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富”记者,除了勤奋之外,还在于有无点金术,有了新闻点金术,就不愁成为新闻大富翁。 “点石成金”的技巧关键在于凝练,将新闻主题凝聚在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点上。凝练是一门技巧,一种态度,一门学问。
生态屏障 点金术 凝练
神话传说中有“点石成金”的故事,然而那毕竟是古代神话。不过,现实生活中也有“点石成金”的事情,让记者收获了满满的喜悦。这,不是神话,也并不遥远,就在那年人民日报组织的“西部纪行”中,在那篇《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里,在2000年5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这个头版头条中“点石成金”的故事是指:贵州向“石漠化”宣战,贵州人民围绕石山做文章,向生态要效益,对全局做贡献。
含金之石: “两江”生态屏障建设
在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后,中宣部要求各中央媒体组织好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安排东部记者参与到西部大开发中去。接到任务后,我和报社驻贵州记者在贵阳会合。之前我们已分别研究了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文件及一些专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意见和建议。会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报道选题。贵州记者说,贵州山地多,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是贵州发展的一大障碍,更给长江、珠江带来极大危害,“两江”上游生态建设刻不容缓。针对这一问题,贵州提出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新闻报道的着力点理应聚焦于此;我想到要用市场眼光去开发建设,要让山场围着市场转,注重效益管长远。一拍即合,当即定下了贵州加快“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采写计划。
不到贵州不知道,黔山重重,石头挡路,不把石漠化问题解决好,不光自身难以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两江”下游的生存和发展。到省林业厅采访,进一步了解到,在贵州,长江、珠江流域的面积各占国土面积的65.7%和34.3%,由于森林过度砍伐,毁林毁草和陡坡开荒,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6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3.5%(近一半流失)。境内乌江每年泥沙量达1.4亿吨,其中直接进入三峡库区的达1.1亿吨;珠江流域的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每年流入珠江的泥沙量也有3369万吨。贵州属喀斯特地貌,岩溶面积大,抗侵蚀能力弱,石漠化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73%,且仍以每年508平方公里的速度迅猛增加。
在通讯中,我们将贵州严重的石漠化背景材料写了进去,行文中油然生出一句悲情十足的话来:“上游在流血,下游更遭罪”。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写道:来到贵州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由于缺土少水,石漠化比沙漠化还要顽固可怕,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成了贵州开发西部、建设“两江”生态屏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第一敢啃“硬骨头”的当数贵州普定县人民。记者一到普定县,就被他们所面对的严峻现实和拼搏劲头所深深打动。人称“生态书记”的刘义刚,已在普定县工作了30多个年头。他告诉记者,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那是大炼钢铁和十年文革的灾难时期),普定平均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达8300亩,速度之快为全省之最。刘义刚十分痛楚地说,照此下去,50年后的普定就将从中国绿色地图上消失。
县委书记的话让记者为之震撼,但到周边走上一遭,却并不像他说的那样糟糕,城镇乡村、山间地头,到处仍是林木茂盛,绿意浓浓。原来,县委、县政府从80年代初就考虑生态农业体系建设,打响植树播绿硬仗,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治理初期的7.4%上升到21.7%。如今西部大开发又带来新契机,普定已进入“全国重点生态县”“退耕还林重点县”等试点行列。
点金术:让山场围绕市场转
普定的硬拼无疑给贵州向“石漠化”宣战增添了一抹浓郁绿色。不过,在贵州,更值得称道的不仅在于生死拼搏,还在于有了市场化开发的成功范例,要知道不讲效益的生态建设既难以增绿,又难以富民。可喜的是,来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兴北顶坛片区,那里的绿色开发奇迹不由使人眼前一亮。这是珠江上游北盘江大峡谷南岸,过去怪石嶙峋,没有一星点儿绿地。然而现在,触目可及的漫山坡上,花椒树婆娑多姿,枝叶间是密密的小椒果。镇党委书记介绍,这个片区95%的面积是岩石山,剩下的5%也是石旮旯地,大的顶多能摆几张席,小的只能放下一个碗,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有些农户立不住根,就逃到外地去了。近些年,大种耐旱耐瘠薄的本地特有的花椒树,几年工夫发展到2万多亩。顶坛青皮花椒名扬四方,亩效益3000多元,以前被贫穷吓跑的几十户人家纷纷迁回故里。
根据东部开发建设的经验来看,尊重不尊重群众意愿,也是开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我们了解到,贵州在退耕还林还草中既注重生态效益,又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要求加入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信函雪片般飞到林业厅,有县市林业局局长因为没有要到项目而被书记、县长训哭。省委、省政府加大“两江”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将长江上游64个县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和建设项目,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
正因为把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就要听取百姓意见。遵义县选择林种时,县林业局原准备大种梨树,农民却说近年梨子市场趋于饱和,不如选市场看好、又是常绿阔叶的枇杷,县里尊重群众意愿。记者在三合镇试点区看到,一座座山头上,从坡底到坡顶全栽上了枇杷树。老百姓笑逐颜开,热情很高,还欢迎记者三四年后再来看看,到时候尝尝最大最甜的枇杷。
就在我们把贵州向石漠化宣战头条推出后不久,记者胡跃平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进一步宣传中,发现一些地方有弄虚造假现象,于是采写了一篇《瞎指挥搅黄了退耕还林》,也刊登在人民日报上。
报道第一句话就是:“谷脚镇的农民以忧郁的眼光看着记者。”“记者8月12日爬上了谷脚镇山头,只见连片的马尾松已经枯死,成活率几乎为零。其他种苗如火炬松、椿树、香樟等,成活率在30%以下。一片绿色的希望就要飘走了。”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当地为了迎接上边检查,划定大片“形象工程”,在没有规划、论证、检查验收的情况下,不论树坑挖得深浅,不问施没施肥,就急匆匆让群众把树栽上。结果,树苗死了,政策补偿拿不上,被坑害的是老百姓!稿件写到, “大坡村支书吴光甫说,西部开发,国家拿出那么多钱退耕还林,要是蛮干瞎干,再多的钱也填不满无底洞呀!” “雨夜里,记者打着这篇稿,眼泪也洒落在键盘上。”
瞎指挥曾经让党和红军损失惨重,瞎指挥如今也让老百姓和记者在退耕还林中流泪。贵州省、州、县为之不安,时任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作出批示,联合调查组彻查后认为报道属实,要求地方立即整改,就像纠正“精准扶贫”不能变成“精准填表”一样,贵州的退耕还林还草要走向正道。
时任夜班值班老总李仁臣副总编欣然为头条拟就“编者的话”,题目为《“黔山治,黔水清”》。他动情地写道:“贵州有旖旎的风光,也有发展的难题。黔山重重,十分版图山占其九。山,是贵州发展的主要难题,也是贵州发展的潜力所在。围绕山做文章,向生态要效益,是贵州人民投身西部大开发的豪情壮志,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对全局作出贡献。”文章最后尖锐地指出:“黔山治,黔水清。现在贵州人民正在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建设‘两江’生态屏障,喝着长江、珠江水长大的人,广大‘两江’流域的地区和人民,要关心、支持他们的这一壮举。上游不再‘流血’,下游才免遭祸殃。”当时分管记者工作的副总编梁衡也专门写了篇“点评”,并要求说:“各站请细读一下5月13日头版头条,刘杰等同志采写的《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一稿。此稿好在主题鲜明,既把握政策,又注意研究读者视点,将贵州与全国的利害关系和现在的做法十分清楚又特别突出地表达出来。这样就将一条地方消息变成了全国新闻,就引人注目,获得了最多的受众。”“作者抓起一块惊堂木,大拍一声,一稿惊人。这是西部开发稿写作的新突破。”
两位副总编辑为一篇稿子点评,一位锦上添花,一位拍手喝彩,后方编辑使出千斤之力为稿子把脉梳理,共同将贵州建设“两江”生态屏障壮举推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贵州人民一道做好了“点石成金”的大文章。在谈写作体会时,我发自内心充满感激,真诚认为是合心合力出好稿。
“点石成金”:凝练的技巧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记者提供优质稿件是第一位的。如果说对新闻作品“点石成金”的话,那记者的稿件首先就应该含有金子般的品质,也就是说要有金子可点。而新闻作品的含金量又来源于生活,如何辨别、发现、挖掘,进而提升点化出稿件中的“金子”,使其纯度更高,亮度更强,更为人所喜闻乐见,是记者必须下工夫磨炼提高的。也就是说,记者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拥有“点石成金”的真本事。
“点石成金”的技巧关键在于凝练,将新闻主题凝结在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点上。凝练是一门技巧,更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学问。通俗一点说,凝练就是集中一点,不计其余。首先主题一定要鲜明,不可模糊,没主题不行,多主题也不行,多主题和没主题都难以做到凝练。
主题靠发掘,靠凝结,靠提炼。唯凝练才有力量,才有质地,才会像“惊堂木”一样拍案有声。凝练靠“千斤之力”去压缩,不求鸿篇巨制,只求金石一点。文短而有含金量,那就最为人所称道。以贵州一稿而论,如不是集中到向“石漠化”宣战一点上,就生态屏障建设而言,恐怕会有不少东西要写,可那样的话肯定就难以集中了。
贵州向“石漠化”宣战的新闻报道上有没有点金术呢?有,那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抓问题,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向生活寻求含金量很高的素材,才能成就“点石成金”的新闻。我们以《广助谈》中吕祖的眼力,发现贵州“石漠化”中含金的材料,采写出读者喜欢的新闻。
新闻单位有“穷记者”与“富记者”之说。要想成为“富”记者,除了勤奋之外,就在于有无点金术,有了新闻点金术,就不愁成为新闻大富翁。不过,新闻点金术不是吕祖的手指头,而是要到生活中去抓问题。满脑子是问题的记者,无疑是点子多的富记者,也是出高产、出好稿的记者。而要抓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比较之法了。
后来我在《从东部看西部》的记者采访札记中,根据切身体会写了篇《观念新,石生金》文章。用对比方法,写到贞丰县过去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荒山种粮,越垦越荒,群众逃荒。后来尊重百姓选择,种市场看好的青皮花椒,越种百姓越富,越种山坡越绿,江水越清,逃荒的村民回来种椒致富。试想,如果不是贵州针对“石漠化”大问题,让老百姓学会“点石成金”的市场好方法,怎么能走出致富的好路子?如果不是记者面对水土流失大问题,捧出比较效益的点金术,让山场围绕市场转,怎么能采写出“点石成金”的好稿子?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