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晚报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典型为主要报道对象,推出系列报道,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营造了良好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是媒体的一项根本任务。金华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加快当地乡村振兴步伐,营造良好的“三农”工作氛围,无疑是宣传重点。
从1月3日开始,金华晚报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典型为主要报道目标,精心策划,相继推出系列报道,对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报道视角,呈现方式多样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这篇同题作文,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创新思维,找寻不一样的角度,做到“人无我有”。
金华晚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选取的角度较为独特,其中《走国道 找路标 看变化》专栏推出的系列报道就比较新颖。330国道起点为浙江温州鹿城仰义,终点由浙江杭州建德寿昌镇延伸至安徽合肥西,全程808公里。在金华市境内,最东边起始于永康市前仓镇,一路连接永康、武义、金东、金华开发区、婺城、兰溪,横穿金华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条在金华市完整穿越不断线的国道线,连接着重要的经济区域。金华晚报专门挑选市境内330国道两侧的新路标,通过记者到路标地进行深入采访,反映各地农村的巨大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通讯《兰溪上华街道 长达10公里迎宾大道验收完毕 一条大道风景好 扮靓兰溪“南大门”》,透过一条路,让读者“看”到了新景象。330国道兰溪迎宾大道所在的位置,属于金华下辖的兰溪市上华街道,长达10公里的迎宾大道,分横山塔影、绿屏迎客、碧水潮声3个不同主题段,同时结合兰溪本土文化,增加了兰水绿道、虹桥绿屏、怡然乡居和横山塔影4个主要的景观节点。迎宾大道上种植了水杉、银杏、樱花、翠竹、樟树、乌桕等30余种树木,同时根据不同季节,搭配种上小菊花、芦苇、马鞭草等,使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景。和迎宾大道同步推进的,还有沿路的经济数据。通过一条路和沿路的上华街道生机勃勃的工业经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的巨大变化。
同样,《打造街角小品,村庄“美丽蜕变” 330国道旁 “捐”出来的美丽村》一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乡村的风景画。永康花街镇里屋村,是一个200余人的小村庄,大多数村民以种植苗木为主。从2016年开始,该村不断挖掘本村特色文化,村民们积极捐花捐树,“捐”出了330国道旁的一个美丽村:走进村子,不论是路边,无论是村口、庭院,街巷、水岸,还是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摆满了各种植物,或绿意盎然,或吐蕊芬芳,竟是没有一点冬日的萧索。一路往村中走,不同主题、不同风情的街角小品处处可见,分外惹眼……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走国道 找路标 看变化》专栏在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多元,既有通讯,又有消息,有深度,有力度,图文并茂,读来饶有兴味。
探寻精准扶贫路,为“乡村振兴”支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金华晚报联合金华市农业局共同推出“新春走基层·金华小康路——来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蹲点报道”,记者与农经干部一起,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金华市少数集体经济薄弱村形成的内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着力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会诊” 滕家圩 “穷” 在哪里?》一文,讲述了兰溪市游埠镇滕家圩村从不服输的故事。昔日的滕家圩,曾因为各生产队拥有“六员”而闻名省内外。“六员”分别是文艺创作员、政治辅导员、评论员、故事员、图书管理员、广播线务员。也因为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浙江日报还专门就滕家圩的“一组六员”刊发了新闻,引起轰动。滕家圩过去也有经济收入,几年前,通过出租村边的挖沙场地还能获取10余万元的年租金,随着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该村再也不能出租挖沙场地,一时找不到能够带来收入的产业。如何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记者通过深入走访,终于找出了滕家圩“穷”的根源,并请市农经站有关专家,共同为该村脱贫致富开“良方”:滕家圩的区位、文化条件都不错,不仅处在浙中生态廊道和港航开发的路径上,还拥有深厚的滕家文化,廉政文化故事《半篮花生》也发源于此,如果能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讲好村中的故事,相信在农旅结合上大有文章可做。不少招才引智的政府工作人员时常把自己比作“店小二”,只要把店面打扫干净、布局得当,为顾客提供宜居的环境、贴心的服务,顾客自然纷至沓来。再看滕家圩这块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牌子,是到“店小二”们把对村民的服务升级的时候了。与此同时,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专家也提出了具体意见。切合滕家圩实际的脱贫“良方”,让全村干部群众受到鼓舞并付诸行动。
《节前新塘里 山村心事成新事》《山村泉丰,如何煮沸发展之泉?》《白窖:如何走出“凤凰涅槃”新路?》《蒋坑村:美丽乡村怎么创造美丽经济?》等稿件,分别报道了金华下辖的婺城区、武义县、永康市、义乌市等地经济薄弱村,在政府有关部门、县市农经站、晚报记者的共同努力下,商讨一村一策,谋求乡村振兴良方。
采访深入扎实,细节描写动人
金华晚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每篇文章有细节,体现了记者沉下心采访的扎实作风。像“新春走基层·金华小康路——来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蹲点报道”,有的细节描写,具体到了村里的传说故事,有的细节则描写了村民劳作的场景。
请看《山村泉丰,如何煮沸发展之泉?》一文中的细节:
走进泉丰村,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鸡犬相闻。400多年前,该村始祖王文宣从福建迁居这块宝地,后世子孙就此安居乐业……泉丰村的“泉”,便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村支书王红义说,泉丰村的古井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井水微甜,冬暖夏凉,水清见底,天大旱,流量越大,村民们称之为“仙水”。
据传,当年先祖为子孙后代造福,分别建造水井四处,供村民吃用,并立下了水井保护规矩三条。一是保护井水清洁,每人用水需备有吊水桶,每个月更换井水一次,并清理井底的污垢杂草。二是如有鹅鸭跳进水井内,或其他不卫生的东西掉入水井等各种有污染井水卫生的行为出现,本村村民应自觉更换井水。如果发现外来人员违规,需付更换井水的工资。三是为安全起见,每个水井长期养鱼2~3条……
再比如,在《白窖:如何走出“凤凰涅槃”新路?》一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月31日,大雪纷飞,66岁的胡龙法正忙着加工锄头。他14岁开始学艺,从事铁匠生计已整整52年。从胡龙法满手的老茧和黝黑的皮肤上,一看便是为打铁而生的好筋骨。在胡龙法铁匠铺前,不时有人前来购买锄头,每把30元……
“新春走基层·金华小康路——来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蹲点报道”,均采用两个版连版的形式加以呈现,内容丰富。每个连版报道,除记者深度挖掘经济薄弱村的根源外,还配发了记者的评论,提出了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看法,同时请市有关部门专家为其“把脉”开“良方”。连版同时配发所报道的村庄全景照片、被采访对象的头像,浓墨重彩,读来生动活泼,丝毫没有冗长枯燥之感。
(作者系金报传媒集团金华晚报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