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融媒产品助推媒体转型

张 戟 喻丽端 《 新闻战线 》(

    开发独特的生活场景消费型融媒体产品,需要提供全新浸入式体验,颠覆生产结构与流程;打造新业态,需要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开展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实验,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思想理念、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面临巨大的冲击和严峻挑战。近年来,武汉广播电视台不断开拓新思路,探寻新路径,推出新举措,强化互联网思维,开发了一系列融媒体产品,依靠项目驱动加快媒体融合,助推传统媒体转型。

    打造全新融媒体产品,延伸传统媒体影响力

    传统媒体打造新媒体,走过曲折的路径。从简单将传统节目的内容复制或稍加编辑后放互联网上,到在各主流的社交平台上注册公众号、建立自己的网络社区,再至打造独立APP集纳城市交通、水电、医疗等生活服务。新旧媒体的所谓融合大多停留在简单相加的层面,从内容到渠道,从生产到运营皆各行其道,两套系统难以相互助力,反而浪费资源、彼此削弱。而集纳的生活服务类功能,多属于第三方,媒体APP仅作为跳板,为他人拉了流量,做了嫁衣。研发具有广电特色的新媒体产品或平台,把核心生产力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免费拱手送给商业平台,传统媒体才有可能冲出困境,赢得生机。这是武汉广电新媒体改革创新时所坚持的理念。

    “电视问政”一直是武汉广播电视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堪称问政类栏目的开先河者,过去5年间全国两百多家电视台来汉学习取经。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让问政覆盖新渠道,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创新问政的节目模式,甚至为城市科学治理提供新思路?武汉广电新媒体团队开发了融媒体产品“云屏”,在“大屏”和“小屏”间架起了联通桥梁。观众在观看电视直播时随时用手机、iPad将评论、报料发送到问政现场,也可以用自己的“小屏”参与现场发起的投票、调查等。PGC生产的内容通过“云屏”分发展示在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乃至直播现场。这不仅极大激发了用户的使用兴趣,反馈信息的汇聚使得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能更清晰地听民意、察民情,更直接地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

    “云屏”除了直播中的实时互动外,在各类线下活动和电视节目中也被广泛应用。与过去的电话报名、现场签到等传统互动方式不同。网络报名、个性签到、线上抽奖、头像上墙等功能不仅增强了用户的黏性,更是从源头激发了传统栏目的生产活力,创造了多种新型的互动与综艺节目形式。

    借助电视问政的影响力,武汉广电搭建了手机端上的问政互动平台——“掌上武汉”。这个全新的移动平台主要包括资讯、视频、投票、报料、红黑榜等多个功能模块。大数据后台,根据报料用户的画像和热词分析,将其投诉与建议自动分发到各职能部门后台。每个职能部门则通过“掌上武汉”提供的账号在自己的独立后台查看用户的报料(文图及音视频),并进行反馈与处理。用户还可对各职能部门的反馈表达是否满意,进行再回复。武汉市已有2/3的城区在“掌上武汉”开设“城区”政务宣传频道,直接在线处理市民报料。

    移动问政平台集纳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所有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网络化改造与推广。同时还创建了独立的内容生产和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对各类事件的舆情特征、未来趋势进行研判,不仅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咨询和参考,也为电视节目提供各种新闻线索。几年来,在该平台上监督处理问题数千起(件),成为老百姓信赖的政务资讯云平台,用户数突破200万。“问政”品牌的影响人群也从百万激增至千万,2015年“掌上武汉”荣获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特色项目。

    问政互动平台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无法做到的天天问政,扩大了传统问政的影响,加强了媒体的监督力,也成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即会启动的新平台。

    从传统的电视栏目到大数据平台,从相加到相融,融媒体产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们使用户成为评论者、参与者、甚至带动特定新闻事件的走向。新产品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媒体的传统形态,提供了新的服务,拓展了新渠道和新用户,帮助传统媒体扩大了影响,为未来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颠覆生产结构与流程,打造新业态

    在新媒体领域,有价值的深度内容稀缺,因此呼唤内容价值的回归,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再次得到关注。然而要想重新赢回舆论主场,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必须重构资源,创新生产流程。

    新媒体发稿平台重构新闻生产流程

    为打破部门间壁垒,重构新闻采、编、审、发的生产流程,实现新闻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武汉广电新媒体在2016年初研发了全媒体记者发稿平台——“见微”。此后,一线记者迅速转化为全媒体记者。前端简单如微信操作,即拍即传,即时分发。后台的三级审核严格确保了新闻的导向正确、事实准确、表达规范与品质优化。“见微”在全台范围推广运用后,迅速实现了重大新闻的新媒体首发,跟上了互联网的快节奏。   

    同时,3分钟以内的“微视”回传功能在“见微”平台上被广泛使用。一手的现场视频,专业的调查实录为传统媒体赢回了用户的信任与尊重。2016年武汉夏季防汛抗洪系列报道中,《【直击】震撼视频:梁子湖的牛山湖14日7时成功爆破》,点击率突破百万,并荣获湖北省新闻奖网络宣传系列一等奖。

    自有网络直播平台开创报道新模式

    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迭代,让媒体形态与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2016年网络直播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媒体开始大举进入移动直播领域,将其纳入到自身新闻生产的流程中。一种全新的移动直播形态将优质视频内容呈现给用户。

    与众多传统媒体借力第三方直播平台的做法不同,在全媒体发稿平台的基础上,武汉广电自主研发了全国电视台的第一个自有网络直播平台——“见微直播”,它同时具备网络发稿与直播的功能。创新的融媒体产品,为媒体人大开脑洞,点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创了诸多全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2016年10月11日,武汉台派出多名记者,横跨五省十县,探寻中国革命的策源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20天时间里,前方记者每天多频次、长时段地发起“见微直播”,并在各大网络平台推送,实时与网友互动,设计线上线下同唱红歌、革命故事寻访现场竞答等诸多环节,赢得弹幕点赞无数。这种报道方式不仅突破了单向传播的模式,更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挖掘了新闻的传播内涵,扩展了新闻的边界。

    经过多次迭代,“见微直播”已可兼容手机、摄像机、无人机、电视高清转播车等多制式视频信号。在重大新闻现场,多路视频信号(可无限添加)能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任由用户选择观看。目前,见微网络直播信号可切换、可包装,正不断接近电视直播的视觉效果。其直播流还可推送给绝大多数新闻和社交网络平台,以幂次方数量级扩大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彻底重塑了媒体生产方式。

    2016年12月28日,武汉五大重点工程同时开启,武汉广电新媒体策划全天候、多场景直播,形成现象级传播,为党代会献礼。9位主播搭档编导、摄像与技术团队全线出击,线下随时驻足与市民聊天访谈,线上与粉丝高效互动。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直播4小时收看人次突破100万。此次全新直播模式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效果都大大超越了同时段的传统电视直播,网友评价:“这是武汉地区媒体发展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武汉国际马拉松、国际渡江节、世界飞行者大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全网融媒体直播彻底颠覆了受众对网络直播肤浅、娱乐的固有认识。同时倒逼传统媒体做出改变,要求全媒体记者必须以具现场感、贴近草根的表达方式,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

    融媒产品触发媒体新业态

    2016~2017年武汉广电的5个广播频率利用“见微”进行了800多场网络直播。健康、装修、婚庆、美食、公益等各类广播节目与线下活动,均有网络直播的参与。“看得见”的广播让广告客户的全媒体传播需求得到落地,为广播开拓了全新的营收空间。

    一个有广电特色的融媒体产品或平台可以有力推进媒体的转型发展。微视+直播+户外活动,由融媒体产品所链接的新内容金三角为广电的生产流程再造、资源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找到了立足点。

    媒体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媒体绝不能因自身的局限而漠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业态的巨大变革。必须把新媒体的基因植入已经来临的媒体融合实践中,构建创新型的融媒体生态。

    内容与技术融合实验,打造智媒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

    几年来,传统媒体探索了不同的融合模式,也在寻找多种业态,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找到了融合发展的确切方向,武汉广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央厨房”分期建成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协同作战,融为一体。运营方面也将一改单一“硬广”模式,线上线下呼应互动。

    各主流媒体正以联盟化的形式,进行内容与数据的分享。2016年初,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大中央媒体均推出新的融媒体产品及联盟策略。湖北广电的“长江云”、广东广电的“触电新闻”等,则有效整合省内新闻资源。而武汉广电发起的全国城市电视台战略合作联盟则为各城市重大活动及赛事搭建网络互推平台,把城市台的传播力推向新的高度。

    未来的媒体是共享的媒体,是智能的媒体。目前的融合和联盟模式还远远达不到数据共享、用户共享、资源共享的目的。

    然而新旧融合尚在推进,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未来将贯穿新闻发现、内容生产、分发推荐、传播效果分析等全流程,内容生产进入人机协同的新时代。面对强大的互联网商业巨头,传统媒体对新技术的运用明显迟钝和乏力。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写作、智能剪辑、语音与图像识别、语音与文字转换等多种方式将编辑记者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快速生产海量报道。大数据分析则将为媒体人提供信息解读、用户画像、舆情走向,为新闻的议题设置提供全新的方式。媒体人对新闻推送方式、用户兴趣、推送平台的判断,也将在算法的分析上,更为精准和个性化。

    为适应凶猛袭来的技术浪潮,海外各著名媒体都争相成立新闻实验室,开发自有的新技术与新平台。

    《卫报》实验室不断探索多种个性化推送形式,专注创新移动时代的新闻叙事。成立于2012年的BBC新闻实验室野心更大,它通过行业联合建立起开放的业内标准,希望创新项目能落地为产品,进而改变媒体业态。语音文字互译工具、Audiograms音频可视化工具等都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这些新技术还免费提供给非BBC员工进行非商业化操作,最大限度为从业人员提供便利。

    2014年《纽约时报》的R&D实验室实施Madison众包项目,邀请公众帮助识别时报过刊中的广告,利用全民共享生产数据,把旧的纸质内容以新的数字形式保存下来。

    传统媒体再也不能沉溺于“内容为王”的旧思路。内容、技术、人才、渠道、市场,如何以全产业链的运作来打造智媒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开放共享的方式将能够促进行业的创新和重大改变。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成都发布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其生产的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制作耗时仅10.3秒。国内各媒体机构均可在认证后使用“媒体大脑”的各项功能和产品,共同探索大数据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未来。

    技术创新会如何改变我们的交流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除去媒介传播功能,智能媒体将在各类生活场景中实现生产与消费,各种智能音箱、互联网电视、可穿戴设备已进入了这个领域。未来,除去新闻机构、大型企业、商业个体,每个可联网传输处理数据的前端都可能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人性有感悟、对社会有洞察的媒体人将开发出全新形态的媒介产品,带动整个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广电媒体必须积极践行媒体新技术实验,尝试与智能设备对接,利用内容优势,开发独特的生活场景消费型融媒体产品。

    (作者单位:武汉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杨芳秀

杂志化:互联网时代的报纸突围
从公共事件到暖心行动
以融媒产品助推媒体转型
环保媒体公众号如何突出重围
移动端新闻可视化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