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主流媒体正向着中央要求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迈进。只有把握好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下功夫”,即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才能顺应时代大潮,把媒体融合发展推向深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40年历史进程中,深圳这座改革之城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所在的蛇口,更是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开山炮”。在这样一块热土,探讨融合发展、谋划改革创新,具有深刻的时代寓意。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一个重要数据,中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其中98.3%的人用手机上网。而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访者中超过七成的青少年,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可以说,移动互联时代的大潮,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汹涌。
今天的我们,站在了第四次传播革命的风口浪尖。即便把前三次传播革命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把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电讯技术的发明都算上,也不会比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更大。有学者曾统计,一个新的传播介质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微信只用了10个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颠覆了最有想象力的预言家的想象。
值得欣慰的是,一如当年深圳蛇口的改革先行者,这些年来,主流媒体以敢闯敢试的不懈努力,响应中央的号召、迎接时代的挑战。自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发展战略,到今年,媒体融合已走入第五个年头。放眼世界,面对全媒体时代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由最高层亲自谋篇布局,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媒体转型像中国这样风生水起。回顾5年实践,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主流媒体爬坡过坎、改革创新,携手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正向着中央要求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迈进。
如何做到“合而为一”?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方法论,那就是“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把握这“三个下功夫”,打好基础、突破瓶颈、提升水平,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大潮,把媒体融合发展推向深入。
首先,推动媒体融合“合而为一”,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
对于媒体融合而言,技术是“硬件”,离开了这一基础设施,谈不上融合;制度是“软件”,离开了这一操作系统,也搞不好融合。建好软硬件,正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从硬件上看,我们要有一套服务内容生产的技术,目的是创造技术的“应用场景”。新兴传播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对媒体而言,关键是要把握技术“制空权”,更好地服务内容生产与传播。近些年,从成立媒体技术公司到建设“中央厨房”,从搭建“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到推出“人民日报创作大脑”,人民日报不断加快“技术驱动”步伐。目前,正在同一些互联网企业合作,探讨筹建国家媒体技术实验室。此次论坛上,人民日报与搜狗公司在技术层面达成战略合作,也是为了在融合发展上进行“技术赋能”。
从软件上看,我们要有一套融通网上网下的机制,目的是激发“制度效能”。媒体融合,既不是“转基因”,也不是“杂交稻”,而是要从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用人机制、激励手段上,促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格局。这几年人民日报不断调整和完善机制,报网端微在打通,策采编发在重构,用人机制也更灵活。之前,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招聘总监、人民网两百万年薪招贤纳士,都在传递我们“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决心。
第二,推动媒体融合“合而为一”,需要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
几年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融而不合”“小融小合”“似融似合”的现象也不少见。融合发展,主流媒体有内容优势,把握住内容供给侧的关键处、要害处,还需要突破两个瓶颈。
首先要突破“覆盖多影响小”的瓶颈。这几年,在阵地意识的激励下,各级各类主流媒体主动挺进新战场,打造全媒体矩阵,重构了传播格局。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大央媒客户端下载量超过10亿,第三方机构的微信公号排名,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连续三年稳居前四。但覆盖率不等于传播力,仔细研究我们的日活与互动,就会发现与商业平台相比,我们的差距还不小。覆盖率如何变成影响力?我们感到,必须进行内容供给侧改革,为我们费力搭建的渠道和平台提供可持续的优质内容,导入充满正能量的“流量”,不断创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产品。
其次,要突破“有爆款无用户”的瓶颈。媒体融合让传统主流媒体产能不断释放,网上那些“亿级影响力”的现象级产品,大多来自主流媒体。不过我们也发现,现象级的传播能带来流量,却不一定能沉淀下用户。产品层面的成功案例只是融合发展的小火花,只有从产品思维递进到用户思维,才能与受众形成有效链接。我们感到,融合发展要实现媒体与人的“有效连接”,需要把握平台媒体化和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实事求是地说,在做平台与做生态上,主流媒体还在探索阶段,效果初显,但差距不小。人民日报正在尝试“平台+内容生产者”模式,上线不久的“人民号”,吸引超过5000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优质自媒体入驻,也是在试图打造一个体现主流价值的内容生态。
第三,推动媒体融合“合而为一”,需要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除了在新闻生产环节发力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此形成提升质量与水平的牵引力,促进融合发展水位的上升。
我们需要确立内容生产的“价值标准”,让价值观成为决定性引领。技术也好,制度也好,产品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价值观的表达。这些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重塑了传播格局,但算法推荐、聚合平台也带来一些负面溢出效应。其背后的深层问题,都是价值观。主流媒体理应在融合发展中确立价值标准,坚持以真材实料的信息含量、真情实感的情感含量、真知灼见的观点含量,壮大主流声音,对冲快速传播与传播失真、观点表达与观点极化、传递情感与情绪泛化等矛盾。我们正在研究开发的“党媒算法”,就是在寻找有价值观的算法;我们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线的“党媒推荐”频道,也是为了拓展主旋律的出口,力图实现价值引领与技术驱动的统一。
我们需要确立效果检验的“实践标准”,用效果检验理念和立场。融合发展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效果。点击量有多少个0,效果都是前面那个1。习近平总书记从效果的角度,对于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提出要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正是一种实践标准、效果导向。对于媒体而言,政治立场要用传播效果来检验。如果只有数量而无质量,只有覆盖面、可见度而无到达率、打开率,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仅不会带来正能量,还会产生负效应。入耳入脑入心的有效传播,才能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达到媒体融合发展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我们会场外不远,有一尊袁庚的雕像,面朝大海、阔步前行,让人想到这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的名言——“向前走,莫回头”。2016年初袁老去世后,招商局集团李建红董事长曾在人民日报发文悼念,认为袁庚身上“渴求成功、不怕困难、自我激励”的激情,是每一个改革者应有的精神追求。招商局集团也正是秉持这样的精神,一路成长为央企龙头,把蛇口模式推广到全世界。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媒体融合,也正需继承改革开放精神,向前走、莫回头,一任雨骤风急,不畏山高水长,以改革者的激情把媒体融合推向深入,以创新者的闯劲让媒体融合行稳致远,在舆论场上发出更响亮的主流声音。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