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党报专题报道的价值发现

——以湖北日报《荆楚百川》为例

汪训前 《 新闻战线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美丽中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湖北日报推出《荆楚百川》大型系列报道,20多名记者历时15个月,跋山涉水,行程近3万公里,探源头、听民声、查典藏,展现绚丽多彩的荆楚水文化,记录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发出时代强音,引起社会各界共鸣。

    生态文明     荆楚百川     党报专题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湖北日报推出《荆楚百川》专题报道,每周一期,每期一河,每河一版,共刊发60期,洋洋洒洒约24万字、240多幅图片、60幅河流示意图。《荆楚百川》面世,读者产生共鸣,纷纷致电湖北日报编辑部,为美轮美奂的荆楚山水叫好,为媒体的匠心精神点赞。回望这组报道的台前幕后,梳理党报专题报道的价值所在,让人振奋不已。

    唱响生态文明主旋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着眼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必须紧扣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重大课题。《荆楚百川》大型生态报道,正是湖北日报牢记职责使命,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倾力打造的精心之作,体现了新闻人的敏锐和担当。

    采撷《荆楚百川》一个个片断,生态文明主旋律跃然纸上。2016年9月23日,开篇之作聚集长江,主标题为《人水相依话长江》,文内3个小标题:“人水千年纷争,感恩之余应有敬畏”“治鄂先治水,水患大省迈向水利大省”“缚洪理念在进步,变人水对抗为人水和谐”;2017年11月13日,第55期聚焦府澴河,主标题是《府澴河,人水和谐应可期》;2017年10月30日,第53期聚焦北河,主标题是《灵秀北河满腔情》,文内一句“其实,我们所做的就是恢复北河故道,让水重回娘家”,解释了2017年6月1日启动建设的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修复工程的意义。

    从这些报道当中不难发现,记者在探寻河流的过程中,对所见所闻有感有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呼声。

    2018年3月16日,湖北日报《荆楚百川》大型报道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湖北省水利厅厅长周汉奎认为,《荆楚百川》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践行湖北省委省政府“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生态湖北的战略布局,契合中央河长制重大生态改革举措,政治站位高。

    60期报道、60条河流,时段长、体量大,如何做到“形不散”而且“神凝聚”?系列报道通过文章体例、版式编排等外在形式的统一,保证“形不散”,更注重“神凝聚”。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刘洁所说,把60个版的报道内容凝聚在一起的是报道思想和思路,并且贯彻始终。《荆楚百川》的“神”就是把人和川作为生命共同体来展现和思考,写自然的同时,剖析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正如江河具有包容性,读者从《荆楚百川》看到远古文化、地域风情和现代化发展,看到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成功,也品味了人对江河伤害的苦涩后果。

    《荆楚百川》钩沉历史,凝视现实,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共同命运。

    饱览地域文化

    水是万物之宗,生命之源。先秦哲学家、政治家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在哺育和滋养人类生命的同时,还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正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智慧形态,丰富和充实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

    一部水文化史,是一部华夏文明史。

    湖北是千湖之省,也是河流大省。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000多条,其中长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水网如织,港汊密布,是全国少有的几个河湖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荆楚文化与河流息息相关。

    翻看《荆楚百川》这组报道,如同打开一部湖北河流的百科全书,从中尽览荆楚山川风物,有武陵山区的民族风情,秦巴山区的历史文化,大别山区的红色基因,江汉平原的梦里水乡。

    2017年4月17日的第27期《沮漳河,流淌荆楚文明》引言中写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沮漳河,楚人的母亲河,楚文化的摇篮。”记者站在荆山脚下的楚国城址,浮想联翩:楚国先君熊绎坐着柴车,穿着粗布衣服,在荆山跋涉,开启山林,建立王国。后来楚人走出高山,顺流而下,来到沮水边建立城池。从这里到季家湖、麦城、糜城、赵湖、昭丘,再到纪南城,楚国势力一步步扩展到沮漳平原、江汉平原。楚先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之一。一条沮漳河流经线路图,就是一部楚先民拓展史、楚文明发展史。

    2017年9月11日第48期写的是武陵山区的忠建河。侗族的拦门酒、合拢宴,让人领略了一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风雨桥、吊脚楼、鼓楼,勾勒出侗族、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沿河而居,相处融洽的民族风情画卷。

    2016年11月1日第5期,写的是大别山区的倒水河。引言“倒水河是一条英雄的河,见证了铁马金戈”,一下子让人想到革命战争年代。文中写道:“倒水从(河南)新县进入湖北境内,就是著名的红安七里坪镇。这里是黄麻起义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故乡。”倒水河流淌着红色基因。

    2017年8月21日第45期写的是东荆河。引言“东荆河,古为云梦泽的一部分,回肠江汉腹地,吞汉水,吐长江,逶迤七百里。流域内湖泊密布,水源关系复杂”,令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的景象跃然而出。

    《荆楚百川》选取60条河流,覆盖湖北各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读者在领略优美山水的同时,也饱览丰富多彩的荆楚文化。

    易碎品变收藏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在手,尽晓天下事。但是,海量信息是易碎品,大众过目就摒弃,不会收藏再次阅读。

    湖北日报经过缜密策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1年3个月,用60个版的规模,倾力打造的《荆楚百川》是传统纸媒重大主题报道的力作,堪称经典,彰显了省级党报的价值所在。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张勇军认为,这组报道文字精练、资料丰富、图片精美、版式清新、风格统一,读来赏心悦目,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价值需求和审美需求。“《荆楚百川》有收藏价值,集新闻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它将易碎品变成收藏品”。

    一位退休的湖北省老领导一直关注《荆楚百川》系列报道,他来到湖北日报编辑部,表示要收藏这60期报纸。

    工匠精神,在《荆楚百川》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座谈会上,一位主笔记者发出感慨:

    在采访中,我们不敢懈怠:攀高山越峡谷,挖掘每一条河流的地理、文化以及迥异的个性特点;

    在写作中,我们不敢懈怠: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有过激情如奔腾的江河下笔千言的畅快淋漓,也有过一波三折,为了一个句式一个标题,反复打磨,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在引用数据和历史文献中,我们不敢懈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核实每一个细节、数据和典故的由来。

    “真实才是力量”。60条河流,60组稿件,都是记者在徐霞客式的行走中写成的,是用笔在写,更是用脚在写。20多名记者亲身体验,探源头,听民声,查典藏,跋山涉水,行程近3万公里。文章以朴素的笔法、记录的方式娓娓道来,有认识,有感动,有细节,有激情,产生直击心灵的真实效果。

    如系列报道开篇《人水相依话长江》,主题鲜明,大气磅礴,以历史为经,以长江走向为纬,围绕治水和生态保护、人水和谐的主题展开,信息量大,引人入胜。第二篇《汉江三千里路云和水》,写作笔走龙蛇,收放灵动自如,充分展示了汉江的历史文化和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权威,认真,这是纸媒的品位与格调,是纸媒的安身立命之源,是纸媒不可替代之根本。《荆楚百川》做到了,所以它深受读者欢迎。

    拓展了党报功能

    当下,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甚嚣尘上,“纸媒的末日似乎不远了”。

    果真如此吗?《荆楚百川》的回答是否定的。

    纸质媒体以内容为王,社会各界对报纸的关注度并没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减弱。纸媒电子化呈现,同样受到读者的追捧。

    党报作为传播媒介,除了最基本的传递信息这一功能外,还具有联系功能、监视功能、组织功能及教育功能,等等。合理开发这些功能,湖北日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因为信赖湖北日报这张省委机关报的公信力,湖北省水利厅与湖北日报社展开了多次合作。2013年,双方合作推出《千湖新记》系列报道,报道湖北省主要湖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唤醒人们保护湖泊的意识,为建设美丽湖北贡献力量。这组报道收到非常好的社会效果。2016年,双方再度合作,推出60期《荆楚百川》,浓墨重彩书写湖北壮美河川,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党媒联手相关部门,利用社会力量合作办刊,这是传统党报拓展功能的具体实践。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强月新说,《荆楚百川》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报道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为水利行业服务,达到了和行业密切合作的效果,传统党报在功能上也得到拓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党报不仅是报道者,也是建设者。报道的某个观点,可能对行业产生某种引导,有时甚至能影响一个行业的规划,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

    的确,记者在采写《荆楚百川》过程中,除了呈现所见,更报道所思所想,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以《府澴河,人水和谐应可期》为例。

    第一部分“青龙潭里忆往昔”:“……当地老人心心念念的青龙潭,不过是巨大的沙堆、突兀的礁石及杂草丛生、流水浑黄勾勒出的憔悴模样……”,青龙潭的往昔,成为当地人的乡愁。

    第二部分“归来吧,蚶子阵”:……2014年以后,我再也没能在府澴河河滩上找到蚶子的身影……”,写出了府澴河的生态恶化。

    第三部分“入江口处的未来畅想”:“……省两会上,胡建奇、汪利珍、洪建设等12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建议,统一府澴河协调管理机制,形成生态治理‘一盘棋’,引起沿线干部群众的热切关注……”,府澴河的治理被提上日程,人水和谐应可期。

    这其中,包含着党报的监督功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报道,引起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也包含党报的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一条河的生态环境由好变差,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并最终形成自觉行动。

    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荆楚百川》以其厚度、深度和温度,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

    (作者系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荆楚百川》主编) 

    责任编辑:杨芳秀

“行知行”中的媒体三昧
重大主题报道彰显融媒立体传播魅力
党报专题报道的价值发现
“暖新闻” : 传递力量,推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