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提供的“技术蓝海”到各方激烈竞争的“传播红海”,如何在形态更新迭代的情况下实现产品价值的稳定增长?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微信公众号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运营+内容”,其本质都没有变过,即只要能持续提供给用户独特的有效价值,产品就依然不可替代。这需要思维方式的转换,更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挖潜。
格局变化决定竞争升级
侠客岛从2014年2月成立至今,在全网各平台已经拥有超过千万的用户量。不可否认,这有历史的机遇,也就是互联网“风口”因素在内。但现在,内容运营者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常讲的,“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的那种意义的“风口”已经过去了。
但时代的风口依然在。侠客岛团队对于“新媒体”的判断是,它不仅意味着媒介形式的线性迭代,比如从报纸到门户、从广电到互联网短视频。新媒体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它是一种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往媒体、公共部门、公众人物拥有的绝对话语权,如今正在被“稀释”。在互联网的场域内,用户的选择权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的内容运营者,本质上都是在竞争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这是技术赋予社会的能力和权力,也给内容运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必须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想看什么、关心什么,并且提供相应的产品。
用户的需求一旦被培育起来就是不可逆的。比如,现在大家习惯在手机上看各种新闻的解读,用零碎时间听各种课程,这已经成为生活方式和个人需求,只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进以及市场的竞争不断演进和加强。这是时代的风口,不是某一个平台的风口。市场竞争呼唤更好的内容、产品,也会给真正优质的东西以平台和机遇。
所以,内容提供者面临的真正“隘口”在于,必须能提供给用户优质的内容,必须精益求精,迭代产品形态,研发深度产品。各个平台都在争夺优质的内容提供者入驻,为什么?因为这可以带来流量,而流量背后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换言之,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变得困难了,但这也是大浪淘沙的机会。大家现在一方面觉得信息过剩、海量天量,另一方面又觉得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困难,这就很像是过剩产能一样:大量的低质、劣质钢铁被淘汰了,但质量过硬、技术出众的钢材则永远不愁销路。实体经济如此,互联网也一样。
以“活动+运营”服务内容生产
“内容为王”是我们信奉的核心逻辑,但这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运营。事实上,侠客岛目前的活动运营,也是可以服务于内容生产、服务于整体产品的。
比如,从诞生到现在,侠客岛一直希望给舆论场提供解决真问题、解读真热点的新闻解读类产品。我们的舆论场不缺乏情绪,我们也不缺乏观点,但是很缺乏一手信息,缺乏现场见闻,也缺乏事实和技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判断。怎么解决这一困境?我们的思路是,必须找到相关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这恰好是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运营去挖掘的资源。
侠客岛现在不定期地在线下做沙龙,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做过。平时我们的用户是在后台的“数字”,面目模糊,不是真切的个人用户。怎么把这些用户挖掘出来?目前用的是线下沙龙的方式和用户面对面。我们发现,侠客岛的优质用户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本身都具备不同的专业能力。热点新闻是警察城管,我们就可以找他们咨询日常执法中的故事和困境以及其思考;热点新闻是大国科技,我们就可以找到地球物理、生物医学、大飞机C919和歼-20的从业者;热点新闻是寿光发大水,我们就可以找到水利工程的“岛友”。事实上,侠客岛有相当多的文章,是在“岛友”的专业帮助下完成的。这些技术性、专业性的内容,即使是简单呈现出来,就已经可以廓清很多谣言,产生建设性的力量。
毕竟,媒体人即便再知识广博,也无法涵盖所有的领域。专业的事还是要找到专业的人来做、来咨询,而不能仅凭着只言片语、片面化的事实就去下结论、带情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我们才能聚拢起如此多的优质用户,因为产品和用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是不断互相塑造的过程。
产品定位与独特价值
在很多场合进行交流时,我们都会发现大家的KPI焦虑,比如有没有“10万+”,“粉丝量”有没有暴涨,能不能刷屏,等等。但正如百度贴吧的负面新闻爆发出来时,大家谴责该公司的KPI导向一样,有时候仅仅盯着数据不仅对产品没有帮助,而且会走向歧途。
我们更希望关注于“产品”本身。爆款只是一个结果,可能得益于“天时”“人和”等多种偶然因素;但一个产品能否持续、稳定地产出符合自身定位的内容,其实是很考验整个产品定位和运营能力的。单篇“10万+”不难,难的是篇篇“10万+”——更直接一点说,困难的就是如何稳定地做出一款互联网新闻产品。
媒体就是信息中介,这种中介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的技术环境下变得更容易了:可以是把中央政策清晰解读给民众、给社会,廓清舆论;可以是把社会民意反馈给决策层;可以是把政界、学界、企业界、民间的声音集纳起来,形成一个沟通和对话的机制。事实上,这种沟通对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政策的出台和效果反馈、意见征集等方面。
这也拓宽了媒体的可能性。比如,以往媒体和采访对象,就是简单的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但其实这样的资源还可以深挖。今年2月份,为了写一个选题,我上中国知网找论文,偶然间发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在推荐完文章后,我又主动联系了作者,发现他在相关领域研究颇深,之后我们就经常请他就这个领域的问题写作。兼具专业度和可读性的文章,不仅在用户中获得了高度好评,也在决策层产生了良好反响。我们希望跟作者、用户一起成长,这也是媒体可以深度挖掘的空间。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微信公众号内容总监)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