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次记忆犹新的特殊采访

——卡特忆中美建交、评改革开放

李学江 《 新闻战线 》(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美建交公报》签署40周年。作为人民日报驻美国分社前首席记者,忆起10年前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时对卡特的采访,忆起他对邓小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度评价,言犹在耳,心有感触。

    2008年12月初,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家乡佐治亚州的卡特中心,一次特殊的采访正在进行。卡特中心位于亚特兰大市近效一处古木扶疏的园林中。其时,卡特刚刚从南部非洲出访归来,尽管风尘仆仆,仍接受了中国驻美国记者的集体采访。参与采访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和文汇报驻美首席记者。记者们在会客厅刚刚坐定,卡特就走了进来,同大家一一握手寒暄(见右图)。虽已年届84,满头银发,但卡特依然行动敏捷、思路清晰,与他的沟通甚为顺畅。

    “我的生日和中国国庆在同一天” 

    “我的生日和中国国庆在同一天,即10月1日。所以邓小平和中国其他领导人都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是命里注定的。”卡特开场便提起这个特殊的渊源,让采访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当记者问起他当年是如何想到要同中国建交的,他说,“我对中国一向感兴趣,当选后更是认识到,30年来美中之间没有邦交是不好的,需要改变。于是我们便开始从白宫直接(即没有通过美国国务院)同中国领导人尤其是邓小平本人进行秘密建交谈判。那时对美国人来说,同中国建交会非常出乎意料,所以只能保守机密。因为当时这还得不到民意支持,美国民众和多数国会议员当年多是倾向台湾的。最后我们于12月15日(在中国已是16日),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将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在3天后的12月18日,邓小平就在三中全会上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

    这位前总统话语中处处流露出对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他说,“邓小平讲话很幽默,总是能将事情说得很有趣;他的洞察力很强,能够分析出目前形势对人民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我邀请邓小平访问美国,并估计他第二年(即1979年)6月份才能成行。可他说1月份就要来。我们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和他的夫人,随行的还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在我们会见期间,美中达成的协议有几十项之多,涉及方方面面。这些协议对两国都同样有利。”

    “我和邓小平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在采访中,卡特提到,当时还有些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谈判,比如台湾问题。他说,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和中国领导人发表了《上海公报》。尼克松承认“一个中国”,但没说是哪个中国。那十年(美国的)人们普遍认定“一个中国”指的是台湾,因为当时我们和台湾有全面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也集中在台湾。“我希望对此进行改变。而我和邓小平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明确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即除了防御性武器外,不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但是自那以后,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即美国方面没有完全恪守协议。”“在你们那个地区——亚洲,中国已经亮相,我认为美国和中国可以在这一地区和谐相处并开展合作。我们应该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并帮助其他国家。我想,美国实际上也认可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有更大的影响力。”卡特的发言直率而坦诚。他告诉记者,同中国建交的决定在后来的竞选中遭到罗纳德·里根的猛烈抨击,“他指责我放弃了台湾,并在1980年大选中取得了成功。但我并不后悔。”

    “同中国建交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卡特说,自己和邓小平之间关系很好。在访问美国返回中国后,继续派内阁部长们访问北京,邓小平也派部长们访美。他还讲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Frank Press)到北京和邓小平会谈。“当时中国是白天,而美国这边是半夜,我正在白宫睡觉,电话铃响了,当时是凌晨3点钟。弗兰克·普雷斯说,‘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休息。’我说,‘肯定是发生了危机。’他说,‘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我说,‘当然可以。’普雷斯说,‘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我说,‘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我想现在(即2008年年底)我们美国大概有8万多中国留学生,有时也达到过10万人。这个小插曲展示了我和他之间的良好关系。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并扩展。”

    卡特表示,当时邓小平非常希望他去中国访问。但那时因面临伊朗人质危机和其他事务,不得不留在美国。1981年8月才访问了中国。“他(邓小平)希望我看一看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一些变化。那时中国还没有自由企业,只允许农民有一个不大的改革项目。村民和城市居民都还不能建立自由企业。不过,农民可以养5头猪,可以修自行车,可以制作陶壶,也可以在自家的铁匠铺造马蹄铁了。”“邓还希望我去村庄看看。我去了,看到农民可以拥有15%的合作社土地。当时中国还很穷,但已开始有了变化。包括企业自主、贸易自由,允许老百姓在国内自由迁移,建立自由企业体制”。

    “邓小平对改革的承诺改变了中国”

    卡特承认,他当时可没能预见到30年来中国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他说:“我压根没想到中国会成为世界上发展和扩展最快的经济体,年增长10%,这是全球最快的;从来没想到我们会与中国出现如此大的贸易不平衡;从来没想到中国会持有数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从来没想到中国通过宣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我们当时从未梦想到这些事情。”

    卡特认为,邓小平对改革的承诺改变了中国:不仅国内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国际上也成为世界性角色。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在外交和政治方面也大规模地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当然,中国在1979年以前就已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事务中有了自己的影响,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更大变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成为更加有影响力的国家,这验证了邓小平的智慧。“尽管邓小平充满智慧,但我并不能确信他也预见到改革开放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利好。所以,我们是低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低估了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领袖的能力与雄心。”

    “我们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为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努力”

    卡特向中国记者介绍了卡特中心与中国的富有成果的合作。他说,自己于1981年访问中国时,中国还不愿接受国外援助。但还是和中国残联展开了合作,并在中国完成了两个很好的早期项目。一是帮助兴建了一个非常大的生产高质量假肢的工厂,并提供了设备;二是在全国培训了900名教育专家,由他们再培训小学教师,教他们如何指导盲童和聋哑儿童。“我们很高兴做这些事情。1982年,中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了村民基层选举制度。1987年,这一制度得到法律形式的确认,卡特中心应邀参与帮助这项法律的实施,后来我们还参与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多年来,我们与中国政府相关部委进行了顺利的合作。”他接着谈到当时与中国开展的更多领域扩展项目,像帮助小村镇的经济发展、在非洲事务特别是卫生保健事务中与中方合作、在全球贫困人口的疾病防治上做出的努力等。“我们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为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努力。”他透露新年一过即出访中国,参加美中建交30周年的庆祝活动。

    “两国交往最重要的是要相互尊重”

    提起当时的总统选举,卡特说,我们还不知道新总统对中国的政策如何。也许两国之间关系会有一些紧张的方面(希望不会这样),但在应对全球经济困境带来的问题、应对中国在拉美和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不断增加的影响力带来的竞争上(可能难免)。他说,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地位的提升,(两国之间)竞争可能会升级。两国之间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像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虽和邓小平合作得非常成功,但是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潜在的争论。“两国交往最重要的是要相互尊重。”他说自己从中国访问归来后将出席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他给奥巴马和他的顾问们最重要的建议就是——维护两国间的相互尊重。在讨论中保持一种公开坦诚的态度,使两国间可能出现的分歧或可能发生的竞争以一种相互尊重的、和平的方式获得解决。做到这一点,30年前开创的持久友谊就永远不会面临危险。

    卡特表示,在自己的任期中,美国和中国之间建立了友谊并相互尊重,对此自己感到自豪。“我认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现在卡特中心和中国领导人也一直有密切的、长期的工作关系。”当记者问到可有信息想向中国人民转达时,卡特说,“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感谢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全人类的福利方面把我的国家和我个人作为伙伴。我对当时做出的历史性建交决定感到自豪。这就是我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采访临近结束时,当卡特和记者们谈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气氛更加轻松活跃。“您已经80多岁,但心态年轻,精力充沛,在国际上非常活跃,请问您可有什么秘诀?”记者问道。卡特笑答:“首先我有一个好妻子,我们结婚63年了。她是个很优秀的营养学家,懂得我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我们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今天上午我们还一起散步呢。在家的时候,我每天坚持游泳。我们一起做事情。我有一个好家庭。”“医生认为,我保持健康的原因是从不抽烟。事实上生活使我整天忙忙碌碌。这就是我长寿的秘诀。”大家听罢哈哈大笑,然后一起合影留念。

    (作者系人民日报驻美国分社前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陈利云

一次记忆犹新的特殊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