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我在深夜体会时代奔涌

● 王 薇 《 新闻战线 》(

    2018年11月10日晚上23点,在家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后,我开车上路,目的地是距家18公里的袍江工业园区。

    在初冬的雨夜行驶,这对于一个车技多年未有长进的女司机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我把导航声音开到最大,车内音响调到最高,时刻提醒自己集中精力。

    沿着中兴大道一路向北,在杭甬高速绍兴收费站即将出现的时候,拐入右边的乡道,昏暗的视野里,我看到一幢幢灰色的大楼中,有一处灯火通明。

    “没想到你真的来了!”浙江巴鲁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勇看到我时,依然有些不敢相信。

    “是的,我来看看这个神奇的夜晚。”我笑着说。

    两天前,编辑跟我说要做一组“双11”的报道,联系采访的时候我就激动起来,那么多年,在这个被誉为“中国购物狂欢夜”的日子,自己都在屏幕前“剁手”,后台究竟是怎样的模样?

    时代脚步铿锵作响

    “开始啦! ”零点一到,总经理办公室里,被几十名股东围着的电脑后台,数字开始翻滚。不到几分钟,天猫店的销售额到达了100万。

    我没有商业从业经历,对数字也颇不敏感,但亦惊叹于这飞速的成交量。我观察了一下身边的人,都是兴奋而紧张,大家紧紧盯着屏幕,网络一丝丝的卡顿也能牵引起他们微小的表情。

    半小时,销售额达到1696万元;两个小时,2135万元。后台开始有了欢呼声,紧张的情绪慢慢消解。

    总经理开始切换不同的网页,看其他同行品类的实时排名,销售数据。他还不忘让美工及时做出战绩海报,发布在他的朋友圈、微信群。

    隔壁,几十名客服人员无暇他顾,对着电脑上蜂拥而至的咨询全力作答。整个房间充斥着敲打键盘的声音,嗒嗒嗒。

    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时代脚步的铿锵声。

    这是“双11”购物节走过的第10个年头,每年,伴随着这个日子到来的,是媒体上不断推送的被刷新的“纪录”,在未到过现场之前,这些数字终究只是报道中的一个数字而已,我会惊叹于其庞大,但也仅仅只是惊叹而已。

    然而,当近距离接触其中一个鲜活的样本的时候,这些数字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了故事——是创业者喷薄的激情与忍受的艰辛,是美好生活的具象,是改革开放40年后,依然浩荡的时代潮涌。

    经由记忆抵达纵深

    那天的正式访谈,是在凌晨两点开始的。总经理的目光从屏幕上撤回来,像是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轻松的表情中带着些许忐忑。距离那一天的收官,还有22个小时。

    他告诉我,对于大多数品牌商家来说,“双11”的销售额几乎占据全年20%~30%的营收,这一天的战绩,直接影响到全年的财报。因此,这个消费狂欢的节日背后,是商家赤裸裸直面市场大考的“生死”时刻。

    这令人始料未及。一个曾经调侃“单身”的日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被技术与文化发酵成了商业世界的“华山论剑”。而这一天的残酷在于,在24个小时之内,检验品牌含金量的唯一指标,只有冰冷的数据。

    总经理向我讲述了从公司创立到线上线下同时开拓市场的过程,几年时间里,质疑、挫败、焦灼……这些与创业伴生的情绪与境遇,一个不落地在他和股东们的身上发生过,而坚守、欣喜、改变也不断推动着他们前行。

    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与时代大潮碰撞交融的瑰丽壮阔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科技颠覆了包括商业在内的许多领域,短短数年,世界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兴衰破立、消亡重构,转型融合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

    有多少强人倒下,也有无数新秀崛起,而更多的故事,则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吴晓波说:若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那天深夜听到的故事,至今还在我的脑子里盘旋。这些年来,也采访过不少企业,然而,简单的相对而坐的交流,从来不能深入心底,唯有见到过最为直接的与市场的交锋,背后的故事才扎实生动起来。

    而故事又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技术革新、人文思潮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企业家正是在与时代共舞中,书写奇迹并改变命运。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个体或样本的故事,倘若不能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观察与思考就毫无意义。

    参与记录是职业之幸

    那天采访完回到家,天刚刚泛出鱼肚白,蒙头睡了半日起来写稿,虽然依然困乏,但是文字像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从脑子里倾泻而出,1500字的稿子,仅半小时就完成了。

    下午收到一位在场者发来的消息:你的敬业,让我感动。

    我的回复是:有幸能够参与体会,是职业之幸。

    在记者节看到一段文字,深以为然:“那时与其说我有什么‘铁肩担道义’的宏大志向,不如说这样的工作满足了我一颗不安分的心。它会不断挑战你的身体极限、心理极限和认知极限。但唯其如此,我的好奇心,甚至是好胜心被不断地激发出来。”

    这段话,曾让我陷入对职业的思索中。

    我从大学时编写校报,到大三开始在国家级通讯社实习,再到毕业后找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便是干新闻,我拥有记者这个身份的时间远远长于我的工龄。在灯火通明的国家大剧院开过新闻发布会;在手机信号断断续续的乡村里旁观过村支书换届引发的风波;在洪水过后的灾区一路跋涉帮助孕妇找丈夫;也曾聆听过中国作协主席关于“永远到底有多远”的思索……报道领域涉及社会、时政、经济和文艺,长长短短的文字填满了职业生涯最富激情的10个年头。

    在最为迷茫的时候,是发现随着年岁渐长,身心都无法跟上这个一直要保持强烈好奇心的职业,庸碌急促的日常达不到内心对自我生命状态的要求。

    但是,那个深夜,却让我深切地感知到,自己依然有着对这份职业的痴迷与热爱。这一路,虽然多数时候与苦累相伴,但它让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更为明澈;虽然未必一定见到过最宽广的天地,但最终能见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挣扎、迷茫、感悟、自省。

    有幸做一名激荡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心奔腾,亦有安然的幸福。

    (作者单位:绍兴日报)

    责任编辑:武艳珍

我在深夜体会时代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