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新闻奖:严惩造假行为 维护评奖权威

杨芳秀 《 新闻战线 》(

    作为我国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广受关注。问题作品参评,给奖项的权威性带来挑战,也涉及职业操守甚至道德问题,对违规行为应抱零容忍态度。

    近年来,为改进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中国记协加大了对违规参评作品的处罚力度,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各推荐、报送单位也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审核和把关,使违规参评作品数量有所减少,在撤销资格作品中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统计,2016年至2017年,对329条举报线索核查后撤销了92件问题作品的参评资格和获奖资格。这些问题作品参评,给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带来挑战,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形象,影响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公信力。

    为维护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严肃性、权威性,维护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中国记协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

    记协工作:全程审核,全域监督 

    作为“两奖”的主办单位,中国记协一直致力于评奖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近年来坚持全程审核、全域监督,在评出过硬的作品、优秀的人才,评出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

    为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和参与度,2006年以来,中国记协逐步扩大“两奖”公示内容,加强对相关举报线索的核查力度。遵照“凡举报必核查”的宗旨,对每个举报意见都认真核查,每年参评作品、获奖作品公示期间,评奖办公室安排专人受理和核查举报。

    针对参评作品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记协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认真审核参评作品材料。针对少量参评作品存在重新制作、随意填报采编人员姓名等问题,采取四条措施:严把真实关,认真审核作品是否存在抄袭、造假、失实或为评奖而重新制作、与刊播时不一致等情况,认真审核作者、编辑申报署名情况;严把程序关,认真审核作品是否存在未按规定程序推荐报送等违规问题;严把导向关,认真审核作品内容是否存在低俗、庸俗、媚俗等问题;严把技术关,认真审核是否存在文字、标点、语法以及新闻要素不全等错误。

    实行获奖作品和获奖者的退出机制。从2014年起,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实行退出机制。在当届撤销已查实的违规获奖作品和人选获奖资格的基础上,如发现往届获奖作品、获奖者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公开发布公告,取消获奖资格,并责成相关报送单位、推荐单位追回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被撤销长江韬奋奖获奖资格的,终身不得参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任何评选活动。被撤销中国新闻奖获奖资格的记者(主创人员)、编辑,其作品3年内不得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

    加强对参评推荐报送流程的监督。2017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中,记协评奖办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环节的监督。一方面,增加了签订诚信参评承诺书的规定,要求每个报送单位、每个参评人必须签订诚信参评承诺书;另一方面,规范公示流程,要求各单位完整公示拟参加定评作品的全部申报材料,并在申报时提供每件作品公示网页地址备查,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对举报事实进行认真核查,并委托相关地方主管单位纪检部门介入调查。

    规范报送材料的申报标准。2017年,《评选办法》规定:参评作品材料以及作品刊播信息必须与刊播时一致,报送单位、推荐单位、自荐(他荐)人不得对参评作品进行重新录制、编辑,不得删除片花、广告等任何内容。凡发现有删减、不一致或为评奖而重新制作的,视为造假,按照相关办法进行处罚。要求参评人务必妥善保存参评作品的首发播出栏目原版及参评作品和所在栏目的内部编辑、制作和播出审批凭据,含数字系统编审痕迹,以便对比鉴定。电视作品送评视频必须带有频道标识等在线系统包装信息,如发现有删减,不得参评。

    加大对违规参评的惩处力度。2017年《评选办法》规定,如发现参评作品、获奖作品有抄袭、虚假、失实或与刊播时不一致,《推荐表》等申报材料及刊播信息有造假、虚报、篡改、伪造,未按规定程序推荐、评选等违规问题,一经查实,即撤销该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对推荐和报送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被通报的推荐、报送单位不得参加下一届该项目评选;对参评作品的作者、编辑予以通报批评,并禁止其3年内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各项评选活动。自荐(他荐)作品参评的,一经发现有违规情况,将通报批评,并且3年内不得参加中国记协任何评奖活动。

    同时,努力在作品质量与“容错率”之间保持平衡。新媒体时代,媒体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国记协对原有的某些标准做出相应改变,比如,直播作品可能因现场情况复杂导致技术等方面出现错误,中国记协提出关于“容错率”的探讨,旨在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既保证我国新闻界最高奖的作品质量,又避免因为机械指标使得真正优秀的作品无法报送参评的遗憾。

    问题成因:认识不足,把关不严

    据中国记协评奖办统计分析显示,作品被撤销参评、获奖资格,主要原因为:一是内容造假;二是重新制作音视频,包括更换播出作品内容、删减内容、压缩时间等;三是报送修改后的重播版本;四是无法提供播出原始依据;五是申报的播出信息与实际不一致。

    何以出现这些问题?

    获奖心切刻意为之:挑战道德底线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中国新闻奖所占的分量不言而喻。有些作者为了能评上奖,不惜对送评作品内容进行篡改。三类造假案例——内容造假、重新制作音视频、报送修改后的版本,都是比较严重的造假做法。“这些做法是社会不正之风在新闻队伍里的反映,是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淡薄的表现,不能容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傅颖说。“新闻人的最高荣誉是对真实性的坚守。现行评价体系中,获奖荣誉和利益挂钩紧密。评奖报送作品中的虚假问题,实际上是道德问题。新闻人要坚守真实性,重建公信力。”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绚如是呼吁。

    报送、报评单位把关不严:问题没被及时发现

    吉林省记协秘书长胡莺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获奖内生动力的需要,也因推荐报送单位的审核把关不严。报送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只是按规定走程序,对参评作品的审核不够细、严、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研究室主任殷乐则从广电作品的媒介属性和传播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两点原因:第一,广电是复合式传播,与纸媒作品比语言形式更丰富,文字、视听元素涉及的人文和技术方面因素也更多,也就是说,出错的概率相对也会高些;第二,从传播方式来看,广电媒体以时间为单位,传播处于流动状态。这种以时间为代表的传播监管难度很大,不易核查,造成了有机可乘的错觉。

    主观认识不足:并不认为是造假   

    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的刻意为之,有的是无意之举。不少新闻工作者对评奖规则了解不全面,认知不透彻,认识有偏差。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所说,有的人不认为这样做是造假,如果知道这是造假、有违职业道德,也许就不干了。“为赶时效着急播出,播完后觉得题材有创优潜质,就再打磨一下,报送时就把重播版报了上来。”云南省记协副秘书长杨文珺说。即使知道这是有违评奖规则的,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为评奖而重新修改、制作,似乎成为一个见怪不怪的潜规则”,浙江省记协常务副秘书长傅亦军表示:“这一做法很难改,也得改。”

    防范策略:严格审核,加大惩处 

    如何才能防范和杜绝作品违规参评?社会各界纷纷支招:扩大宣传,让规则深入人心;改进技术手段,让核查有据可循;严把审核关,让造假作品出现即死;加大惩处力度,使造假成本高昂等。

    改进技术手段,让核查有据可循

    针对难以保留最初播出版本的问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陈开和说:“这是可以解决的。很多媒体单位都有月度、季度、年度的内部评审,把这些好的作品保存下来即可。”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秘书长徐开元介绍了湖北省的做法:省广播电视学会以每个季度评选优秀作品作为报奖的基础,当时就把作品信息固化下来,即使之后送评者求奖心切,也不会有造假机会。李宏则从技术上分享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验,中央台做了一个云平台存储系统,所有的作品都可存在系统里,想要哪个节目,一点就可以听到。做这个系统的花费不是特别多,大多媒体都能承受得起。

    严把审核关,让造假作品死于前端

    核查时,因首播作品没有被妥善保存使把关失效、造假作品过关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健全节目存档制度,加强报送作品的审核把关能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市场评估部主任刘志忠介绍,央视在选评阶段就严格按照中国新闻奖的参评标准,充分体现获奖作品的专业价值和标杆示范作用,由台领导牵头组织业内专家严格审核、公示。评审过程非常严格,一些很好的新闻直播作品,稍有瑕疵也不能报送,这样,作品能够站得住、叫得响。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评奖中,央视加强常态培训、播出管理、报送审核等方面工作。  

    “审核关口往前移,对重点参评单位、违规重点单位进行实地走访、抽查,核查推荐程序是否规范,播出台账是否完备,主要领导是否亲自把关等等,以问题来倒逼做实每个环节。”傅亦军建议,要建立实时透明的公示平台,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

    加大处罚力度,从严惩治造假行为

    “防止参评作品造假需要严把‘六关’——抓源头,压实推荐的第一责;抓举报,强化公示的核查关;抓审核,把住内容的关键点;抓处罚,从严惩治动真格;抓通报,公开亮剑出重拳;抓通知评奖启动等关键节点。”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指出,对于恶意造假者,应该严肃处理,使其付出高昂的代价。

    为使造假没有生存土壤,对于故意造假者,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凡发现有造假、虚报、篡改、伪造等问题,一经查实即严肃处理,同时加大反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对做假行为人人喊打的氛围。

    对于问题的查处,要区分性质,分门别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要严惩故意造假者;无意的差错或者技术性的差错,取消参评、获奖资格即可;作品的事实性差错或表达性差错,按照差错多少来进行评奖。总之,要把责任往前压,压到作品本人与刊播单位,报送单位和推荐单位在核查方面有难度,有相应处罚即可。

    加大宣传力度,让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无知者无畏。把问题作品挡在门外,首先要把中国记协的《评选办法》原原本本地传达到各家媒体,让一线新闻工作者们都能了解相关评奖规则。云南省记协表示每年年初都会开一个评选工作会议,目前来看,这一举措的效果还不错。

    “除了把评奖规则在一线新闻工作者中广泛宣传,关键要做好各媒体领导的工作,让他明白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因为中国新闻奖的送评作品领导必须签字,让领导知晓违规违纪的后果和影响,他就不会冒险了。”徐开元建议。

    对于易出现问题的重点环节,殷乐则建议,通过可视化、案例化的方式来呈现评选方法,突出信息点,比如通过分析往年的案例情况,重点呈现易出问题的环节,可以让大家深刻记住相关规则。

    讲诚信、守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广西记协副主席苏新生认为,新闻队伍的诚信建设,有必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入手,各媒体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培训。

    评选原则:坚持真实,守望公平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业内标杆,被广泛关注、学习、借鉴。“报道得讲真实,如果参评作品不真实就很不应该了。新闻评奖中不应该出现作品真实性的问题,这涉及新闻职业操守,甚至是良知的问题。”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说,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新闻人得带头言行一致做表率。对评奖中出现的违规问题我们应抱零容忍的态度,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中国新闻奖之所以成为新闻界的权威奖项,源于对政治导向和新闻规律的坚持,源于对公平公正评选的维护,而真实性,是坚持导向、坚持规律,维护评选公平公正性的基础。这,需要中国记协的努力,更需要新闻人的全力呵护!

    (作者系《新闻战线》主任编辑)

中国新闻奖:严惩造假行为 维护评奖权威
用品牌活动激发纸媒转型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