为受众塑造新想象空间,超越只有有限视角、视域的现场观众所能感受到的场景和内容,以画面的编织塑造出大格局、大意境,与重大庆典的意义、地位相匹配。这就需要在直播点布局上体现出来。

    天安门广场在4个直播系统中被称为是点式布局,实际上,这个“点”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如何通过直播画面有效体现出来?当然是在常规位置上力争有我们的直播点位。因此,我们努力求得各方支持,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红墙铁架、东华表旁、金水桥西外桥窝、西临时观礼台、西红墙铁架等处设置了直播点,在东红墙对面路边、广场区军乐团东侧、广场东侧等也设了直播点。这些布设在长安街两侧铁架上和地面的直播点,视角高低差不大,但镜头视域有明显差异。直播视角如有较大变换,可以重塑观众眼中对现场的感受。在大会堂北门升降车、东北角铁架、楼顶东北角及大会堂东侧、国家博物馆楼顶等,我们也都设了直播点。

    对前述直播点的叙述顺序,大体就是我们在直播B系统中的编号顺序。我们从天安门城楼东侧开始,以逆时针顺序,由地面(铁架)到楼顶给直播点编号。从城楼东侧开始,是事件发生的顺序,也是我们对天安门广场这个空间的定位顺序和展示顺序。这个展示顺序实际上体现的是我心中的直播点调度逻辑和画面展示逻辑,也代表我们对展示核心现场、塑造这个空间的理解。

    为更有效地通过视角变换、时空转换展示天安门广场这个核心现场,塑造独特空间感觉,在直播中重构现场,与以往直播点布局最不同的是,我们在大会堂中段楼顶、纪念堂楼顶和东北角设了直播点。特别是经过多方沟通,在人民大会堂南段东北角设立并多次长时段使用了天安门广场演播室。这个演播室恰到好处地“借用”现场实景,放大了核心实景的感染力,在主持人、灯光、实景的“塑造”下,让实景成为会说话的“引导者”。国庆当天,新华社天安门广场演播室在第一缕阳光抵达天安门广场时开始启用,不仅在这个大型电视直播报道中起到支撑时空转换、现场调度的功能,担负起了位于新华社新闻大厦的主演播室的备用演播室功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直播点之一。这个点位的视域独特,可以拍到许多以往直播从来没有展示过的现场情景。演练时我们就发现这个点位可以提供独特画面,因此,在直播核心时间,使用天安门广场演播室尽情展示现场,非核心时间也利用这个现场演播室不断回到核心现场,让天安门广场演播室的使用成为这次大型直播的点睛之笔。③

    通过视角变换、时空转换重塑现场,可以实现超越策划者想象的效果,对观众则一定是特殊体验和感受。能动反映核心现场、展示核心现场,最佳地点一定不止于在核心现场。实际上,在直播报道《国庆》时段播出的天安门城楼夜景,就是在一个特殊高点——新华社新闻大厦楼顶拍摄的。

    这个直播点的设置,最初是基于我们的空间感觉、画面想象:能否从更大空间展示国庆日的北京。在筹备进行中,已经确定了直播点布局,构建了4个直播系统。能否有一个直播点可以从空中拍摄出这个布局呢?最初的解决办法是准备做一个三维图,在屏幕上展示天安门广场的直播点布局,同时做一个图版在直播时由主持人展示。后来,出于确保直播安全的考虑,我提出,能否有一个直播点直连主演播室,即使在中国联通的光纤传输出现问题时,也能保证直播不中断。因此,选择了新华社新闻大厦楼顶,准备架上摄像机,以光纤直连演播室。

    9月20日傍晚,征得保卫部门同意,我拉上技术人员上新闻大厦勘察踩点,探讨能否实现以光纤直连的设想。正是在这次勘察时,我在楼顶平台四角看到北京不同方向的景色,看到俯视视角下天安门城楼的独特景象,感觉这个直播点就是我场景想象中那个放大、重塑空间的直播点,可以通过视域和影像把在城区的直播点和场景连接起来。新闻大厦是北京二环内最高的楼,其24层楼楼顶的平台,几乎就是靠近市中心又能环视北京的唯一最高直播点。从这个点上可以拍到晨曦中的天安门,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以及国家大剧院;可以把镜头从景山摇到永定门,拍到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这是我们的独特角度。直播时,可以在晨曦初起时从东北侧拍起,逐次拍摄东侧、南侧、西侧、北侧的北京城,再回到天安门广场,形成一个长画卷,展示国庆日北京之壮美;可以在联欢晚会时直播华灯照耀下的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这样,就可以使直播画面展示的空间更为壮阔、独特。为此,我们要在新闻大厦楼顶设4个拍摄点,架上切换台,以二级切换保证实现设想画面。

    在第一次演练时,从新闻大厦楼顶传到直播指挥中心屏幕上的画面,让我看到了超越想象的场景:夜幕中璀璨灯光照耀下的天安门城楼非常美丽,而且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视角和影像。天安门城楼作为视觉中心与旁边的人民大会堂、稍近处的国家大剧院构成了特殊的图景。那真是特殊的体验和感受。直播时,我们多次使用这个直播点来塑造心目中的影像空间、特殊场景,展现国庆日的北京。

    长画卷展示:画面想象与影像叙述逻辑

    作为新华社首次主导主控的大型电视直播报道总编导、总导演,我深知,无论是“国之典 民之庆”的核心立意,还是直播的整体框架和主线设计,或是点式布局、线式布局、放射式布局相结合的直播点优势,最终都要通过内容体现出来。那么,创意策划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洞察力,想象所能实现的效果。这种效果想象,是创意设计的前提,也是确定影像叙述逻辑的基础。

    画面想象:按照核心立意完成构建高质量画面流

    足够的画面流是直播的基础。在筹备这次大型直播时,我多次向前方直播组、后方编导组表明,直播源于现场,第一表现手段是画面,需要每一个直播点都能提供具有独特视角的画面。记者连线虽然能够提供画面外的内容,有一定温度和深度,依然只是第二表现手段。以画面优先的原则处理,连线中记者在讲述时,依然可以把镜头从出镜记者脸上摇向记者所在的现场。最大的魅力在现场,记者的出镜、连线、讲述是对这个现场的补充,记者是讲述式、体验式、介绍式报道,但魅力在现场。第三表现手段是现场演播室的访谈。访谈是对现场的延伸,介绍、展现的同时还是一个时空转换调度工具。因此,这需要参加直播的每一个人都能充分理解核心立意和直播构想,以获得直播所必需的视角独特的画面,构建画面流。

    创意与演练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画面想象。整体需要什么画面,每一个点能够拍到什么画面,这两者是个互动过程,需要通过画面想象,形成创意与拍摄要求后,让摄像和记者在现场择机创造性地完成。布设直播点位时及此后,我都会努力想象这些点位可能拍到的画面。比如,天安门城楼西红墙铁架直播点位,想象中左边可以拍到天安门城楼,向右边摇过去可以拍摄整个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形成一个长画卷;向东面拍摄天安门城楼和长安街,无论是朝阳初起还是华灯齐放时,都是非常壮观的场景,都可以拍到精美画面。因此,在9月18日晚的演练中,我们要求,所有直播组都要向指挥中心报告到达位置情况、几点钟可以提供信号,第一项工作就是按照导播确定的原则试机,拍摄这个点位所能拍摄的基本画面,让导播能准确掌握这个点位所能拍摄的范围和提供的画面。所有点位的试机画面都要记录下来,演练后各直播组、编导组据此一起丰富细化直播脚本。

    这些现场画面、现场采访和背景性内容等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多方面、多层次反映此次重大庆典,完成一场大气磅礴的直播、一个温暖动人的直播、一个能与伟大历史时刻相称的直播。演练中发现,不同直播点传回的画面质量有明显差别,有的镜头摇得太快了,有的对现场情况与镜头主要反映什么思路不够清晰,有的画面叙述逻辑也不够清晰。画面质量与摄像是否适应直播中拍摄有很大关系。几次演练前,我们提醒摄像,要时刻想着你的信号随时会被切入使用,要顾及观看感受。在直播前,我们组织了推拉摇移的专项训练,帮助摄像找到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所需的画面感觉与拍摄习惯。为保证画面质量,我们专门起草了摄像技术规范,要求统一执行。9月5日下发的对摄像的要求,就包括详细的拍摄技术参数。诸如,摸索不同光线下光圈、速度和景深的最佳组合,夜间拍摄时在无增益、增益6DB和12DB下各拍摄一段画面(注意调整黑平衡),找出画面质量的最佳组合。对室外光拍摄时顺光条件、逆光条件、顶光条件的平视机位、俯拍机位提出不同拍摄要求。为保证22.5小时直播画面整体质量稳定,在凌晨和傍晚具备可见光时拍摄每隔10分钟调整一次白平衡,直至不再有色温差为止。日出前及日落后出现彩霞,拍摄画面时必须使用5600k的标准日光色温以确保彩霞效果。摄像要找出各自机位拍摄的不同极限值,包括长焦和广角极限、上下左右摇极限、出镜记者位置极限、顺逆光转换极限等,记下极限值附近的标志物;要找出不同时间段对镜头造成影响的反光源;机位的选择要尽量避免反光源对拍摄的影响;拍摄出镜记者时必须关闭机头话筒;演练时按照技术参数调整要求进行包围式拍摄,记下每段画面的拍摄时间、镜头光圈、速度、增益、灰片的组合数据;要拍摄各个机位的极限值镜头,拍摄直播脚本所要求的各机位可以拍到的内容;注意各个机位附近的细节,拍摄揭秘式或有新奇特内容的新闻小片。

    “动中通”运用:以特殊手段展现特殊画面构建流动画卷

    《国庆》的核心立意是“国之典 民之庆”,特色创意之一是展现国庆日零点后阅兵部队及游行队伍和花车如何集结、行进、准备、受阅与返回的过程。特殊的创意需要特殊的实现方式。队伍是行进的,当然可以在一个或一些固定的直播点拍摄,就像记录一条流动的河流,而如果有“动中通”卫星通信车随行拍摄,能展现的画面就一定丰富得多。为实现这样的画面想象和创意,在筹备工作中就要寻找适合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这也是中国新闻机构第一次在重大庆典报道中使用“动中通”卫星通信车等特殊设备。

    哪里有适合直播使用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据说,当时中国大陆仅有20多辆,且有些带宽仅有2M,不适合直播使用。在技术部门的努力下,终于与十三所达成合作。他们的两辆“动中通”加入直播团队后,分别负责通州和沙河方向徒步方队、装备分队集结地和随行拍摄。另外租借的两辆“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分别负责群众游行队伍、花车队伍集结地和随行拍摄。除此之外,有些远端点位使用“静中通”卫星通信车、便携式卫星小站,更多点位使用光纤。装备到位,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得当有效使用了。

    一般的卫星通信车是“静中通”,需要在静止状态下支起卫星天线实现通信。而这种二维“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可以在行进中实时、大容量、不间断地传递语音、数据、动态图像、传真等多媒体信息,从而实现直播。其具有的天线伺服控制分系统,可以在车辆行进中根据卫星位置自动调整,确保天线指向所用的通信卫星。但“动中通”天线一旦被桥梁、建筑物、树木遮挡,卫星信号会有衰减,直播时就可能出现信号衰弱甚至中断(即黑场),因而,那时还没有电视台在重大庆典报道直播中使用,只是在马拉松比赛的直播中使用过。但为完成直播整体框架和主线设计,我决定还是采用“动中通”卫星通信车。④

    使用“动中通”怎样把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在演练中摸索出可保证直播安全的使用模式和非技术措施,包括制订详细的直播路线图,以特殊方式训练技术人员、摄像人员与驾驶人员的协同配合,“动中通”直播组享有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要求进入直播的权利等等。

    “动中通”直播组享有主动使用权利,而其他组只是被动使用,这是因为59个拍摄点中,同时被使用的可能达30多个。为保证对直播体系的有效控制、确保直播安全,其他直播点是保持直播工作状态、等待导播切入,而负责沙河、通州两个出发地及随行拍摄的两个直播组,和负责游行队伍、花车出发地及随行拍摄的直播组,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能拍到的画面,要求导播在什么时间段使用他们的信号,并可以在直播中主动要求什么时间点停止使用。我在直播演练总结会上要求,直播组使用“动中通”功能发出的那一段信号,演播室和编导组应该优先使用,这几个组体现我们直播特色,而他们发现某个路段具备行进中卫星通信条件又正好有值得直播的事件和画面时,导播和编导应当优先考虑他们的要求。

    “动中通”的使用,实际上需要一些特殊条件。“动中通”卫星通信车载有部分直播组成员,还需要另有车辆随行。为展现队伍行进的特殊场景,直播组不能只是跟随拍摄,既需要与其顺向而行拍摄直播,也需要在路况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逆向缓行拍摄。而保证画面质量和直播安全的基础措施之一是制订详细的直播路线图。我要求所有直播组在勘察直播点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直播计划,而“动中通”直播组则需要作出更为详细、更具约束性的直播路线图,在准备阶段和演练时须更为仔细地勘察直播路线,记录下每一路段信号情况,从而筛选出可以在行进中直播的路段,记载可以直播的内容。其中一个直播组沿直播路线勘察,结果至少有2.7公里各种条件都上佳,可以保证随行拍摄直播效果。这个含直播路线图的详细计划供导播和编导事先熟悉,以便在提出直播请求时让导播和编导能得当地插入直播中。⑤“动中通”直播组进入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的集结地需要特殊许可,经过新华社军分社老记者蔡晖大校的一再争取,最终在出发前拿到准入证。他们须比其他直播组早出发,并在直播中转场到其他地点继续直播。

    保证“动中通”直播画面流畅和直播安全的最有效手段,是在总结问题基础上摸索出的使用模式和非技术措施。除了制订详细的直播路线图、直播组可主动要求进入直播等外,以特殊方式训练技术人员、以有效规则确保摄像人员与驾驶人员协同配合等非技术措施更为有效。9月14日,在总结12日晚到13日凌晨演练的小结会上,我提出:直播组长必须与直播相关的每一个人沟通清楚。演练前直播组知道人行天桥会影响“动中通”的信号,在演练中出现信号衰弱甚至“黑场”,说明驾驶员不清楚情况和要求,仍然驶过了人行天桥。因此,定下这样的规则:一旦开始使用“动中通”的直播信号,组长要告诉驾驶员,在人行天桥、楼房等可能影响信号的地点前停下来,等这段直播完成通知后方切换掉信号,“动中通”再继续开,以保证画面效果,避免出现“黑场”。9月20日在小结18日晚到19日凌晨的演练时,再次强调4个直播组与相应时段编导组要一起梳理哪个时段用哪个路段的“动中通”直播才是最安全的,确保画面质量与安全。同时,提醒直播组组长一定要清楚,“动中通”司机是保证直播安全的重要因素,不能只是你清楚这个路段可能影响信号质量,他却一踩油门过去了。组长应当事先告诉“动中通”驾驶员,卫星都在朝南的上方,告诉他们马上要开始直播连线,什么样情况可以把车停下来,即使画面不够理想,也不能出现直播不安全。

    这些非技术措施,保证了我们在重大庆典报道使用“动中通”的直播安全。我也曾告诉十三所的技术人员,应当增加一个装置,在信号衰减时提示直播团队注意。可惜那时时间紧张,容不得研发。

    长画卷展示:多点透视赋予电视观众超现场观感和体验

    这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我特别强调要以现场画面为第一表现手段,以长画卷展示为表现方式。所谓长画卷展示,即按事件发展顺序、或观众关注顺序、或一定叙述逻辑,连续使用相邻或相关的多个直播点的画面,形成按时序或按一定影像叙述逻辑展开的长画卷。它不仅是类似接力式直播按序使用一些直播点画面,而且是挑选使用可体现一定意图的直播点画面。因此,长画卷展示不是被动地展现画面,而是主动作为地展示画面,给观众特殊体验和感染。

    长画卷展示更注重画面间的有机联系。如何直播正在东长安街上集结的阅兵队伍呢?那时还没有无人机可以用于直播,我设想,可以从天安门广场顺序使用所有高点直播点,接续播出每个点慢慢摇过去的场面,这样就会让观众有乘坐滑翔机“鸟瞰”的感觉。在直播中,导播常常会连续使用长安街沿线同侧至少4个直播点的画面,让观众连续从多个视角观看到激动人心的场面,这远远超过现场观众所能看到的影像,获得超越现场观感的特殊视角和体验。毕竟,现场观众只能在一个固定的点上看流动的画面,而长画卷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视点、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宏大的场面。

    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巨型空间,22.5个小时的直播会多次回到这个核心现场。凌晨、上午、下午、傍晚、华灯齐放时,不同的时间段在这个核心现场所进行的事件都不同。场景迥然不同,如何更有效地展示这个巨型空间,让观众和我们一起感受激动人心的时刻?既然已经在周边的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国博等楼顶布设了直播点,在天安门城楼前、长安街两侧都有高铁架或升降车直播点,我们就可以以多种顺序和逻辑使用这些高点直播点和地面直播点,从多个视角环半周或一周展示广场的场景,可以是只用高点直播点环周展示,也可以高低点直播点混用,以高低错落的形式展示广场的情景。让观众在不同时间段从多个视角观看天安门广场或广场内相邻拍摄点的画面,给予他们丰富的超视角体验。

    以长画卷展示为特色的画面想象,是受中国画长卷的启发。南宋赵黻创作的纸本水墨中国画《江山万里图》就是全景式构图,以滔滔江水为主脉,结合近景、中景、远景,描绘出自西蜀至东吴长江两岸的山光水色。在整体上把握峰峦层次、江流走向及林木隐现,用大视角展现出长江“咫尺千里”的壮观景致。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构图,描绘了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市井百态。

    长画卷展示实际上是多点透视,是焦点透视与移动透视的有机结合。西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观察者看到的是这个焦点相关的视域,这如同现场观众的观感。单个摄像机当然是“焦点透视”,推拉摇移拍摄的都是从一个点出发的视域内的影像。中国画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处,也不受某一点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观察,不同观察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中来,这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这种透视方法,使中国山水画能够实现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所说的“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长画卷展示,就是以“移动透视”的理念和方法,按照一定意图决定影像叙述逻辑和直播点使用顺序,把一个个摄影机以“焦点透视”方法摄取的影像连缀起来,形成特殊的长画卷。而且,在一次大型电视直播中,可展示多种长画卷。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如每个整点)展示同样格式但景象有别的场景,如《国庆》每个整点所展示的北京;也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展示同一场景的不同景象,如不同时段的天安门广场。长画卷展示,后来成为新华社电视直播的特色,在上海世博会、九三阅兵等重大庆典、重大事件的直播中,被多次使用。

    从方法论层面说,画卷构思与按事件发展逻辑选择有说明力节点作直播点,与把多个现场、多种场景、多组画面编织成有机体,与以多种视角展示现场塑造超越现场的感受,与按照核心立意完成构建高质量画面流,其思维方式、策划方式是一以贯之的,都体现了以结构思维、空间感觉展开布局、处理场景,以事件发展逻辑与影像叙述逻辑为纲来编组画面。而长画卷展示,以多点透视、特殊手段赋予电视观众超现场观感的体验,则是这种思维与策划的实现手段之一。

    (作者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时为新华社大型直播报道《国庆》总指挥、总编导)

    责任编辑:陈利云

    注释:

    ①关于这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的核心立意、报道框架建构和实现,参见《体现思想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框架建构与实现》,《新闻战线》2019年第6期(上)。

    ②关于这次直播中在天安门广场设立现场演播室的探索和思考,参见《塑造引导力:重大庆典直播现场演播室构建原则》,《新闻战线》2019年第5期(上)。

    ③陆小华:《体现思想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框架建构与实现》,《新闻战线》2019年第6期(上)。

    ④在大型电视直播报道《国庆》成功使用二维“动中通”后,2012年5月9日,新华社在中国新闻媒体中第一次使用三维“动中通”设备完成了“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开钻仪式电视直播。与二维“动中通”相比,三维“动中通”的天线伺服控制系统还可以在上下维度上自动调整天线指向。

    ⑤当时,我们要求A直播系统和B直播系统凡两人以上组成的直播组都要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在直播时,也可以主动报告希望什么时候连线、有什么内容可以直播。

依托洞察力:重大庆典直播报道画卷构思与创意实现
寻找更多 “公约数” 放大国际传播实效
新媒体时代,行业媒体如何增强影响力
让“走心”的新闻去“吸粉”
全媒传播、 全案执行、 全心服务, 打造创新服务型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