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拓展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新思维

——以绍兴日报社“枫桥经验”报道为例

单滨新 《 新闻战线 》(

    重大纪念性报道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但也存在距离感强、时效性弱、宣传味浓、同质化明显等问题。绍兴日报社积极拓展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新思维,把握好宏观谋划与微观操作、历史感与时代感、事件本位与人物本位、讲道理与讲故事、多形式生产与多元化传播等关系,寻找新视角、新形式、新方法,有效增强了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枫桥经验”     纪念性报道     历史感     时代感

    与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选择方向的常规报道不同,重大纪念性报道往往以“历史”作为报道对象,侧重于对报道对象的追忆、反思等,题材相对稳定、报道周期性呈现、持续时间长,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距离感强、时效性弱、宣传味浓、同质化明显等问题,难以唤起受众热情。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不断拓展新思维,探寻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新视角、新方法。

    诞生于浙江绍兴的“枫桥经验”,50余载历久弥新,是我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2018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全国性纪念大会11月在绍兴举行,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人等近1000人参加会议。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的党媒,绍兴日报社积极拓展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新思维,历时5个月的“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注意把握宏观谋划与微观操作、历史感与时代感、事件本位与人物本位、讲道理与讲故事、多形式生产与多元化传播等关系,寻找新视角、新形式、新方法,有效增强了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好宏观谋划与微观操作的关系

    重大纪念性报道因其历史题材相对稳定,报道具有可预知性,策划操作空间比较大。可根据报道对象被事先标注的时间节点,紧扣主题,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条不紊统筹谋划,确保落细落实,充分展现党媒在重要节点、重大纪念活动中的立场与作为。

    “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中,绍兴日报社根据媒体定位,挖掘地域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精心编制方案,明确“路线图”,作出系统化、结构化、立体化安排。在主题把握上,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紧扣党建引领、人民主体、德治自治法治融合、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并举、共建共享等“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使整个报道站位高、立意准、主线明。

    在时序安排上,2018年8月起报社所辖媒体全面启动“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10月底至11月上旬逐渐形成高潮,11月11日至12日的会议报道浓墨重彩,后续报道持续到12月底,体现出报道的层次性、节奏感。

    在报道内容上,坚持上级部署与基层实践、绍兴元素与外地经验、历史素材与当下探索、理论阐释与故事案例等结合,使报道有厚度、有深度。在表现形式上,推出专稿、专栏、专版、专刊和理论、评论文章,创新编排设计,创作新媒体产品,为报道内容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以足够篇幅体现重要性。

    在传播方式上,发挥报社所辖绍兴日报、绍兴晚报、树人导报和绍兴网、“掌上绍兴”客户端等平台优势特色,报网端微共同发力,全媒体融合传播。

    报社将整体报道方案分解细化到各采编发平台,在每月的编委会和每周的采前会上督促检查、层层推动,同时及时“对表”上级要求、对接基层和记者需求进行微调,确保好的创意得到好的实施,努力把“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做成亮点、热点,彰显以“枫桥经验”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

    把握好历史感与时代感的关系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重大纪念性报道既要重温与回忆历史,更应反映报道对象的历史演进,体现在当下时空背景下的意义和启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连线历史、观照现实,将历史报道与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对接,兼具厚重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感,让隐身的历史资源焕发动能,用以指导现在的实践。

    绍兴日报社在“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中,注重史料挖掘,追溯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梳理“枫桥经验”的演进轨迹,体现报道的历史感。2018年9月20日至11月11日,绍兴晚报相继推出五期《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特刊,每期4个版面,以时间为经、史实为纬,从“事件”和“亲历”两个维度,回顾“枫桥经验”诞生、15周年、30周年、40周年、55周年等重要节点,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实,体现“枫桥经验”的不平凡历程,牵动受众对“枫桥经验”的集体记忆,增进对“枫桥经验”意义和价值的认知。

    随着时代发展,“枫桥经验”内涵不断丰富,已从以前侧重化解纠纷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政法战线旗帜,发展成为践行群众路线、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宝。绍兴日报十分注重报道 “枫桥经验”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协调经济社会关系、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巩固基层政权中的重要作用,以新闻形式反映“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如在11月11日的《“枫桥经验”的绍兴答卷》特刊(共16版)报道中,分别推出《四个平台:挑起基层治理大梁》《最多跑一次:“枫桥经验”增添新内涵》《五星三A:“枫桥经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河湖长制:水清河晏的水乡福祉》等8个主题专版,拓展“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的深度,展示“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的品格,增进受众对新时代“枫桥经验”丰富内涵的认知。这一特刊被作为大会资料赠送与会人员,受到高度评价。纪念大会次日,绍兴日报在头版浓墨重彩报道大会精神的同时,二、三版转载或摘录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关于各地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报道文章,有效拓展了“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的广度。

    把握好事件本位与人物本位的关系

    重大纪念性报道应有选择地呈现历史本身,注重事件的追忆、梳理,以更好理解和把握特定历史事件、重要节日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要充分体现“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人,始终是新闻的主角。要把“人”摆在突出位置,让老百姓来讲故事,讲好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体现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和灵魂。在梳理“枫桥经验”发展、演进过程和追忆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事件的报道中,绍兴日报社把目光聚焦“枫桥经验”亲历者、见证者,让报道见人见事,更具亲和力和可读性。如绍兴晚报推出的《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系列特刊,通过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的讲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典型事呈现在世人面前,生动诠释“枫桥经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如11月2日推出的特刊《从“小治安”到“大平安”》,以时任诸暨市枫桥镇枫源村村委会主任骆根土的讲述,反映枫源村坚持依靠群众,按规矩办事,矛盾解决率达百分之百;以店口派出所副所长王刚的讲述,反映店口镇 “以外警协管外来人口”,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模式;以从警24年、有30多年调解工作经验的杨光照的讲述,反映新型人民调解组织开始兴起,“老娘舅们”用不同方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些报道立足小切口,选取老百姓的视角,通过有意思、有意义的讲述,尤其是前后对比,激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让更多人感受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带来的变化。绍兴晚报5期系列特刊的封面版上,根据年龄分别设计“枫桥经验”的拟人化形象——刚出生的“我”、15岁的“我”、30岁的“我”、40岁的“我”和55岁的“我”,更好凸显“人物讲述”的报道视角和“人物本位”的报道立场,形象展示“枫桥经验”成长、发展历程。11月9日至12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浙江天平”制作《“枫桥经验”前世今生》专题,转载了绍兴晚报这组特别报道。

    把握好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关系

    重大纪念性报道由于报道对象特殊,素材时效性较弱,也具有先天的宣传属性。要把宣传与新闻融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既重理性解读,又重感性认知,兼顾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兼具启发性和故事性。

    “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变化,需要理论解读。为发挥党报评论在引领舆论中的旗帜作用,2018年8月绍兴日报在理论版开设《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专栏,不定期推出理论、评论专版,刊发当地专家、行家的原创理论、评论文章,转载、摘登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理论、评论文章。11月12日纪念大会当天,推出本报编辑部文章《枫桥经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11月15日至21日,绍兴日报又刊发“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系列评论,包括1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和6篇《稽山新语》评论专栏稿件。这些评论文章结合纪念大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相关要求,围绕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等主题展开深入解读,有效引导和推动各地落实纪念大会精神,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与此同时,绍兴日报注重挖掘、宣传生动鲜活、润物无声的具体案例,折射社会变迁和“枫桥经验”的与时俱进。如开设《枫桥经验在基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专栏,每周刊发2~3篇报道,案例力求鲜活,角度力求新颖,文字力求可读。在《“枫桥经验”的绍兴答卷》特刊报道中,以8个专版的篇幅,以“典型集萃”的方式,讲述绍兴各地各行业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好故事。绍兴晚报开设《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新故事》栏目,9月起联合绍兴市司法局推出“走进三治融合示范村”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一线,采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案例,生动展示“枫桥经验”根植于绍兴乡土的新鲜经验。

    把握好多形式生产与多元化传播的关系

    重大纪念性报道周期长、内容多,需要通过不同栏目、不同形式,生产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进行多视角、全方位展示。同时要坚持互联网思维,结合全媒体时代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特征,通过好的形式和好的平台推送新闻产品,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最大限度提升重大纪念性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绍兴日报社把“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年度重点采编工程,集中优势“兵力”和优质资源,扩大报道规模,丰富报道品种,保持报道温度。截至2018年12月底,“枫桥经验”纪念性报道历时5个月,所辖媒体共推出专版50余个、稿件520多篇。在抓好新闻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发挥融媒体优势,用好“掌上绍兴”客户端、绍兴网、绍兴发布、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造新媒爆款产品,创新发布模式,提高传播的舆论深度和受众广度。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枫桥夜听》专栏,制作了《枫桥有个老杨》《王老师的困惑》《一起在线调解的案件》《上虞永和镇的“三尺巷”》等12期音频产品,把“枫桥经验”通过音频故事讲给大家“听”,节目专题短时期内的总点击量达到3万多。在11月12日大会当天,推出H5产品《极简史!一叶乌篷邀你偕行,重温“枫桥经验”55年!》,用户在极具绍兴特色的乌篷船引领下,借助音、画、视频,了解“枫桥经验”55年的简史。加强多媒体联动,做到策划共享、产品共享、效果共享,营造强大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如“掌上绍兴”客户端开设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特别报道专题,集纳报社各平台报道内容,分设《枫桥夜听》《绍兴实践》《好的故事》《基层创新》《闪光记忆》等5个子栏目,及时推送、二次传播,叠加报道影响力,提升传播效果。

    【作者系绍兴日报社(绍兴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责任编辑:武艳珍

拓展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新思维
创新主题报道 做“看不见的宣传”
在融合发展中擦亮品牌
白山松水奏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