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法律文化的传播机制

——以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为例

● 邓 伟 熊 倬 《 新闻战线 》(

    摘要:传播法律文化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法律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有专业教育、媒体推广、影视宣传、文化讲座等。法律节目制作者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注重协同配合。

    关键词:法律文化     《法律讲堂》     传播机制     传播渠道

    法治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推进法律文化的传播,促进普法教育的发展。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理解法律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媒体及相关机构加强法律文化传播机制的研究,使更多的民众知法、懂法、守法,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

    专业教育。从理论上看,法律工作对人才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法律教育可以传授知识、普及法律文化,为法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从实践上看,法律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这是理论教育无法做到的。实践教育融合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职业训练机会,与理论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纸媒推广。虽然新媒体以其速度快、形式丰富、新奇度高等特点分流了大量的纸媒读者,但在法律文化传播方面,纸媒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可靠性,能够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发挥优势。图书与法律文化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法律图书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读者突破语言的“枷锁”,从文学层面认识法律。当前的相关读物种类多样,不论通俗类、专业类还是历史类,只有具有精品化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的图书,才能受到更多读者的欢迎,进而促进法律文化的传播。

    影视宣传。当前,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制作涉法频道及相关节目,甚至推出了精彩的影视作品,这不仅是响应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表现,也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例如,早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 “社会与法”频道就推出了《天网》《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节目,关注民生、贴近社会热点、契合观众法律需求,获得较高的关注度。电视媒体通俗易懂,能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通俗化,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而实现法律文化的有效传播。

    文化讲座。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在2006年就推出了“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截至2017年,“双百”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举办5000余场,覆盖听众300余万人。报告会集合了国内数百名优秀法律学者、专家,深度探讨法律文化,为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全社会法制理念的弘扬以及法律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学家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与听众的互动,能帮助双方增强对法律文化的理解。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会专程邀请法律专业学者参与授课和讲座,推动单位内部法律文化学习的常态化。

    《法律讲堂》的传播优势

    《法律讲堂》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一档普法节目,旨在启迪生活智慧、传播实用法律知识,也由此奠定了深厚的观众基础。该节目自开播以来,邀请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且一直保持着对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关注,成为传播法律文化的重要平台。

    依托平台优势。《法律讲堂》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与关注度,主要是基于节目精确的定位和较高的起点。节目分为“文史版”和“生活版”,“文史版”紧跟文化体制改革、法制中国建设契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推出了《中华法文化》《法眼看曹操》等系列节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优秀的法律研究人才、专业的主持人、精心的选题策划,使法律文化学术理论研究与传播有机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法律文化的传承。同时,“生活版”节目关注现实、积极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很强的平民性和平等性。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而观众对过度理论化、专业化内容的接受率不高,“生活版”从观众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并运用大屏幕展示故事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法律知识的传播效率。例如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年关话家事》,充分融入春节元素,聚焦婚姻家庭事件,传达出“亲情回归”的主题,给观众以启迪。

    题材丰富新颖。《法律讲堂》2011年开播,虽只有6年的时间,但凭借多元、新颖的题材,有效强化了法律文化的传播力度。法律文化对于人们在守法意识形成、道德习惯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法律文化依托的故事构架、历史背景与当前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法律文化的断裂。为了充分挖掘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发挥其对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法律讲堂》推陈出新,通过“以故事讲法律”的形式,以平民化的口吻增强故事的亲和力,潜移默化感染观众。

    教育意义浓厚。专家学者的专业化解读,加之节目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赋予了《法律讲堂》深厚的理论内容和个性化特征。专家学者的讲解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还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不论是以古喻今的实例,还是时下的热议案例,都成为讲述法律文化的依托,对引导观众理性看待法律事件、法律问题甚至解决法律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孝道”专题中,专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与现实案例结合,引发了现场嘉宾、观众的热烈讨论。在辩论中,精辟的见解得以提出,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能够被挖掘出来,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这种思辨性很强的节目形式,充分体现了节目的创新性,折射出强烈的教育意义。

    促进法律文化传播机制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宣传法律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并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主持嘉宾和节目主创必须共同努力。双方需要在观察视野、传播渠道、互动配合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推动法律文化传播机制的发展。

    主持人应提升视野及高度。《法律讲堂》中的主持嘉宾,多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或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一些法律文化理论研究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但其观众是关注法律知识、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通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关注焦点差异很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展现丰富的法律知识,并达到有效引导观众的效果,是当前主持嘉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主持嘉宾需要提升视野及高度,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重点思考如何“讲清楚”,而不是如何“讲得更多”。例如,借助故事情节,将法律主题贯穿其中;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对接,包括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以提升对观众的吸引力。此外,由于观众的收看目标不是为了进行相关研究工作,而是出于喜欢或其他目的,主持人应尽量避免过度理论化,着力彰显现实人文关怀。

    制作者应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不仅面临着内部的激烈竞争,还要应对多种新媒体的竞争,制作者必须拓展传播渠道,才能保证节目的传播度。为了扩大法律文化的宣传范围,制作者也要联合各类传播平台,构建起全新的传播网络。由于多年的发展,法律类节目呈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各类节目大同小异、个性化缺失,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观众审美疲劳,导致忠实观众的流失。《法律讲堂》制作者需要增强创新,通过引进或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强节目文化底蕴、掌握观众观看需求等方式,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效率。同时,制作者应强化“两微一端”模式的打造,借助微信、微博的庞大用户基础,依托创新性的客户端平台,不断扩大节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法律文化传播的发展作出贡献。

    主创团队应协同配合。法律文化类节目是专业法律知识与传播的结合,只有制作人与主持人、专家协同配合,才能确保其发挥时代价值,传播法律文化。主持人应在确保解说专业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与制作者沟通交流,改善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突出法律文化的历史智慧和现实价值。主持人还可研究与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为节目传播效果的改善贡献力量。制作人则应尊重主持人,帮助其保持最佳状态,确保节目的专业性。此外,制作人还应不断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传播资源,在确保节目质量的同时,开发其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武艳珍

渴望筑起真正的“铁壁”
“盘活”版面存量 开“窗”赢得受众
立足独特优势 寻求独特表达
法律文化的传播机制
讲好家庭故事 汇聚向善力量
做好品牌栏目 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