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记录新时代,主题报道当有新作为

张涛甫 《 新闻战线 》(

    新闻是时间的作品,更是时代的作品。主题报道不应是思想缺位、价值缺席的“零度写作”,要有思想的在场,从中见到时代精神,让深刻思想与扎实报道精彩互动、巧妙穿插,使主题的骨感和新闻的丰满相得益彰。主题报道守成易、开新难,须常怀警戒之心,时刻保持托举状态,防止惯性下沉。

    主题报道     时代精神     “三新”

    主题报道是媒体聚焦特定议题对目标受众进行成规模、建制化的传播活动,一直是重大政治和新闻议题的报道载体。主流媒体在主题报道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报道理念、框架和表现手法。主题报道有以下主要特征:

    政治主场。主题报道就是借助新闻媒介将政治议题传播给公众,其传播主要从政治议题出发,议题设计者主要是政治人,即,主题报道多是政治传播活动。但是,政治主场的主题报道要获得有效的传播,须遵循传播规律,契合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否则,过度强调以宣传者为中心,单向度向目标受众灌输信息,容易沦为主题先行,致使宣传效果受损。

    聚合式传播。主题报道会聚焦某些宣传议题,聚合多种传播资源,集结人力物力,进行密集传播。比如,调动不同媒介形式对宣传主题进行集中宣传。尤其是那些重大主题报道,会调动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集中时间密集传播。而且,针对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比如,报纸通过版面语言,电视通过时段、栏目、直播等形式,广播通过时段、声音等形式强化传播效果,新媒体则可以调动更多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吸引受众注意力。

    回应公众期待。主题报道所传播的议题,是公众应知且预知的重要话题,应该满足公众的接受期待。如果公众对宣传者宣传的议题根本不感兴趣,宣传者哪怕再起劲,狂轰滥炸地传播,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有效的主题宣传不是单向度的传播,应基于对公众接受心理的精准把握,因时而动,拿捏好分寸,方法对路,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新闻是时间的作品,更是时代的作品。主题报道更当如此。主题报道作为主流媒体的重型武器,须是时代的作品,是时代千呼万应的反映。2017年11月底,中宣部组织启动的声势浩大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简称“三新”)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正是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启动的,被赋予庄严的时代使命。从事这类主题报道,对报道者政治、思想、专业、技术等方面能力有全线的高位要求。要求媒体人展示新气象,作出新作为,站在时代的“好望角”上,把握时代巨变,洞察时代逻辑,揭示时代精神,记录时代精彩。这次“三新”大型主题报道活动涌现出很多值得圈点的好作品,是一次对新闻战线集团作战能力的大检阅。

    让新时代精神在场

    主题报道不是思想缺位、价值缺席的“零度写作”,要有思想的在场,从中见到时代精神。新时代之所以是新时代,在于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精神气场。理解新时代,必须深刻、精准把握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成为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为新时代注入了精神动力。宣传新时代的关键,就是要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十九大精神。运用媒体语言进行十九大宣传,不是把政治语言平移到媒体上即可。毕竟政治逻辑与媒体逻辑存在差异,二者的表述方式和话语模式是不同的。如何把十九大政治话语转译成公众所能理解的公共话语,实现政治议题的有效抵达,需要媒体用专业化的作为进行话语转译。能不能实现有效、成功的话语转换?这考验报道者的能力。

    上海卫视推出的《不负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讲习》大型浸入式谈话节目,体现了报道者在议程设置和话语转换上的良苦用心。节目将十九大精神的宣讲安排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中位于632米高的“上海慧眼”里举行,喻示了新时代的中国自信。节目邀请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土耳其驻上海总领事安铜等数十位嘉宾、基层干部群众和在华留学生等,以全球发展为参照,观察中国发展进程,讲述中国发展逻辑,解读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节目不回避问题,直奔受众关切的问题,让嘉宾用逻辑、思想和事实去影响受众,而不是笨拙、僵化地背诵一些政治口号和政策条文。另外,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先后推出《新的目标》6集系列报道,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用扎实的事实说话,在直观的故事中展示思想的魅力和说服的力量。

    用新时代眼光,重新发现新闻

    新时代给了我们一双慧眼,我们用来发现新闻。

    “三新”主题报道有别样的要求。不能用惯常的新闻眼去发现新闻,新时代给了新闻人新的视野和眼光,藉此,重新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周遭的世界。新闻不是一味地追求表象之新,而应把握时代的内在之新和本质之新。这要求报道者突破惯常的新闻框架,用新的理念和思维,重新去发现新闻、组织新闻和呈现新闻,并展示思想逻辑。

    人民日报的“三新”报道开篇通讯《上海:对标全球最高 开放之风劲吹》,就是用新时代思想之光照亮全篇的新闻精品。新华社的报道《从“点名课”到“网红课”》,敏锐地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上海高校在补思政课程短板方面的努力。如果局限于就事论事的报道,没有从时代的高度,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去打量、深究,容易写成一篇普通的新闻作品。这篇作品站位高,问题意识精准,触及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难点和痛点,突出上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亮点。

    主题报道需要主题的引领。仅有主题的“单飞”,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主题报道的魅力来自于“主题”和“报道”之间的琴瑟和鸣。人民日报推出的《攻坚,向着美丽中国新高度》《让“绿意”长江奔涌而来》两篇重量级报道,深刻的思想与扎实的事例精彩互动、巧妙穿插,主题的骨感和新闻的丰满相得益彰,体现了报道者出色的主题驾驭和新闻组织能力。

    用新表达,让新闻生动起来

    主题报道作为主流媒体的重兵器,时常会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次“三新”主题报道活动,在表达形式上作了诸多创新,努力让主题报道轻盈起来、生动起来,展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强劲想象力和创造力。

    澎湃新闻网刊发了重磅报道《H5|从一大会址再出发,中国新闻人为新时代书写新篇章》,以动画、360°全景、视频、图集融为一体的长幅方式呈现,并用影视业广泛采用的4D建模技术制作动画和渲染,效果甚好。

    他们推出长篇H5《回西海固:走出贫困圈》特别报道,集结了图片、视频、航拍、360°全景、数据动画等形式,全景式记录了30余年来百万西海固人迁离故土寻觅新生,与贫困漫长搏击及进行生态修复试验的历史性进程。这些努力,刷新了人们对一大会址、西海固的刻板印象,让严肃的新闻题材灵动起来。

    2017年12月31日,澎湃新闻经过近3个月的创作,推出《好喵漫画|45公里浦江入画,千万像素一绘到底》,结合多视角影像资料,实地采风逐一绘制浦西段各个地标,最终完成了这幅黄浦江两岸45公里贯通利民工程的千万像素长卷。该作品一经推出,被网友誉为“黄浦江边的《清明上河图》”。

    再如,人民日报综合运用图表、图示、音频、视频以及H5动漫等形式,增强报道的图示化和可视化,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提高传播的实效性和到达率。

    用新姿态,展现新闻人的担当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言:记者能够实现普遍化的现代人的理想,他能投身于当代的张力和现实,发现时代精神在其中迈进的最深层领域,自觉地把他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这次“三新”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对于新闻人来说是一次“洗心”之旅。走进新时代,需要新闻人以新的精神气度和职业状态去拥抱,在时代激流中大显身手,以饱满的职业激情展示新时代新闻人的风仪。

    10月31日,习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引起中外舆论的强烈关注。澎湃新闻网与一大会址纪念馆进行多次沟通达成共识,每天派出记者轮流常驻一大会址,蹲点记录参观者在一大会址的所思所悟,呈现各行各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精神面貌,同时用视频、图文等形式呈现革命文物及相关的红色故事。截至2018年1月10日,该专栏共发表日记体新闻报道40余篇,总点击量超3000万。

    提防几种偏向

    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还在深入推进,主题报道是媒体的拳头产品,今后,在具体实践中须注意以下几个偏向:

    防止“空心化”。这种“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主题报道的思想缺位,没有真正做到把新时代的精神在新闻报道中落地生根。有的报道虽有“思想”的出场,但其思想与新闻素材吻合度不高,牵强附会,硬把一些政治语言拼贴在新闻素材上,形成“两张皮”,造成“主题”和“报道”的双重伤害。

    当心“空转”。主题报道的“空转”主要表现为:报道者承袭惯常的套路,讲述新时代的故事。主题先行,空有“思想”说教,缺乏扎实的新闻支撑。有的报道满足于仪式化的表演,没有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去深耕新闻,“潇洒走一回”,这种套路是做不出好新闻的。

    新时代需要报道者以新的报道理念和叙述方法呼应新时代的要求。主题报道守成易,开新难。越是熟悉的报道模式,越容易被其巨大的惯性推着走。因此,我们在从事主题报道的时候,须常怀警戒之心,时刻保持托举的状态,防止惯性下沉。否则,一不小心,又回到我们驾轻就熟的老路中了。

    当心“用力过猛”。如今的主题报道面对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噪音太多,干扰太多,特别是在受众口味越来越重、偏好下沉的当下,正能量的新闻报道会面临曲高和寡的窘境。在这种情境之下,谨防主题报道用力过猛,引起受众的“排异反应”。主题报道须因应受众的接受规律。有的新闻素材,禁不起猛火烧烤,应以真实的事实、真诚的情感赢得受众信任,力戒用力过猛的煽情。大众关注的是跟他们的生活密切关联的人和事,而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和空洞说教。好的宣传,往往春风化雨、不着痕迹,用事实和直抵人心的故事去宣传,才是高格的宣传。

    结  语

    这次“三新”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政治传播活动,也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新闻实践,其意义在于:通过持续、有效的宣传报道,成功地将新时代的政治议程变为公众广为接受的公共议程,建构新的社会共识,赋予人民以新的观察理解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框架和价值系统。

    宣传劝服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传播和公共交往活动,是传播者通过选择适当的内容、议题,借助媒体对目标受众进行针对性说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播者、媒体、受众三者议程的有效兼容,实现三者意愿的趋同。传播者选择的话题能不能转化为媒体议程,而后再由媒体议程转化为受众的预期,这取决于传播者和媒体议程设置的质量和水平。

    在如今全面开放的传播环境中,公众已不再是过去传统传播环境下被动、消极的受众,而是有主动选择和判断能力的积极受众。这就要求传播者在洞察目标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宣传与新闻传播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受众施加影响,从而抵达民众之心。也就是说,知民心者、得民心者能治天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AZD026)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杨芳秀

记录新时代,主题报道当有新作为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现状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