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变革

尤晓源 《 新闻战线 》(

    文字、图片、视频的个性化融合让主流媒体更具传播优势。本文以新华日报视觉中心的图片新闻生产为例,探讨了在融媒背景下,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和生产机制的深刻变化。

    媒介融合     主流媒体     图片新闻     生产变革

    传统纸媒重视文字内容的生产,图片新闻一般只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面临变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图片新闻以其简洁、高效、直观、表意等特征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争夺受众的重要内容支撑。与此同时,为适应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机制、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片生产由记者中心制转向编辑中心制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以专职摄影记者为中心。这种制度的缺点在于,记者中心制限制了图片新闻的总体设计以及编辑思想的形成。记者中心制本质上是记者高于编辑,图片新闻的主动权掌握在记者手中。图片编辑只为纸媒版面服务,从摄影记者的来稿中选择合适的内容签发到相应栏目的版面,后期制作也基本由美编完成。图片编辑的职能较为单一,对图片新闻进行版面设计存在一定困难。新闻图片报道因为依赖集团内的摄影记者和少数通讯员的供稿,图片新闻生产单一化,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图片新闻的单一化已经无法满足媒介融合下的受众需求,移动媒介时代受众的新闻接收方式是视觉化的,图片新闻不再是文字新闻的补充,反而成为新闻的“主角”。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生产出现了大量缺口。在报业集团内,报纸、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微博等不同媒介需根据各自传播方式的不同进行图片加工,发挥各自优势,有针对性地通过图片新闻将信息传播给特定受众。与此同时,在媒体集团中,因为拥有多家报纸,各自为政的摄影记者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重复的、低效的。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大型的“图片编辑中心”将媒体的影像生产部门融合,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14年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启用技术先进、基于大数据的中央厨房系统,具备了现代化的新闻生产加工能力,也使得集团媒体融合拥有了强大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2015年3月初,集团全面整合了旗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等各媒体的摄影资源及图像采编力量,正式成立视觉传媒中心,图像采集、加工、传播有了全新的平台。2015年5月8日,视觉传媒中心创建的“视觉江苏网”正式上线,力争打造江苏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一流视觉产品数据库,构建一个开放式全新图像采集传播体系,向省内外各类用户提供线上线下、桌面移动等多渠道多终端的视觉产品和延伸服务。

    视觉江苏网发展了一支200多人的注册摄影师队伍,平均每天上线新闻图片200~500张。如今,网站注册摄影师已发展到3500多人,遍及江苏的13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平均每天来稿1000张,最多可达1500~2000张,一改以往新闻图片时常“稿荒”的局面。目前,视觉江苏网入网新闻图片和资料图片总量已近200万张。 

    图片编辑的策划作用凸显

    图片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最大的不同,是图片编辑的主动性得到提高,策划能力得了凸显。编辑拥有了对记者的“指挥权”,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策划,也成功调动了摄影记者的积极性,摄影记者不用被动等待文字记者的“召唤”,而是走上了“去文字化”或“少文字化”的新闻报道路子,图片新闻真正得以“独立”,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合新闻”通过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在所有形态的媒介基础上整合新闻资源,建立新的工作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不同媒介各自为政,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也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整合和重组。现在,报业和广电的全媒体化倾向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体现。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成立3年多来,组织、策划了众多影像大赛。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回望历史 家国天下——抗战主题公益海报大赛”、以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主题的“喜迎十九大全景看江苏”系列视觉作品大赛、为推进“书香江苏”建设,反映江苏丰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举办的江苏省“点赞最美阅读空间”摄影大赛、反映江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的“见证改革开放40年,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经典照片征集评选活动;有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生活中的幽默”手机摄影大赛、“洋镜头·新视野 聚焦美好江苏”——在江苏外国人摄影大赛、“上久楷·宋锦杯”江苏省第二届丝绸行业摄影(微视频)大赛、江苏省“金斯达杯·发现身边好人”全媒体影像大赛等专题影像大赛……各类赛事的图片报道清新、朴素,真实、感人,一改传统主流媒体生硬的形象,以一种更活泼、更接地气的方式进入读者中间,更易为读者接受。从立足官方到关注民生,进一步丰富、拓宽了图片报道内容,为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公信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生产向众包方向转化

    众包是网络新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依靠群体的智慧从而突破传统个体的限制,更加注重“去中心化”。众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以及“协作”的代名词。在当今媒介融合环境下,仅仅依靠主流媒体有限的人力进行图片新闻的创作显然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所谓媒介融合,其中一个重要概念便是媒介之间的相互合作。面对“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大背景,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编辑需要“放下架子”,以众包合作的方式,提高图片新闻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媒介融合的出现催生了图片生产的协作,即主流媒体图片生产的众包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网络时代全媒体视觉传播的特性与价值,2017年1月,由新华传媒集团全媒体视觉中心开创的全省第一个即时编发、滚动发布的《江苏24小时》新闻图片栏目正式诞生了。新闻图片来稿即时滚动更新,在不同时空展现新江苏的新面貌和新变化,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调动非常多的“业余摄影师”的积极性。在众包模式中,图片新闻的生产由PGC(专业生产内容)往UGC(用户生产内容)过渡。例如,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视觉江苏网向全省征集各地收看收听十九大开幕会实况转播的新闻图片,当天共收到注册摄影师197组近2000张图片。当天的《江苏24小时》专题《神州尽欢看盛会 十九大开幕鼓舞全省干群》,共编发全省各地签约摄影师37组55张新闻图片。

    《江苏24小时》栏目是以滚动、即时发布新闻图片为主,每天还有1~2个短视频。在图片的编辑中,摄影师的来稿既可以独立编发,也可以将同一主题内容的图片以小专题的形式组合编发,还可以发多图形式的图片故事,甚至是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视觉报道多元化,打造了视觉传播的新形式。

    例如,2017年11月13日启东幼年座头鲸搁浅事件,当天的《江苏24小时》发布了《启东:鲸鱼搁浅边防官兵救护助其游回大海》的图片新闻;14日,连续报道幼年座头鲸再次搁浅启东海滩获救;15日跟进后续报道“三现启东海滩的鲸鱼宝宝已死亡”。连续3天发布,并配发了2条视频,将这个新闻即时、完整地以影像的形式传播,体现了栏目的优势。

    当然,“人人都是摄影师”并不意味着要降低图片网站的图片质量。在不断扩大的注册摄影师队伍中,除了一部分供职于媒体的专业摄影师,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有的连最基本的“新闻五要素”都茫然无知,对于业余摄影师的培训和筛选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具有职业记者素质的摄影师队伍也成为图片编辑的新职能。在视觉江苏网的注册摄影师中有个最突出的实例:在《江苏24小时》栏目创立之初就注册的一位南通女摄影师,之前只是喜欢拍人像,本职是经营面包店的。最初投稿的时候,其作品几乎不讲究构图,文字说明不仅表述不详还错字连篇。经过编辑的多次指导,也凭着对摄影的执著,她坚持不懈投稿,一年多时间里,她成了栏目的“常客”,图片也多次上了新华日报版面,现在又在尝试航拍、视频拍摄……

    随着栏目内容的不断完善,《江苏24小时》在省内各市县已体现出独有的影响力,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果,也吸引了更多的摄影师注册。

    由于主流媒体以及其他单个媒介的资源配置限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图片新闻生产众包,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图片新闻价值的提升,尤其对主流媒体而言,图片的众包化发展更是实现图片新闻“接地气”的重要保障。同时,众包改善了图片的生产模式,更能让受众参与到图片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受到喜爱,图片内容也更易传播,也更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引领和引导作用。

    小  结

    媒介融合环境下,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生产开始了巨大变革,图片生产从记者中心制转变为编辑中心制,图片编辑的策划意识、策划角色得以加强,图片新闻生产出现了众包化,PGC和UGC共同发力,使得新华日报视觉中心的图片新闻生产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上,由图片新闻转向图片与短视频报道的结合,是视觉内容生产的新思路。通过一系列生产流程变革,主流媒体的图片新闻在专业性、丰富性、及时性、参与性、公信力等方面,都更胜一筹,可以说夺回了主流媒体的“主场位置”,也更好地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作者单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视觉中心)

    责任编辑:武艳珍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三十五 点石成金
巧借史料链接 增加新闻厚度
标题:提升传播力的“看家本领”
主流媒体图片新闻的生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