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媒体如何做好深度调查报道

——姑苏晚报《星期五调查》专栏的实践思考

王芬兰 叶永春 《 新闻战线 》(

    《星期五调查》冷静观察、理性思考,通过调查报道的形式层层剖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舆论监督上有力度——质疑乱象,在守护公共利益中引发共鸣;在关注民生上有温度——回应需求,在关切百姓烦恼中推进社会服务升级;在聚焦热点上有锐度——关注焦点,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引发思考,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姑苏晚报的新闻专栏《星期五调查》,定位于“聚焦百姓关心、关注的身边事、烦恼事”,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作为检验作品的重要标准。

    在当今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的舆论环境下,《星期五调查》冷静观察、理性思考,通过调查报道的形式层层剖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品在舆论监督上有力度、在关注民生上有温度、在聚焦热点上有锐度。

    十年磨一剑。该栏目从2007年8月17日创办至今,每周五准时与读者见面,前后共刊发500多期,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久久为功,《星期五调查》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评“新闻名专栏”。

    舆论监督有力度——质疑乱象,在守护公共利益中引发共鸣

    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舆论监督的力度。“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舆论监督的正面价值。

    作为一张地方都市报,姑苏晚报始终牢记使命,积极履行舆论监督的媒体职责。《星期五调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直面问题,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实现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有机统一。

    监督务求力度、直击痛点,避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性监督报道。基于这样的定位,开栏10多年来,通过有力度、有深度的舆论监督报道,《星期五调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公共人行道怎么成了“私家领地”?有一段时间,苏州街头多处人行道被人圈占,向临时停放非机动车的市民收费,有人谎称“已承包”!而早在2016年,苏州市已明文规定,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在人行道上不再收费。大量市民被蒙在鼓里,上当受骗。针对这一现象,《星期五调查》栏目推出专题报道《人行道停车“圈地收费”何时休?》,分别从“疑惑”“调查”“说法”三方面着手,以市民的真实遭遇、记者的翔实调查以及职能部门的权威解释,为市民拨开层层迷雾,揭示事实真相。

    报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批读者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要求媒体继续介入,要求有关部门彻查乱收费现象。据此,记者持续跟踪,除了揭露“圈地收费”行为不合规范、还原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之外,还直击职能部门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并客观提出存在的监管问题。新闻跟踪以《非机动车停车乱收费到底谁来管?》等为题持续刊发6篇,同时配发《三问糊里糊涂的非机动车收费》《“1块钱”验出深埋的“监管内伤”》等新闻评论,全方位、立体化的持续跟踪报道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力求“一竿子插到底”。

    持续不断的跟踪报道引起了检察机关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地方检察院以“检察建议”的形式,要求所有涉及部门联合起来迅速整治,以点带面及时消除非机动车乱收费现象。最终,舆论监督联手司法监督,苏州全市各地乱收费现象被叫停。

    1元钱的非机动车停车费虽小,但只要涉及公共利益就不是小事。守护公共利益,既是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司法部门的职责所在。从整治“圈地收费”这一事件中得到启发,今年8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联手发起成立“公益守护联盟”,通过媒体监督联手检察监督,共同守护公共利益。这一实践,在全国尚属首创。

    质疑社会乱象,敢于及时发声。《星期五调查》的有力监督不仅让广大市民一致叫好,还引发了司法部门的强烈共鸣。“公益守护联盟”成立后,两种监督合力,先后在仿古廊亭“美人靠”遭毁、“郝将军卖药处碑”屡遭推倒等事件中发挥作用。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后,其他部门纷纷主动要求加入联盟,这为媒体进一步做强、做深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起到了1+1远大于2的社会效果。

    此外,《星期五调查》栏目监督报道的预付费储值卡成吞金“黑洞”、广场舞“入侵”虎丘风景名胜区、野泳:暗藏杀机的“勇敢者游戏”、“露天食堂”的舌尖安全如何守护、车贷担保是买车捷径还是“坑”等话题性事件,均引起了涉事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如,预付费商家主动退了款、景区出台“文明公约”限制广场舞音量、“露天食堂”被取缔、违法违规办理车贷的相关人员被警方拘留等。

    关注民生有温度——回应需求,在关切百姓烦恼中推进社会服务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家地方媒体的深度调查栏目,《星期五调查》始终着眼民生问题,以平民视角关注和回应群众需求,让新闻回归本质。

    听取民声、收集民意,首先需要建立沟通的平台。伴随栏目的推出,姑苏晚报“96466”新闻热线每天保持24小时在线,时刻倾听百姓声音;近年来新增的“姑苏晚报96466”微博、微信读者服务平台,也同步受理百姓诉求。此外,与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12345”服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更加丰富了栏目的服务平台。

    多渠道沟通、多平台服务,让大众媒体与百姓真正实现“零距离”。每天都收到不同人群发来的投诉、咨询和建议,内容涉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栏目组从中选取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话题,作为新一期新闻调查的选题。去年《星期五调查》栏目刊发的50篇报道中,直面百姓关切热点的有老小区“标配”限高杆的利弊、培训机构退费难、液化气钢瓶火灾风险、文明养犬、狂犬疫苗收费问题、保险版“以房养老”、新生儿个人信息保护、光污染的监管、家装设计被侵权、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等。

    其中,《私桩共享能否解决家门口充电难》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人们安装私人充电桩遇难题作了及时回应。苏州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无论是公共出行还是私人出行,新能源汽车在苏州的普及和应用均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11月,苏州市发布《2017年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然而,不少车主发现,安装私人充电桩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比如安装周期长、小区设施有限、引发邻里矛盾等等。买车容易充电难,一时间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事,也是人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新问题。

    围绕这个话题,记者从充电需求、现有瓶颈、技术能力以及有效探索等方面,对私人充电桩在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了深入调查。通过报道揭示问题,但并不否定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相反,结合部分车主的建议,在报道中提出了“私桩共享”这一新模式,鼓励个人和企业勇于尝试、积极探索。这篇调查报道在新能源汽车车主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受到各界关注,苏州相关职能部门为此专门召开协调会,缩短了个人申请安装充电桩的周期,部分充电桩厂商也对运营模式作了更新升级,共同推动私人充电桩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利用,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铺路。

    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忠实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及时、真实、客观、准确的报道,推进社会服务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家地方媒体的深度调查栏目,《星期五调查》始终不改初心,对关切民生的问题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推进作用,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聚焦热点有锐度——关注焦点,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引发思考

    打开新浪微博,能“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打开微信,呈现的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流量时代”不缺乏热点,新浪微博的热搜榜,每一秒都在刷新。然而,在海量的动态信息和层出不穷的热点中,真相并不总会浮现,现象引发的思考需要引导。被刷到“10万+”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神反转”的剧情总在不断上演。不全面、不真实的热点信息,容易使群众受到欺骗和误导,造成负面影响。权威主流媒体,必然要肩负使命,敏锐捕捉焦点热点,还原事实真相。

    《星期五调查》栏目不懈坚持十余年,始终保持地方主流媒体的定力和洞察力,紧扣时代脉搏,做深做透焦点问题。提出问题,做到把握好角度和尺度;分析问题,做到冷静判断、理性剖析;解决问题,务求权威、引人思考,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正确引导舆论。

    还原真相,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调查报道《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怎么破》,从一起普通的网约车交通事故切入,顺藤摸瓜,展开了一场针对网约车司机工作状态的调查。通过暗访,记者真实还原了多名网约车司机的驾驶状态,从而进一步挖掘到促使大量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真正原因——网约车平台的激励制度。提高网约车司机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业绩、市场,而忽视安全保障,无论对司机还是对乘客,都潜藏着风险。这篇报道不回避问题,通过理性分析探寻真相,引起了部分知名网约车平台的重视,促进网约车激励制度更完善。这一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思考,有专家就此指出,对疲劳驾驶的整治,职能部门责无旁贷,网约车司机也应放平心态,对乘客负责,对自己负责,而网约车平台为做好服务制定的任何规章制度,均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上。

    热点信息中隐现的不寻常现象,也是栏目关注的焦点。比如针对“微信小程序热”,记者通过《微信小程序推介热暗藏过度包装》,详细披露了不良商家利用小企业主的求成心切和从众心态,以“微信小程序”为幌子疯狂敛财的事实。这篇报道被大量转载,有浙江宁波的读者看到后,专程来苏州日报社诉说遭遇,最终在记者的协助下成功维权。这篇报道帮助众多创业中的小企业主认识到,盲目跟风不可取,选择微信小程序先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和定位。

    此外,针对一些大众化的热点,换个角度来思考和解读,同样能“抓眼球”,引导读者对问题重新审视。比如《老年人为啥如此痴迷保健品?》《“校园贷”让大学生深陷其中》《是什么让我们成了“透明人”》《“西布曲明”们为何屡禁不止》《“包过”的心理咨询师含金量几何》等话题性调查报道,通过苏报融媒“两微一端”与用户线上线下的互动,引发了一场场热烈讨论,引导人们对热点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

    (作者分别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社会生活融媒中心总监、副总监)

    责任编辑:郭潇颖

导向正确 融合创新 专业引领 规则探索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什么样的网络作品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构建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软制度”塑造职业价值共识与规范共识
用声音记录时代强音
提升“四力” 砥砺前行
关注前沿问题,恪守研究规范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
构建新时代的主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