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打造“色香味”俱全的融视频“佳肴”

——新华网创意融视频实践体会

● 马轶群 彭 雪 《 新闻战线 》(

    想让受众“一见钟情”,产品就要有新鲜感、惊喜感、科技感和趣味感。新华网以新华媒体创意工场为重要引擎,以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为方向,以技术“上色” ,追求产品形态的跨界创新;以创意“调香” ,拓展融合表达的多种可能;以内容“入味” ,用正能量引领主流舆论;以 “源创计划” “共鸣计划”为抓手,在融视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融合发展时代,新华网以视频化、移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为重要方向,以新华媒体创意工场为重要引擎,加快在融视频创新领域的探索。融视频不同于以往新闻视频、专题片等传统形态,它是以短视频为主要元素,融合图文、音频、互动等媒介形态,运用3D特效、AR演播厅、动画模拟、航拍、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调动电影、广告、动画、娱乐等多种表现手法,针对特定主体选择最适合的呈现方式。

    如同烹饪一道菜肴,打造融视频的过程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泽决定“颜值”,香气散发“魅力”,味道彰显“内涵”。新华网以前沿跨界的技术“上色”、以融合表达的创意“调香”、以正能量的内容“入味”、调制出融视频产品的“色香味”,让内容更鲜活、形态更生动、传播更广泛。

    以技术“上色”,追求产品形态的跨界创新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质化现象严重,给受众造成审美疲劳。想让受众对产品“一见钟情”,就要创造出新鲜感、惊喜感、科技感和趣味感,而这些都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新华网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始终坚持以“传媒+科技”的思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用前沿技术服务于传播形态创新,帮助生产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作品。

    早在2017年,新华网就开始谋划打造一个融视频创意制作开放基地,经过筹备搭建,2018年底正式启用了国内首个“媒体创意工场”,为优质视频产品的创意孵化和常态化生产提供了实践基础。新华媒体创意工场创造性地将众多影视级装备、空间、技术手段引入到融合创新产品制作中,如MR智能演播厅、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生物传感测评设备等,大大拓展了融视频创意制作的边界,更好地为内容创作提供支撑。

    我们将这些新技术运用到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中,形成了独具新华特质的技术优势。比如,去年底为致敬改革开放40年策划推出的新华社首部创意微电影《我梦想 我奋斗 我奔向》,全程运用Milo新设备,实现了14个场景间的无缝衔接,制作出8分钟的“一镜到底”,完全突破了传统拍摄技术的瓶颈。视频中的服装、道具、置景完全按照当年实际还原,调动了200多人的团队,并按照影视工业化流程来制作,视频总播放量突破了1.5亿,产生了刷屏效应。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网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当天推出的《全息交互看报告》融视频作品,也是以新技术引领内容变革取得的新突破,全网总播放量突破1.15亿。这部作品是新华网“两会看报告”系列的第三部,是继前两年《换个姿势看报告》《跃然纸上看报告》分别以无人机航拍技术和全三维特效技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后,再度创新表现手法,运用MR智能演播厅技术,将百姓生活真实还原,在一个空间内实现流畅的时空转换,给网民带来情景化、沉浸式体验,让视频更接地气,更加生动。

    在运用MR智能演播厅技术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和互动模式,比如,用真人主播和AR场景进行交互的方式,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可视化呈现,在一个空间内“上天入地”,浓缩展示40年的巨大成就。将前景动画技术与AR虚拟场景、真人主播进行融合,让“最萌外交官”大熊猫从屏幕中走出来与主播进行互动,共同讲述中国的“熊猫外交史”等。

    以技术驱动内容形态变革,深耕视觉传播手段,为融视频打造一副“好卖相”“高颜值”,能够让融合报道作品更加出彩、更易传播。

    以创意“调香” ,拓展融合表达的多种可能

    创意是区分作品水准的重要“标尺”,好的创意能够让作品在同类型报道中脱颖而出,让受众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经过长期的实践,新华网形成了“养创意+强技术”的融合报道创新机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创意,并逐步优化、丰富创意的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契机,把创意融入到选题策划中,继而推出成熟的融合报道作品。

    创意赋能内容大有可为。我们既可以从表达上创新,用带有“网感”和时代感、时尚型的表述方式,赋予作品活力;也可以选择角度创新,从小切口、生活化、接地气的场景入手,以百姓视角讲故事,为受众打造真实、亲切、温暖、生动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尝试更多的融合叙事手法,运用电影、公益片、广告片的手法,为受众源源不断地输送富有创意的各种作品。

    去年新华网为首届进博会拍摄制作的融视频作品《幸好,花心的不是我》,正是跳出了传统新闻宣传片的“套路”,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展开叙事,打造了“不一样”的重大报道。视频以演员描述“病情”的方式,将“选择困难症”娓娓道来,通过在一张桌子上置景,展现进口商品的琳琅满目,使用探针镜头加MOCO设备,完成了常规拍摄无法实现的运镜轨迹,配合风格化的三维后期,增强了全片趣味性。

    而今年为北京世园会拍摄的《园·圆》融视频作品,发挥了MOCO“无限克隆”技术,在视频的开端打造了小姑娘的多个“分身”,分别去探索世园会的各个场馆,在结尾时又将分身合而为一,寓意着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意贯穿始终,为作品增色添彩。

    像这样以创意取胜的作品,我们制作了很多,比如《一家亲》中采用实景照片重组画面,以立体穿梭的效果,呈现儿童视角中的魔幻非洲;《年度据献》中将模拟增强现实的创意应用于新闻短视频,在一个桌面上浓缩全年大事,配合动画元素、数据可视化等,虚实结合,打造全新的视听体验。这些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突破了想象的樊笼,拓展了创意的边界,让作品更好地入脑入心。

    以内容“入味” ,用正能量引领主流舆论

    新华网作为主流媒体,原创内容生产才是主业、是核心,前沿技术与新颖创意都必须以内容为本、从内容出发,只有如此,才能为受众打造源源不断的优质融合作品,才能以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话语优势、发展优势。

    在今年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新华网的融视频作品《纸短情长》被评为唯一的“年度特别推荐新闻短视频”。这部作品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不同人群为线索展开,采用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设置反转比例,让人物融入到与他们有特殊意义的物件之中,营造出仪式感,加上纪实拍摄受访者的暖心讲述,生动反映了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从内容上打动受众、以真情实感感染受众,真正走进受众的内心。

    今年以人民大会堂建成60周年为契机推出的《人民的殿堂》,也是一部以内容为王、传递正能量的融视频作品。通过对新华社独家照片的创造性整合呈现,挖掘人民大会堂背后的故事、细节,充实、激活甚至刷新了人们的历史记忆,以丰富而独特的声画语言把这一物理性的“建筑”升华为“历史地标”“政治符号”甚至“哲学观念”,将人民大会堂的历史及意义娓娓道来,升华主题。

    可见,内容永远是报道的内核,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技术手段都是为内容锦上添花。我们要在技术、创意与内容深度融合上多下功夫,用前沿技术、创意表达为正能量、主旋律的内容赋能。

    从2016年布局融视频领域,到如今建立媒体创意工场,并以“源创计划”“共鸣计划”等扩大优质视频内容传播矩阵,新华网在融视频领域已形成了比较优势。随着通信技术迈入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实践课题。新华网将一如既往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探索实践,继续打造集“内涵”“魅力”“颜值”于一身,“色香味俱全”的融视频“佳肴”,以新闻性、客观性、可读性,不断提升融合报道作品引领主流舆论、塑造主流价值导向的能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马轶群系新华社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总监,彭雪系该中心产品经理)

    责任编辑:杨芳秀

打造“色香味”俱全的融视频“佳肴”
北京时间:大美担当,创新图强
建设智媒体,打造新型传播平台
融合传播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推动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三个关键创新
《早餐中国》:“青春海峡” ,因创新破局
“四化” 法宝: 融合发展的 “澎湃经验”
公信力视野下媒体融合的守正创新
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合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