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融合转型的探索

李 芸 《 新闻战线 》(

    媒体融合转型靠什么? “脱胎换骨”如何做到?架构机制能撼动吗? “党报+互联网”加出了什么?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留住人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的融合转型实践表明:顶层设计、资源扶持、全力推进至关重要;改革活力来自于内生动力;改架构、改流程、改机制要真刀真枪;报网联动、两翼齐飞大有可为;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势在必行。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早在2015年初,上海市委就要求解放日报在融合转型中先行一步。意识到这可能是报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我们不免困惑和担忧——党报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习惯、思维、节奏,能转过来吗?我们善于写的报道,能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吗?搞了新媒体,会不会削弱党报?……

    3年时间转瞬即逝,解放日报不断在摸索中前行,进一步加深了对融合转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更多感悟和体会。

    问题一:融合转型靠什么?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化。在传媒业融合变革的关键期,变革是纸媒唯一的出路,否则便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上,我们不去占领阵地,阵地就会被别人占领。而要占领阵地,必须首先让自身发展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

    解放日报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从“起步跑”到“加速跑”的渐进式过程。2013年,根据市委宣传部部署,制定新媒体发展5年规划,大力发展新媒体,推进传播形态创新。2014年1月1日“上海观察”客户端正式上线。同年10月,全媒体采编平台上线,从技术上打通了报纸和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015年4月,解放网试行频道负责制,牵引带动纸媒、客户端、网站三大平台一体化发展。报社鼓励各采编部门积极探索发展新媒体,“伴公汀”“微观上海”等一批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相继涌现。

    2015年10月,按照市委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改革要求,报社制订改革方案,提出“一个目标”:“十三五”期间,解放日报社要成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一套机制”: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配套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两大产品”: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海观察”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上海市民及城市利益相关者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2016年3月1日,解放日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正式实施,解放日报和“上海观察”(后改名为“上观新闻”)同时改版。

    贯彻中央精神,按照中宣部和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报社全方位推进融合改革。也正是因为有了上级部门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政策制定、资源扶持、指导支持,方使解放日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之路得以一步步扎实推进。

    体会:顶层设计、资源扶持、全力推进至关重要。

    问题二: “脱胎换骨”如何做到?

    拉一支“小分队”做试验并不难,但要完成一次彻底的革新,就必须完成队伍的整体转型。对原先业务流程和操作模式已经驾轻就熟的采编人员,需要转变甚至颠覆他们的工作状态;许多运转多年的体制机制,也要发生重大变化。有人质疑,这样的“脱胎换骨”,能做到吗?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共识,改革是难以推进的。

    自2012年起,报社每年安排全员培训,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围绕新闻生产、媒介融合、传播格局变化趋势等进行深度交流,引导采编人员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

    整体转型之初,报社领导多次牵头召开座谈会,充分沟通改革要求,让一线采编人员直接参与到改革方案研究和制订过程中,并从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或予以采纳,或加以引导。

    从“要我转”到“我要转”,除了取得广大采编人员的理解和认同,更要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改革后,栏目成为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单元,既负责向上观供稿,也负责向报纸供稿。报社面向全体采编人员公开招标栏目,反响相当热烈,收到一百多个申报方案。领导班子逐一听取申报人的方案设想,经过精心比选,首批上线70多个栏目。两年多来,或优化或淘汰或新创,目前有栏目60多个。2017年以来,报社又通过竞标推出《法治》《公共空间》《运动+》等一批试点栏目,给予栏目主编在策划、采编、人员调配、稿酬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报社以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导向,定期对栏目进行考核。

    这些举措,进一步实现了采编流程的扁平化,促进了内容质量和采编效率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调动起了人的积极性。

    体会:改革活力来自于内生动力,凝聚共识才能焕发最大活力。

    问题三:架构机制能撼动吗?

    改革需要刀刃向内,必然经历阵痛。报社明确,但凡不符合“四个力”要求的体制机制,都要大刀阔斧予以改革,不惜触碰既得利益。持续几十年稳定下来的组织架构,该撼动就要撼动!真刀真枪改革,就是要做原先以为“不可能”的事,闯出一条新路。

    除前面提到的栏目制改革外,报社融合改革带来的机制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改架构

    报社将所有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一支队伍服务报纸和客户端两个平台,“部门制”改为“频道制”。除保留要闻编辑部、新闻编辑部、专副刊编辑部三个纸媒编辑部外,其余部门全部迁移上观,组建起适应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政情、财经、区情、城事、视觉等九大频道。频道设总监,加强重点策划和导向把关,采编人员通过全员竞聘上岗。同时,还新设立了上观编辑中心、视觉中心、数据新闻中心、运营技术中心等多个新媒体采编部门,为融合发展及融媒体产品生产创造了条件。

    采访力量整体迁移至上观,解决了之前报纸和新闻客户端两个产品采编队伍分离、效率较低等诸多转型中的问题,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采编指挥靠前,加快了新闻反应速度。

    改流程

    贯彻“网络优先”原则,对传统采编流程进行改造,努力让采编链动起来、快起来、转起来。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为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运转的“大脑”。中心负责每日重大新闻、重要舆情监控研判及相应采编决策;负责讨论策划重大选题和重要产品及传播推广;负责分析评价内容质量控制和传播效果。中心每天召集两次策划会,实行分管老总和值班长轮值制度,指挥统筹报社采编资源,及时应对重大舆情、突发事件,积极做好舆论引领,用实战不断完善一体化采编流程。

    改机制

    内容建设是根本,机制改革是动力。根据市委深改组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报社开展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和首席岗位评聘,极大激发了采编人员积极性,增强了队伍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专业职务序列为采编人员设置四档1~10级岗位序列,为一线采编人员建立了一条长期、稳步、可预期的晋升通道。

    围绕传播力和影响力两个核心指标,报社以鼓励多出优质作品为导向,积极推进稿酬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同一考核平台,突出同岗同酬、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强化绩效激励,让一部分率先适应互联网转型的记者编辑脱颖而出。

    强技术

    互联网产品基因是技术,报社加大技术投入,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强自主开发为主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包括技术总监、产品经理以及开发运维工程师等各类技术人才,均采用自主招聘模式引进。两年多来,“上观新闻”APP版本迭代20多个,系统发布400余次。

    体会:“三改联动”要真刀真枪。

    问题四: “党报+互联网”,加出了什么?

    转型改革之初,外界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人担心,传统党报转型,是不是就不要报纸了?有人质疑,党报转型总是会带着党报的烙印,会不会跟新媒体趋势格格不入?

    按照上海市委“脱胎换骨、腾飞发展、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改革要求,报社明确,在推进融合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毫不动摇地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地向新媒体实现整体转型。在融媒体采编一体化运作机制的推动下,报社着力加强内容建设,报纸、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同频联动,探索主流内容的互联网传播,以优质原创内容吸引读者。

    对报纸端来说,新媒介环境下的党报,应该也可以更好看、更耐看。解放日报传承党报近70年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突出“党”字,努力传播权威声音;突出“新”字,做深做透新闻;突出“学”字,提升思想性、知识性。为此,报社着力强化重大主题报道、深度调查报道、特稿、专副刊等“耐读”产品的生产;优化言论、理论,强调启发性、现实针对性、可读性;加强版面设计和策划,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

    对新媒体端来说,“上观新闻”充分发挥市委权威新媒体发布平台的优势,打造时政报道和言论品牌,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如《@康平路》《伴公汀》等栏目,努力以最快速度发布权威信息,力求提供最及时解读。特别是先后开设的《韩正一周》《李强一周》栏目,以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表达方式,梳理、阐释市委主要领导每周工作重点和重要言论,为各界了解市委中心工作、决策思路提供权威生动的读本。

    报社聚焦上海中心工作,在打响“四大品牌”、优化营商环境、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工作上加强策划,深入解读,深度挖掘。围绕舆情热点,通过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声、引导舆论,体现了党报和党报新媒体的理性、权威及公信力。

    转型之前上观每天更新稿件20多篇,现在每天增至近百篇,原创稿件占七成左右。随着上观稿件“蓄水池” 的扩容,报纸选稿的余地越来越大,加上编辑精耕细作,版式力求出新出彩,读者普遍反映“解放日报变得越来越有看头了”。

    体会:报网联动、两翼齐飞大有可为。

    问题五: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留住人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对党报而言,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关键在人,核心也在人。

    上观实施的栏目制改革,就是为了突出采编人员在报社的主体地位,“我的栏目我负责”,采编人员的角色意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强;同时,推动资源向采编人员集中,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通过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和首席岗位评聘,鼓励优秀采编人员回归采编一线,不当主任当首席,形成了行政序列和业务序列的双向有序流动。2017年5月获聘的第二批16名首席人员中,有6人为原来的部门主任或副主任。首席记者编辑的“球星”作用凸显,首席岗位人数占全部采编人数的8%,好稿数占好稿总量近30%。新的考核激励机制,使采编人员参与改革的获得感大大提升。

    改革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发展平台,激发了采编队伍工作干劲、创造活力,报社也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业务氛围,大家探索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热情高涨,自信心大大增强。越来越多“90后” 加入党报队伍,报社采编人员平均年龄36岁,队伍更加朝气蓬勃。

    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精气神儿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家支持改革共识度高,参与改革积极性高,士气非常高昂。实践证明,党报队伍在政治上可靠、在能力上过硬,值得信任,也能打善拼。通过转战主阵地,采编人员从单一的“纸媒人”变成“全媒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主战场的影响力凸显。

    体会:改革要为年轻人才搭建平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势在必行。

    经过3年的改革实践,解放日报愈加体会到“改革永远在路上”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路上仍有许多问题待解。

    比如:内容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九大频道的“块状”生产方式,有时还不能很好适应互联网传播;在内容深度挖掘、创新传播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采编人员条线思维、传统惯性仍较强,在议题设置、创意策划、创新表达上还有差距;激励绩效的持续效应、新技术“落地消化”能力还要加强。

    今年,报社围绕“强化优质内容生产,提升传播力影响力”这条主线,就完善稿酬考评配套机制、融媒体指挥中心提质增效、提升融媒体产品质量、强化新媒体内容运营、加强新技术应用等开展调研,制定了下一步具体工作措施。

    对所有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而言,整体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深度融合更是一场持久战。在新的传播格局中,进一步提升党报“四力”还需不断努力。解放日报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守正创新,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按下改革“快进键”,跑出改革“加速度”,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奋力把媒体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作者系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陈利云

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助力地方政务,移动新媒体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