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四力”,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更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自新闻采编作为一个职业存在起,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就是最基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准则。而今,当互联网重构媒介格局、新闻传播生态发生巨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紧迫课题时,新闻舆论工作的立身之基仍是这“四力”。认识“四力”、践行“四力”、提升“四力”,需要我们始终不忘新闻舆论工作初心、始终站在媒体融合的前沿思考问题,并将“四力”要求贯穿于融合发展全过程。
着眼融合发展,增强战略定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植根于战略定力。面对变革,只有战略上有定力,行动中才能有动力。
保持政治定力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征,是开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提和要害。媒体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政治立场,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作为主流媒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须臾不可忘记的根本原则。进行融合转型,要坚持党报姓党、坚持正面宣传,站在思想解放前沿发心声、做先导,要坚持网上、网下两个平台在政治上同一标准。只有这样,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体现正确方向、符合时代要求。
坚守价值定力
社会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多元思潮、多元观点、多元选择不断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不能被舆论场裹挟,更不能被利益和流量冲昏头脑。传递主流价值,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坚守价值定力、弘扬正能量,站在时代潮头观大势、察全局,打造独有“气质”。
坚持改革定力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媒体生态发生巨变,党报已经不再具有传统的渠道优势。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把握媒体传播规律,变革是唯一出路,创新是融合转型与时俱进的内在驱动力。要在“守正”中努力“创新”,用“创新”来确保“守正”,朝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方向不断努力。
坚持深入实践,提升引导水平
新闻传播是实践之学,“四力”的高低也要由实践来检验。强“四力”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走转改”精神、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其中各项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融合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增脚力: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
在现场,是记者的第一使命。增脚力,最重要的就是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和自觉,捕捉第一手新闻资讯,发出最鲜活声音、表达最鲜明立场。
深入新闻现场,让报道更加鲜活。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要想方设法接近现场、进入现场,搜集第一手信息并迅速展开多层次、多向度的延伸采访,采制鲜活的新闻产品传递给受众。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已经极度便利,可足不出户“盘”天下。很多人说今天的互联网舆论场“观点过剩、事实稀缺”。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再便捷的网络,都不可能代替现场。到现场,更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所在。去年夏季,上海频遭台风侵袭,解放日报多路记者深入防汛抗台一线,滚动直播台风实时信息。今年以来,围绕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报社记者都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及时推出重点报道,将“脚力”体现在现场。
新闻现场,既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意味着及时准确传递核心事实、权威信息,在纷繁的舆论场上发出鲜明而理性的声音。比如,上海仁济医院发生医患冲突,警方使用手铐带走医生,网上舆论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上观新闻记者迅速发声,还原事件真相,启发理性思考,直面敏感问题释疑解惑,发挥了主流媒体激浊扬清、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深入基层一线,让报道更接地气。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法宝。基层最具体、最生动,唯有近距离去观察、去接触、去对话,把基层具体、生动、复杂的一面展现出来,才能实现推动工作、引领舆论的目的。记者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迈开脚步,勤到基层寻找问题、发现经验、挖掘故事,决不能“守株待兔”,等待采访对象“喂料”,更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当“键盘党”。正所谓“脚下沾满泥土”,最终形成的新闻产品才会“充满芳香”。
贯彻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解放日报围绕重点进行策划,推出“自贸创新案例”系列报道、《长三角》周刊等。记者深入自贸区各片区和长三角基层一线,走进厂区、码头、实验室、商务楼,不畏艰辛、不怕吃苦,挖掘鲜活故事,推出深度报道。今年4月,报社两名记者参与央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每天都要跑很多地方,虽很劳累,但他们备感踏实,因为这番“脚力”换来的,是扎扎实实的采访素材,是不可多得的“活鱼”。
炼眼力:始终立足“高一层”的站位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人人都有麦克风,相当程度上消弭甚至重构着主流和非主流的关系。许多始发于网络进而线上线下发酵的公共舆论事件,也往往因立场多元、观点驳杂而显得难辨其形。主流媒体要发出主流声音,需要炼就一副好眼力。要想眼力好,首先站位要高——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合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立场上,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上,站位就会高出一层。有了高站位,还要始终保持冷静观察和思考的自觉,看透表象,看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有了这样的眼力,我们生产的新闻产品才能经得起推敲,并对用户产生积极持久的正面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解放日报深度解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主动牵头与长三角三家省级党报合作,推出《长三角圆桌》栏目,邀请长三角代表委员共话一体化国家战略。这组报道站在全国视野看长三角,谈及的问题相互融通、相互映照,配发的专题评论积极引导舆论关注点,让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力透纸背,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
强脑力: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在生产内容的同时生产思想,是主流媒体一直以来的追求。互联网时代,脑力是媒体更为珍贵的思考力,也是更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强脑力,意味着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生产有思想含量、有深度、有价值增量的内容产品。在报道热点事件、公共问题时,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止于表面热闹,而应尽可能触及深层、触及本质,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来挖掘新闻和故事背后的价值。在重要时间节点或面对重大事件时,我们进行主题宣传或深度报道,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去破解内在机理、梳理逻辑脉络、揭示深层动因,把“主流故事”讲出深度。
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解放论坛》栏目推出由青年记者策划撰写的系列评论,围绕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直击青年一代的关切点乃至痛点——青年应如何表达爱国情怀?如何矢志奋斗?如何看待“佛系”“畏难”等情绪?如何为青年的奋进创造应有社会环境?……针对种种问题、困惑、期待,我们的评论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逐层剖析、引史论今、理性回应,积极传递党报价值观。
健笔力:始终追求“最优质”的表达
互联网时代,信息“到达率”是重要指标。提升到达率,需坚持创新表达,强化传播效果。今天的全媒体生产中,内容的表达要求我们追求“最优质”,既要创新传统文本,更要融合传播,开创出新闻传播的新语态。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内涵是支撑,创新形式是手段,有效到达是目标,三者统一,方构成真正雄健的“笔力”。
浦东开发开放28年,成就举世瞩目。如何通过创新表达,将这些成就一目了然展示给公众?上观新闻以“短视频+大数据分析”的形式,将浦东发展的数据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发布《浦东VS这些地方》,无数读者为之震撼,获得上海媒体同类原创作品影响力传播力第一。今年,中央关注民企发展,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发表《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是简单的给钱》一文,客观分析当前民企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进行战略调整、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深入思考经济规律内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作者的深厚笔力。
强化人才培养,打造过硬队伍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不断增强“四力”,必须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用好全媒人才的有效办法。
着力提高政治素养
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首先要体现在政治立场上。要把增强政治定力作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基本观点、基本内涵,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清醒;要努力在笔头上、口才上和融合传播上练就“几把刷子”,切实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和守护者。
着力增强业务本领
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在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上下功夫。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帮助采编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创意策划能力、创新表达能力、深度解读能力,加强专家型、全媒型人才培养。解放日报社已连续8年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全员覆盖,加强全媒型人才能力建设,建立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人才竞争优势。
着力培养优良作风
采编队伍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新闻宣传的效果和水平。要以强化“四力”教育为契机,努力在作风养成和锤炼上下功夫。报社领导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蹲点调研,抓好重点选题策划;采编人员要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将基层一线作为增强“四力”立足点,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鲜活素材,采写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增强记者编辑践行“四力”的自觉性。
今年是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70周年,报社每年都组织青年记者、编辑到延安解放日报旧址学习培训,加强革命传统和报史教育,增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群众观念,力求采写更多冒着“热气”、充满“生气”的融合精品,真正发挥党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者系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