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强化思想引领 传播主流价值

——党报以“三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实践与思考

张天清 《 新闻战线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对做好党报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理论、评论、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体现党报高度和品位的思想产品,“三论”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党报舆论引导的效果和水平。在媒体融合时代,把加强和改进“三论”工作作为提高“四力”的重要抓手,以思想优势赢得更多话语权,以思想引领占据舆论制高点,是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重塑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不二选择,也是在新时代更好承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命任务的关键所在。

    固“根”守“魂”,党报必须高度重视“三论”

    “三论”是舆论场的“定海神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党报的理论、评论、言论,正是在需要理论的时代积极传播党的科学理论、在需要思想的时代为公众提供思想的“坐标系”。

    当今中国,网民超过8亿人,微信用户突破10亿大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争当评论员。真实的、虚假的,正确的、错误的,理性的、盲从的,提供正能量的、释放负能量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各种观点相互混杂,各类社会思潮都在“跑马圈地”,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政治转基因”也在加紧实施,造成舆论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

    众声喧哗尤需激浊扬清,舆论纷繁呼唤一锤定音。方此之时,人们更期待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更期待主流价值的权威呈现。高擎思想引领的大旗,用诉诸理性、诉诸思想的理论、评论、言论来参与公共讨论、占领舆论阵地,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当好专业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好手中分量最重的一支“话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明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党报就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中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以强大的思想引领确保干部群众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思想定力。

    “三论”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担当”

    没有思想支撑的报纸,再厚也是薄的。理论、评论、言论是党报的思想载体,也是决定其高度和厚度的“价值担当”。要想超越新闻易碎品的局限,保持强大生命力,党报必须努力从新闻纸、信息纸向思想纸、观点纸转变。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理论宣传,党的机关报设有理论版,这是自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以来的传统。在党的新闻工作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并不鲜见。优秀的理论、评论、言论作品,具有廓清迷雾、拨云见日的魅力,具有引领时代、启迪未来的价值。回首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犹如八角楼上那盏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航程;回顾改革开放历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犹如石破天惊的黄钟大吕,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壮阔征程……不论是拨乱反正的奋力呐喊,还是深化改革的时代呼声,不论是振聋发聩的舆情分析,还是摈弃浮躁的理性思考,优秀的“三论”作品总能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历久弥新,彰显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党报的“三论”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出其使命更加重大、责任更加艰巨。“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在这风云激荡的新时代,党报更要立足思想优势,擦亮“三论”品牌,拿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拳头产品,用“三论”抢占舆论阵地、建构理性社会、放大主流声音、守护核心价值,为干部群众锻造思想的“主心骨”,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三论”是融媒时代党报突围的“王牌武器”

    媒体融合给传媒生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舆论格局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主流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管媒体形态怎样变、舆论格局怎样变,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仍是社会刚需,党报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

    如今的新闻竞争,在时间上分秒必争,在空间上无孔不入,想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不啻为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在这种情况下,抢“第二落点”,牢牢把握对现象的解释权、对信息的分析权、对趋势的解读权、对价值的判断权,就成为媒体一决高下的“撒手锏”。观察雨后春笋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新闻时政公号推送的文章,都是以思想、观点为主。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全媒体时代,在渠道、平台、形式上“先天不足”、缺乏竞争优势的党报,在思想和内容上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基因和禀赋。因为拥有坚实的“三论”工作基础,从来不缺思想和观点。作为主流媒体,党报在准确传递党委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回应民众关切上,拥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在互联网、新媒体形成的强大压力场中,党报毫无疑问应以思想立身、观点制胜,坚守社会责任,发扬专业精神,切实用活用好“三论”这个“王牌武器”,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以更加理性、公正、深刻的思想产品和“智慧”产品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抢占制高点,守好主阵地,更好发出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有“为”有“位”,江西日报加强“三论”的实践探索

    理论看家,为党立言,筑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

    理论版是江西日报历史悠久的“元老级”专版。自上世纪70年代初创办以来,历经数次改版,许多同时代创办的专版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理论版却一直生机勃勃,并日益凸显其强大生命力,成为江西理论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平台。这得益于江西日报始终坚持理论看家,把研究、阐释、传播党的理论作为第一要务,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日报理论版紧紧围绕学习、宣传、研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系统谋划、集中阐释、一以贯之、持续发力,努力让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时间“走”进千家万户、“住”进干部群众头脑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掌握群众并被群众所掌握,进而产生改造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动力。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刚闭幕,《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一文就重磅推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开创江西绿富美并进新局面的总指针》和《以“六大转变”推进脱贫攻坚》的双头条解读文章很快就与读者见面;党的十九大一结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纵横谈》栏目就鸣锣开张……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版刊发的直接阐释文章、配合解读文章、理论联系实际贯彻落实文章等150多篇。

    为党立言,为党说“理”,从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江西日报理论版不懈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党报的理论宣传也因此凸显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指导力量。

    评论开道,先声夺人,打造发出江西最强音的“金话筒”

    互联网时代,如何增强党报评论的“能见度”和“存在感”,提升党报评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江西日报紧密围绕中央和江西省委中心工作,立足于新闻时政报道领域,聚焦重大战略、重要会议、重点工作,在重要时间节点,以重大评论强势开道、先声夺人,旗帜鲜明地体现省委意图、代表省委发声,努力做到“省委出思想、党报做文章”,为贯彻中央和省委战略决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也因此不断强化和凸显了党报评论一锤定音的作用和价值。

    比如,在有关江西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重大报道战役中,江西日报在会前推出题为《新起点 再出发》的江仲平(意为江西日报重要评论员)文章,为全会定调、吹风,甫一刊发就在全省上下引发强烈反响。人们不仅被文章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文风所感染,更从中读出了全会的核心要义,为全会精神的迅速落地营造了浓厚氛围。

    2018年5月,江西省委主抓的作风建设大会召开,江西日报组织精干力量,撰写《来一次作风建设的大提升》《来一场作风之弊的“大扫除”》《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当好改进作风的“领头雁”》等系列评论员文章,经省委主要领导一一审定后在头版连续刊发,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纷纷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开展学习活动,出台相关文件,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迅速“搅动”起来,很好地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去年全年,江西日报刊发江仲平、社论、系列评论员文章约120篇,努力打造发出江西最强音的“金话筒”。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大势、顺应大势,江西日报重大评论靠前站位、主动作为,代表省委发声,服务发展大局,凝聚全省共识,努力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壮大主流舆论声势、巩固党报权威地位。

    言论发力,直面现实,抢占观点时代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随着2012年10月评论版的创刊,江西日报现已形成了一个专版、七八个专栏的言论布局,选题包括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社会民生、生态环保、党建等,基本实现了对国内新闻领域的全覆盖。在“一个小雨点”都可能“击起千层浪”的观点时代,党报言论要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能关键时刻“失语”、重要关头“迟语”、重大问题“不语”,只有直面现实、直面群众、直面热点、直面问题,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并善于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发声、秉言,才能赢得宝贵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先机,从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

    以江西日报评论版为例,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定位就是围绕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思想启发、正面引导。该版设置的重头栏目都有时效性要求,比如,《观察》主要就新近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趋势进行及时的观察剖析,澄清认识、凝聚共识;《时评》主要就热点问题或敏感话题进行探讨评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微评》和《众议》栏目则要求评论的新闻由头越近越好,要“新闻热议”……如今年1月,评论版就体检行业弄虚作假、于海明“反杀案”正当防卫之争、“替父代言卖酒”等网络营销欺诈、有害APP危害中小学生、红色旅游出现“三俗”问题、保健品成“坑人”代名词、过马路“低头族”成交通事故隐患等新闻热点进行分析评说,通过观点的碰撞、意见的整合,在扩大地方党报言论传播半径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胸怀大局、植根现实,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守住正道、传递正能量,江西日报通过专版、专栏言论,直击改革发展热点,探讨创新治理之道,弘扬社会正气新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传递这个时代需要传递的观点和声音。

    增强“四性”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进一步增强思想性,打造一流传播力

    思想的光芒穿越时空,真理的力量无远弗届。如果说“三论”是党报的灵魂,那么,思想性就是“三论”的灵魂;如果说导向正确是“三论”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思想深刻就是其理应追求的“高线”。

    各类媒体上的理论文章、评论、言论多如牛毛,为什么有的能脱颖而出,引发强烈反响,有的则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每篇“三论”作品都有观点,但并非每个观点背后都有思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往往是那些有思想的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理论才是“理论武装”而非“理论包装”,评论才有“言值”而非徒有“颜值”,“三论”才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有更多的人传看、传播,达到给人启迪、发人深省、予人新知的效果。因此,思想有多深,决定“三论”的传播就有多远;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三论”才真正拥有深沉和持久的力量,为党报打造一流传播力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三论”的思想性,一方面,党报的理论编辑、评论员要有擅长的领域,不当“二传手”,少写“大路货”,不说外行话,党报要致力于培养有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专家型编辑和评论员;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外脑,建立一支权威专业的作者队伍,联系一批各领域权威的专家学者,为观点的争鸣提供平台、设置议题,从而更好地集纳智慧、传播思想。江西日报理论版从去年8月起开设新栏目《双周论坛》,围绕一个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通过专家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观点争鸣、头脑碰撞,努力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贡献原创性思想、前沿性理论、前瞻性指导,探索“党报出思想”的方法和路径。

    进一步增强现实性,打造一流引导力

    实践是思想生长的最深厚土壤,也是党报“三论”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扣实践、观照现实,避免高高在上、凌空虚蹈,让广大干部群众有更多的思想获得感,党报才能以一流的引导力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

    “题”要从实践中来。“三论”应坚持从实践破题,努力找准人们的困惑,抓住问题的核心,说透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干部群众纾心结、解扣子、指方向、引路子。为提升引导力,江西日报理论版正在探索依托《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中来》等栏目,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群众的“柴米油盐”之中,以小见大,“浅”入“深”出,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党报“三论”只有切实想干部群众之所想,急干部群众之所急,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才可能形成共鸣、产生共振、凝聚共识。

    “人”要到实践中去。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宣传工作者就要先“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三论”工作,不仅考量我们“手上”的功夫,同样考量我们“脚下”的功夫。为加强“三论”的群众基础,江西日报以重点打造的言论栏目《评论人走基层》为平台,鼓励广大评论工作者深入基层,将党的理论、政策、举措同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实践话题结合起来,从中找到评论的落脚点、着力点,有效打破“端着报纸找选题、坐在办公室里想观点”的弊端,努力把党报评论的“理儿”讲到干部群众的心坎儿里。

    进一步增强战斗性,打造一流影响力

    党报宣传的是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毛泽东同志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三论”是宣传党的理论、党的政策、党的观点的主阵地,只有立场明确、旗帜鲜明,敢于开展思想舆论斗争,进一步增强战斗性,才能更好地承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职责,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从而牢牢把握话语权,打造一流影响力。

    当前的理论评论宣传存在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看不见或视而不见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热衷于脱离社会现实和远离人民群众的学院化、精英化、小众化的谈玄说妙、故纸堆研究,或者信奉一些西方国家鼓吹的“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热衷于评论一些碎片化、一地鸡毛的小问题,对网上各种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成就、诋毁党的形象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却含糊其辞、退避三舍,放弃了应有的立场,让出了必须坚守的“阵地”。

    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不去占领舆论阵地,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必然大行其道。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想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也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党报的理论评论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党性意识和战斗性原则,面对重大问题必须敢于亮剑、勇于发声,不做“绅士”做“战士”,用辛辣精准的笔触抑恶扬善,用严谨有力的逻辑说清道理,把正确的立场观点传播出去,对罔顾事实的恶意攻击迎头痛击,把虚假的“新闻自由”揭露出来,把社会热点引导好,把社会情绪疏导好,在价值引领中把好“方向盘”,当好“定盘星”。

    进一步增强人民性,打造一流公信力

    马克思在创办《莱茵报》时指出,它(报刊)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齐爱憎。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党报“三论”工作的价值追求。站稳人民立场,切实体察干部群众的各种诉求,科学回答和有效破解干部群众遇到的难题,党报的理论、评论、言论才能真正为人民所需要、所信服,才能成为具有公信力的品牌。

    进一步增强人民性,就要大力改进文风,用“大众话”推进理论评论宣传“大众化”。理论评论文章要尽可能生动些,讲究文采,使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如能直指问题要害,再简单的语言也可显示出思想的深邃和巨大的张力。毛泽东同志早就批判过,有些人天天高喊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口号,可是“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列宁也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应当大力提倡“大家”写“小文”,多刊发各领域专家学者撰写的要言不烦、贴近生活、文风朴实的理论文章,“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说老百姓的话”,让读者感到似乎是与大专家面对面、围炉夜话,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感染群众、引导群众,进而转化为他们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总之,引导舆论,引导的不是机器,而是广大干部群众,这就需要以人为本,以干部群众为本,一切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能自说自话、强加于人。党报的“三论”见事见理更要见“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真正关注干部群众,才能为干部群众所真正关注,党报的舆论引导才能取得最大实效。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利云

构建引领时代的全媒体传播生态
强化思想引领 传播主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