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贴近新时代 打好主动仗

——浙江广电集团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探索实践

● 姜 军 《 新闻战线 》(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一项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自去年以来,作为省级主流媒体,浙江广电集团紧紧围绕“迎接十九大、学习十九大、宣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着力加强新型媒体集团建设,着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努力贴近新时代,坚决打好主动仗,先后推出了《大地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还看今朝?浙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红船缘》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性、战役性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为主流媒体如何贴近新时代、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贴近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新站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也必然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新闻始终是发展的根基,是核心主业,是立台之本。这个地位,在新时代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去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八十周年的贺信中,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浙江广电集团时刻牢记新时代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做到贴近新时代、认清新形势、确立新站位,坚定把握时代进步之魂,敏锐触摸时代发展之脉,善于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努力在新闻舆论宣传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勇立潮头。

    新站位基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正确指引

    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思想博大精深,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悟透十九大的鲜明主题,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悟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要深入领会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中蕴含的方法论、实践论,用于指导新闻实践。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站位,十九大精神宣传才能做到位、做出彩,才能把十九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也才能让十九大精神宣传做得更准确、更有针对性、更能被群众理解和接受。浙江广电集团前一段时间推出的电视理论评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被上级领导评价为“对电视理论宣传的成功探索”,主要得益于节目组和宣讲嘉宾在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自觉提升思想站位和立意格局,使节目产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影响的传播效果。下一步,浙江广电集团将继续谋划推出一系列高站位、高立意、高水平的主题宣传精品力作,并以此进一步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对新闻战线的学习要求、政治要求、导向要求和工作要求,努力开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新站位源于“中国梦”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作为省级主流媒体,我们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热情聚焦“中国梦”的浙江篇章,聚焦浙江发展,展示浙江实践,讲好浙江故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与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将是今年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浙江广电集团将积极发挥广播电视特色优势,重点关注改革开放4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浙江各地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重点关注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发地和“模范生”、特别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生动实践;重点关注我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举措成效。要深化“走转改”,既要跟踪“最多跑一次”改革、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做大做强“八大万亿产业”、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等重大部署,也要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平凡小事,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智慧,去挖掘实现“中国梦”的浙江探索,记录实现“中国梦”的浙江作为,讲述实现“中国梦”的浙江故事,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浙江力量,用新闻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更多浙江的生动实践、鲜活素材和丰富经验。

    贴近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新气象

    有了新站位,还要有新气象。新闻舆论工作重中之重就是要让新闻报道既有信息量、更有含金量,既有吸引力、更有公信力,既有关注度、更有美誉度,既有视听率、更有到达率,努力让新闻报道更具新时代的风貌特点,使新闻工作更符合新时代的任务要求。 

    以使命的担当做报道

    强烈的使命担当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进步。用直白的一句话说,就是“该冲的时候必须冲上去,该录下来的时候必须录下来,要播出去的时候必须播出去”。在重要历史节点,主流媒体绝不能缺席,绝不能失声,这就是“担当”。去年以来,浙江广电集团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浙江卫视重点策划推出了《大地的回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主题报道。这组报道在10月6日至13日播出,是对十九大召开最诚挚、最深情的献礼。报道采制历经两个多月时间,浙江卫视首次开启16个报道组同步采访模式,分赴全省多地,沿着总书记主政浙江、调研浙江的足迹,走访总书记重点关心过的人和事,用鲜活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讲述浙江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八八战略”砥砺奋进、铿锵前行的发展故事。集团编委会成员带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深入淳安下姜村、安吉余村、龙游余村金村、武义后陈村、畲乡景宁、台州大陈岛等多个习总书记多次关心、调研过的地方,访问亲历者,听感受,看变化,提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的理解。10月,《大地的回响》播出后,片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描绘的宏伟蓝图和他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在浙江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不仅是浙江的干部群众,其他地方干部群众也都自发收看,这充分说明这组报道的分量之重,也体现了我们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除了《大地的回响》外,浙江之声也在去年9月策划推出了大型新闻行动《潮起钱江》,联合全省28家市县台组建大型全媒体采访团,兵分三路从钱塘江源头衢州开化一路向东,途经18个钱塘江流域市县,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采编人员纷纷表示,只有去过山村,才能真切感受到山村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到过社区,才能真实体会到民情民生的深刻内涵;只有登陆海岛,才会深切感受到责任与使命、传承与奉献的信念坚守。这些都启示我们,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不论采访手段如何进步,都无法替代新闻工作者使命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脚踏热土,才会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勇于担当,才能成就精品力作。

    以人文的情怀做新闻

    真挚的人文情怀是做好新闻报道的根本。没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是根本不可能做好新闻工作的。换言之,如果不是带着情怀走下去、带着真心深进去,只是单纯地到了基层,即使“一身汗,两腿泥”也做不出好新闻;只有怀着满腔真情,“蹲得住、蹲得久”,真正与基层群众有贴心的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做到用群众的视角和心态去体察民情,用群众的立场和观点去表达他们的诉求。去年9月初,浙江卫视推出人物系列报道《贵州支教校长陈立群》,记者深入贵州黔东南山区,蹲点记录了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到贵州黔东南州台江民族中学义务支教、无私奉献的事迹。这组报道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平等的交流。记者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跟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既不俯视,又不仰视,采用最亲切、最质朴的电视语言和镜头,真实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性本色。在这样的交流中,既看到了陈立群校长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也看到了他忠于职守的职业情怀。第二是细节的呈现。陈立群的报道中,有两个细节很感人,就是两次“追”。第一次“追”,是追一名骨干教师。教师因为家里亲人生重病,学校工资低无法负担,准备辞职去民办学校。陈校长知道后,就去医院挽留他。最后,老师收回了辞职信,并表示要和陈校长一起奋斗。第二个“追”,是追一名学生。这个学生成绩很好,但因为父母病亡,没钱上学,准备放弃学业去深圳打工。最后,陈校长还是把这个学生接了回来。这两个“追”,都是细节化的呈现,非常真实,透露出真挚的人文情怀。第三是情感的共鸣。陈立群,一个人民教师,不求回报地默默付出,跟有些名牌学校教师退休后到民营学校教书,年薪几百万,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教师节前推出这样一个人物典型,是非常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以综艺的手法做评论

    新颖的表现手法是做好新闻报道的支撑。以浙江卫视创新推出的首档电视理论评论节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很多精彩元素就来自于综艺的启示。首先是选题。选题策划需紧扣中央和省里的重要精神和中心工作,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第一季、第二季做了“十九大精神面对面”和“红船”。接下来浙江卫视将继续围绕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主线,精心谋划“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选题。其次是情境。参考综艺节目真人秀的录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节目走出演播室,选择基层一线,第一季“十九大精神面对面”走进村庄社区、车间工厂、机关学校、科创基地等,第二季“红船”则选择了南湖边上的烟雨楼。宣讲人和群众齐聚一堂,拉近距离,告别了生硬、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模式,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加入脑入心。再次是嘉宾。很多语言类综艺之所以好看,有赖于嘉宾的妙语连珠。浙江卫视这次在选择宣讲人上煞费苦心,既看专家的理论高度和演讲水平,又看他们的基层实践经历,更精选语言风格独特、擅长口语化、故事化表达的专家学者,让老百姓听得懂、能理解。其中,70岁的“三农”专家顾益康,坐在农家小板凳上,给大家讲自己对民宿和农家乐的理解。他说,民宿,就是你自己住的房让给城里人来住,你自己睡的床让给城里人来睡。而农家乐,就是农村里的“老婆们”出来给城里的“老公们”烧饭吃!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宣讲人兰建平拿起了一个拨浪鼓和一个指尖陀螺,就利润进行比较,打开了小商品升级换代的话题,“有事情一起做,有钱一起赚,大家一起过得更好,这就是命运的共同体”,这样的语言生动易懂,又很解渴。还要会讲故事。节目时长近20分钟,要让观众能够看下来,就必须讲故事。有一期节目,专家讲到奋斗精神,就举了马云的例子。把马云当年办淘宝的经历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很吸引人,也很好听。另外,互动也很重要。我们的节目,现场观众和嘉宾、主持人之间有互动,还通过电视手段连线省内其他基层点发起提问,这种多点联动、内外互动的形式打破了地域时空界限,让问题更有广泛性,解读更有针对性。最后要讲究风格。“十九大精神面对面”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风格是统一的,有连贯性的。“红船”也是,每期都有主持人朗诵经典名篇的环节,增加了节目的人文厚度。当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诵习近平总书记的作品时,现场听众非常感动,使后面的宣讲、问答和对话更有代入感。

    以高超的技巧做专题

    高超的技巧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保障。电视呈现是有技巧的,包括编导策划的技巧、拍摄的技巧、剪辑的技巧、后期制作的技巧等等。去年,浙江广电集团跟央视合作策划创制了《还看今朝?浙江》特别节目,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呈现浙江5年的巨大变化,集团整合多频道技术资源,全力保障;浙江卫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程参与策划、创作和后期制作;还整合优质社会公司,参与几个片子的制作。最后呈现的节目成为全国各地后续节目学习的样板和标杆。在此基础上,集团又联合各市县台策划推出了《城市面孔》系列报道,用大片的手法、精美的画面、动感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把浙江的山美、水美和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精彩呈现于荧屏,社会反响良好。除了浙江卫视,公共?新闻频道采制的新闻专题《追寻科技特派员的足迹》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在扎根偏远农村的过程中,科技特派员们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农民们脱贫致富的故事。这组报道拍摄精到、剪辑精致、色调精美,背景乐和同期声相得益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可看性很强。

    以扎实的作风做调查

    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基础。而最能体现采访作风的,无疑是调查报道。去年,集团交通之声采制的《甬金高速集装箱货车司机疲劳驾驶深度调查》,是一篇调查类力作。记者以跟踪记录集装箱货车司机王少华的一次出车全程为开篇,采取体验调查、剖析问题、反馈破解的方式层层推进,历经3个月时间,采制了5篇报道,深入披露了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深层次原因。报道播出后,得到省公路局、宁波市交通委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及时反馈。同时报道也以内参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批示,要求相关部门促成整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还有一篇《打120竟叫不来救护车——杭温两地急救医生紧缺调查》,记者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蹲点杭州、温州两地急救中心等相关单位,与急救医生同出车,记录一线急救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反映了他们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这组报道同样内容详实、采访扎实、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浙江卫视的《今日聚焦》栏目,记者经常起早摸黑,深入基层一线,深入新闻现场,用扎实的采访、精确的核实、严谨的表达,做“真实、准确、专业”的调查新闻,努力“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总之,务必要保有追求真相与事实的初心,务必要坚持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扎实采访、反复求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确保每一篇报道都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贴近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新作为

    新站位决定目标方向,新气象优化实践路径,新作为强调工作保障。新作为既要求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又强调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执行纪律要更严

    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规矩,必须把新闻宣传的纪律挺在前面。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主流媒体工作者,尤其要时刻守住纪律和规矩的底线,切实做到心中有导向,宣传守纪律,言行讲规矩。要通过学习,树立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以自身思想政治上的自觉主动确保行动和步调上的高度一致;要通过实践,确立更加强烈的导向意识,管好宣传阵地,把正确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宣传的第一要务,真正打赢舆论阵地主动仗。特别是在宣传指令和宣传口径的执行上没有商量余地,没有妥协办法,绝不能踩“红线”,决不能触“雷区”,切实把宣传纪律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小处。实际工作中,少一点“情有可原”,多一点“责无旁贷”;少一点“下不为例”,多一点“严防死守”,全力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融合传播要更深

    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把融合传播的重任扛在肩上。特别要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对于浙江广电集团来说,下一步,将更加主动地去占有大数据、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用户、更加精准地研究受众习惯喜好,在新闻产品的收看收听体验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真正打造几个新闻传播“爆款”,在融合传播上力争新的深化突破。尤其将充分发挥“中国蓝融媒体中心”的作用,努力在传播渠道、内容呈现、采编流程改造等方面都有大创新、大突破,切切实实做好融合传播这篇大文章,大力拓展舆论阵地,努力壮大主流舆论。

    内容创新要更多

    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要求,必须把创新突破的能力抓在手上。选题策划要创新,要善于找准上级大政方针与基层生动实践的结合点和连接点,既要有大主题、大策划的重磅新闻,也要有小故事、小人物带出大思想的鲜活报道;表达方式要创新,要在确保新闻事实准确的基础上,新闻更注重好看好听,更多借助艺术手段,展现最生动、最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努力做到画面精美、语言精美,带给观众新闻背后的人文情感;节目编排也要创新,要讲求播出方式的多样性,新闻事件与新闻背景的结合,突发事件进展与客观评论结合,事件追踪与当事人回应反馈结合等等,这些编排的集合会让新闻事件更深入、更立体,信息量更大,内容也会更多样。创新是内动力,创新是驱动力,创新更是生命力,创新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事业追求。

    采编作风要更实

    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须把队伍的采编作风印在大地上。南宋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才会永不枯竭、永远清澈,才能“天光云影共徘徊”。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活水”就是火热的生活,它来自基层一线,靠深入采访取得。“好作风造就好作品,好作品体现好作风”。从历史看,无论是延安时期的“三深入”,还是新时期的“三贴近”,都强调这么一个道理,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富有生活气息,只有扎根基层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实践看,大凡好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三深入”“三贴近”的结果,要求采编播人员走出去、沉下去,到基层一线去接地气、长灵气,多采制有“泥土味”“烟火气”,能够“接地气”“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努力做到“有意义有意思”“既深刻又生动”,努力让新闻报道出新出彩出效果,努力使舆论引导入耳入脑入人心。

    (作者系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

    责任编辑:杨芳秀

贴近新时代 打好主动仗