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新三样”到“新三版”

——浙江日报全新改版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

阮蓓茜 《 新闻战线 》(

    浙江日报连续推出《深读》《人物》《亲历》三个版,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版面重置     内容重塑     生产重构

    今年以来,每一期浙江日报出刊后,读者都会特别留意“新三版”上报道了什么,记者也都在讨论什么样的稿子能上“新三版”。

    何为“新三版”?

    半年前,浙报要闻版推出《之江新事》《今日说》《一线调查》,这“新三样”成为每日报纸上的吸睛点。今年以来,浙江日报再接再厉,全新改版,连续推出《深读》《人物》《亲历》“新三版”,新年新风扑面,备受社会关注。

    今年是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浙江日报以新一轮改版为抓手,把质量立报的理念贯穿到办报全过程,以提升内容品质为核心,推动内容传播由拼海量转为拼质量,由聚流量转为聚人心,由比广度转为比深度,把省委机关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做大做强,进一步把握话语权、重塑竞争力、覆盖新群体、焕发新活力。

    版面重置:打破条块分割,根据新闻形态明确定位

    创刊以来,浙江日报经历过数次“采编合一”或是“采编分离”的改革,但在版面安排上,内版始终是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来分割。与之对应的,则是一个个相关的采访部门。

    这样的版面设置,确实发挥了相对专业化的优势。但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版面上的稿子与要闻版稿件高度同质化。

    每一张报纸都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内版不应仅仅作为要闻版的延伸,而是共同构成报纸品牌和影响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新一轮改版,浙江日报彻底打破原有的按条块分割的版面架构,内版根据新闻形态来确定版面定位,与要闻版明显差异化,把内版作为一个大有潜力可挖的独立板块,一体化谋划,一体化生产。

    周一至周五,浙报坚持每天出2个《深读》版、1个《亲历》版或《人物》版。“新三版”坚持深度化、专题化原则,每个版面都重点谋划与自身定位相对应,既符合办报规律又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既具有专业观点又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深度报道,并着力在版上打造重量级栏目。

    除了原有全媒体政治、经济、文化3个采访部门承担发稿任务外,组建全新的全媒体深度报道部以及专门负责经营“新三版”的栏目编辑部。根据“按形态集纳稿件、按质量选择稿件”的原则,“新三版”由各采访部、各分社提供选题和稿件,竞争上版,倒逼精品内容生产能力的提升。

    同时,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翻开新一年的浙江日报,读者会看到,从要闻版上的“新三样”,到内版的“新三版”,均采用了具有高辨识度的设计。特别是“新三版”的稿子,在版面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在一版右下角相对固定位置推出了醒目导读。

    内容重塑: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度报道上做文章

    深度报道是党媒的特质所在、优势所在,是党媒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年的改版中,浙报要闻版进一步做强“新三样”,展现“小鲜活深”特色,鲜活新闻、小言论、浙报观察、舆论监督报道成为“标配”。而“新三版”作为一个专门的深度报道板块,则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生产思想,满足悦读,增强针对性、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公信力。

    一版一主题,围绕中心工作,解读热点难点。《深读》版主要聚焦重大新闻事件,聚焦省委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现象、新问题,明辨谬误、回应关切、权威发声。

    1月1日,浙报推出首个《深读》版,首篇《最美高铁的三道问答题》,是对杭黄铁路运行一周的“总结报道”,也是百姓关注的热点。文章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东强西弱’格局’能扭转吗?”“最美风景能留住更多游客吗?”“长三角一体化会搭车西进吗?”等问题进行深入解答。版面还以高铁为线轴,对线路沿线景点做了标识,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立体感和服务性。

    深化走转改,记者全程亲历,滴水折射阳光。《亲历》版主要以“走转改”调研式、体验式的报道,反映一线新人新事,反映各地在改革发展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举措、新成就。微观视角、宏观视野,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推动记者在走近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多出精品。

    《亲历》版首批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浙江日报百名记者基层行”特别报道。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蹲点工厂港口,来到学校社区,聚焦70年来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日新月异,聆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愿景心声,记录之江大地的强劲脉动。迄今,已先后走访了龙泉红旗渠、大陈岛、杭州小河社区、杭氧车间等10多个地方。

    人物立体化,凸显以人为本,观照时代进步。人是决定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命运变化、所思所盼,是党媒“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党媒职责担当的应有之义。这次改版专设《人物》版,形成规模效应,就是为了创新人物报道,以人物故事折射时代进步,赋予人物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机与活力。

    《人物》版率先推出一组人物报道,聚焦入选改革先锋的7位名人。首篇稿件《侠骨柔肠“风清扬”》,当事人细说马云创业20年中的4个片段,独家报道,采访扎实,非常“解渴”。

    生产重构:主力军深入主阵地,融合传播风生水起

    读者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今年,浙江日报进一步推进全媒体转型,疾蹄步稳,有声有色。

    在内容生产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平台化、专业化、细分化原则重构采编流程,推进采编适度分离,建立更加符合全媒体内容生产的全新运行机制,通过每日早会、午会、晚会“三会”,统一指挥、配置各端口采编资源。采编早会、午会汇总采访进展,确定重点选题;晚会研判稿件质量,确定版面安排。尤其是充分发挥早会的提前策划和协同沟通功能,在值班领导主持下,采访部门与编辑部门分析研判当日新闻线索,摒弃一般性动态报道,及时整合资源,布置深度采访选题。这样的工作机制,既保证了指挥运行忙而不乱、高效有序,又使纸媒和数字端的含金量得以大大提升。

    此次改版,不仅是浙江日报的改版,也和“浙江新闻”客户端产生了显著的联动效应,强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理念,实现了“纸端”“指尖”同步发展、融合传播。

    浙江日报1月4日《深读》版刊发的《浙江划红线 为干部房产交易套上“紧箍咒”》一文,开始只是作为一条普通消息稿报题。采编早会上,栏目编辑部与采访部对接讨论,建议改为深度报道。最终推出整版报道,深受读者关注,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阅读量近30万,传播力指数达653,是同期稿件平均传播力的8倍。

    深度报道的选题,基本上都是一边采访、一边在新媒体上发稿。不仅能迅速反映读者(用户)对这一选题的兴趣、评价、建议等,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深度报道本身,让深度报道能真正“深”下去。

    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新闻为例,消息出来后,“浙江新闻”客户端迅速跟进,推出《嫦娥四号来了》栏目,图文、视频实时更新最新消息,并刊发《浙籍院士王建宇解读:嫦娥四号落月靠这些“眼睛”》,第二天浙报头版上的《月宫后院嫦娥折桂》则成为当日“点睛之笔”,通过信息量丰富的可视化制图,让读者很容易读懂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则新闻。图片中还附带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数字编辑部制作的46秒动画视频,更加立体化地还原了嫦娥四号奔月全过程。同时,内版整版推出图文并茂的深度报道《月背着陆,嫦娥有“火眼金睛”》。在新媒体平台上,接连推出《中国人的探月史: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嫦娥降落时成功拍摄月面视频 背后离不开这个浙大团队》等深度稿件,丰富了报道信息量。

    在这一轮改版中,浙报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舆论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美誉度持续放大,不少深度报道的传播力指数远远高出以往稿件。很多读者表示,无论是版面还是内容都变好看了。对记者编辑而言,则充分激发了生产动力、创新活力,版面的“亩均效益”和记者的人均效益都大为提升。

    变,是媒体的常态,是媒体在新传播环境下所做的改变与尝试。而不变的,是我们对新闻品质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坚守与追求。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浙江日报正在努力提升党报的内容影响力,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办公室)

    责任编辑:陈利云

运用新媒体打造“勤廉新华”
融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
从“新三样”到“新三版”
同题报道中地方媒体如何发挥主场优势
助力政务宣传 服务地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