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鸡汤”的优劣在于营养

张颐武 《 新闻战线 》(

    对“鸡汤”文的优劣,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很多讨论,而“鸡汤”文章也一直拥有相当稳定的读者群。“鸡汤”一词,来自美国著名流行读物《心灵鸡汤》。这一类的书籍或文章,往往针对青年在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情感问题、职场生活等等方面常常遇到、又缺乏经验和认知的问题作解析,以励志和抚慰为中心,期望对年轻人有所帮助。

    “鸡汤”文化从古到今都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关于人生理解的“清言”以及教给子弟做人之道的家训,其功能都接近“鸡汤”。在西方,“鸡汤”一类的东西更是数不胜数,各国书店摆在最前排的所谓心理社会学、价值分析或者励志类书籍都可以归入其类,翻译到国内成为畅销书的也多是这一类。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普遍平淡,既没有彻底的温饱之忧,又有实现不足、完成不足的焦虑。要想彻底与社会决裂,既没有可能,也并无空间,“鸡汤”因此才有它的市场。西方很多著名的演讲、格言,激励听众要发奋上进有责任感有担当,很难说就不是“鸡汤”。中国大陆如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给青年写的文字,港台林清玄、刘墉等人的文章,虽然作者身份是大家名家,文章水平与现在一般流行的鸡汤也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其功能而言还是有一致之处的。

    现代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压力,“鸡汤”的存在也还是有其需求。“鸡汤”是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对心灵的慰藉或待人处事等具体问题的解说。它并不高深,所触及的感情和生活问题,都上升不到终极层面,“鸡汤”文作者似乎也没想把立意拔到那么高。好的“鸡汤”能够抚慰心灵,对年轻人理解社会、更顺畅地步入社会也有一定帮助。当然要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鸡汤”在这方面肯定显得浅陋可笑。我们需要比“鸡汤”更好的精神食粮,但“鸡汤”也是一份被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层面所需要的有益补充,不能一笔抹杀。

    “鸡汤”也有好与不好、高明不高明之分,对“鸡汤”的高下格调,需要仔细加以辨析。

    自媒体方兴未艾,为各种“鸡汤”粉墨登场提供了丰富的载体。这其中,有些“鸡汤”文仪态风度过于矫饰,架子过足,装模作样叫人反感。有些现在被称之为“毒鸡汤”的,渲染或编造年轻人绝望焦虑的故事,以耸动的编造来追求自己的商业目标,让年轻人看后对于自己的生活更为焦虑无奈、灰心沮丧,失去前行的动力,这种“鸡汤”不但格调不高,价值观上更存在大问题,受到人们的批评和遗弃也是理所当然。这些所谓的“毒鸡汤”显然和主流社会人们所理解的“鸡汤”文章不是一回事。人们质疑“毒鸡汤”,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鸡汤”文,对货真价实“鸡汤”的实际需求一直都存在。今天被笼统称之为“鸡汤”的文章,其内涵也很复杂。好的“鸡汤”能够激励人上进,教人正面地面对人生,是积极的人生导师和正能量传播者,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转自2月23日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武艳珍

迸发记者“洪荒之力”
编辑的自我修养
“鸡汤”的优劣在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